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研究背景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与世界各国和地区间的贸易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与转型,同时贸易长期作为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促进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图1.1所示,中国的对外贸易总额自1995年不足2808.6亿美元,增长至2016年36849.2亿美元。中国利用自身的资源及劳动力成本的优势,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生产和创造,已经成为重要的制造与贸易中心。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开放力度不断扩大,在众多行业均实现了世界贸易组织的要求,与此同时,与东盟、东亚等地区的区域贸易自由化进程也不断发展。中国于2012年,贸易总额超过美国,从而成为贸易规模最大的国家。虽然近年来面临世界需求不足等外部不利因素,中国依然坚定的深化改革开放,对外不断发展与各国间的经贸往来,对内努力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培育对外贸易新的增长点。长期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速度高于GDP的增长速度,并且近年来贸易发展重心从工业贸易向服务贸易的转变也在促进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换。因此,总体而言,中国贸易大国的地位继续巩固,不断创造着新的竞争优势。
对外贸易作为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对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国民收入等具有重要积极作用。首先,对外贸易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充分流动,提高了资源的使用效率;其次,参与国际竞争可以促使本国企业提高经营效率,优化和改善市场结构;第三,进口替代可以使得国内产业结构发生变化,激发创新活力,推动技术进步。由于包括上述因素在内的各种发展对外贸易的好处,贸易也成为各国大力支持的经济发展动力。另一方面,贸易作为国家间经济联系的一种方式,与政治关系的联系也愈发紧密。当今世界,贸易互惠或贸易制裁的背后,往往有政治因素的影响,比如两国政治层面的建交也经常意味着国内市场向对方的开放,而当两国交恶时,提髙关税等贸易制裁措施也会增多。
......................
1.2研究思路和论文框架
在以往文献的研究基础之上,本文分为四部分来探讨贸易与政治关系的相互影响。第一部分是对过往国内外文献的回顾和总结,主要是政治对贸易影响和贸易对政治影响两个研宄领域做了文献回顾,前者主要是理论的梳理,后者则主要是各种实证分析的汇总;第二部分查找数据,阐述并分析了中国与五个主要大国间的贸易和政治关系状况;第三部分运用贸易数额和双边政治关系评分的月度数据建立面板VAR模型,并得出实证分析的结果,而对于样本国家的选择,也是以与中国贸易数额较大且政治关系紧密的标准选取;第四部就实证结果得出结论,并提出政策建议和未来研究的展望。
两国间贸易的发展水平不仅仅体现在贸易额本身,以往研究表明当实行贸易限制时,因贸易货物价格的调高,即使贸易数量减少,也可能会使得贸易总额上升。另外,在调整贸易结构时,会出现贸易总额的暂时性下滑,但并不代表贸易发展的水平的降低,仅从贸易总额得出贸易对政治关系的影响稍显笼统。
.....................
第二章相关理论与文献回顾
2.1理论回顾
贸易和战争被认为是最原始的国际关系形式,其中贸易是不同国家间经济优势的互补,可以为贸易参与方带来整体福利的净增加,从而扩大贸易双方共同的国家利益,促进政治关系友好,但是贸易摩擦的加剧也会致使两国关系的紧张,比如贸易顺差国和贸易逆差国间长期的经济不平衡会导致矛盾加剧。
许多学者认为,两国间和谐的政治关系,会促进加强国家间的交流和沟通,增进政治互信,降低贸易活动的成本,从而推进两国间经贸往来的健康发展;而恶化的政治关系往往伴随贸易制裁,造成潜在贸易损失。针对上述问题,下文将重点梳理过往理论研究。
(一)贸易和平论
自由主义最早提出“贸易和平论”,其认为全球经贸联系愈加密切,愈会使得不同经贸国家间相互依赖。当国家寻求某种资源时,与直接爆发军事冲突进行掠夺相比,国家间通过贸易互换可以获得自身无法生产或生产不足的商品。尤其是二战结束后,自由主义愈加强调制度设计的正面作用,其认为通过良好的制度设计,贸易往来将国家间的共同经济利益加强,同时也有利于不同文化观念的交融,促进更广泛领域的合作,从而实现国家间政治关系的和谐。
1.古典自由主义时期(18世纪一20世纪中期)
最初,重商主义是经济学的主流,认为金银是唯一的财富,实现贸易顺差是国家进行贸易所追求的目标。当时的观点认为,经济活动服务于政治活动,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的不断扩张,贵族统治及其所实行的重商主义政策,成为了爆发国家间军事冲突的重要原因。
....................
2.2文献综述
长期以来,全球贸易发展速度是超过世界经济增长,得益于技术进步以及政策优惠的普及,全球贸易仍然有较大的增长空间。两国之间的经济联系主要表现为贸易关联,关于贸易对经济增长的研究众多,苏志庆和陈银娥(2014)将知识贸易提取出来,构建数学模型得出贸易可以促进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相反,贸易将会阻碍技术升级,并减少经济福利。但是由于政治关系量化的困难,关于贸易对政治关系影响的研究并不丰富。
鉴于以往关于两国间经济关系的紧密对于政治关系的影响,有以下不同观点:两国间的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贸易往来,贸易的增长致使两国依赖性加强,即爆发政治冲突的机会成本提高,因此贸易联系有改善政治关系、抑制政治冲突的作用;同时,一些学者认为,影响两国间的政治关系的因素众多,包括自然因素(地理环境、资源禀赋、人口等)、军事因素、文化意识形态因素等,经济因素所占比重有限,并不能对两国间的政治关系造成实际影响,比如二战前夕,欧美国家贸易关系紧密,但仍没有阻止二战的全面爆发,因此贸易往来对政治关系影响微弱;基于竞争角度的考量,尤其是重商主义,贸易会造成某些产业的竞争加剧,所引发的贸易冲突导致政治关系的恶化,比如贸易保护政策引发的外交冲突。
早期的研究多是理论的阐述和探讨,近些年来,随着实证方法的不断完善和改进,主要是对贸易和政治数据的实证分析,贸易对政治关系的影响研究不再笼统的得出整体的结论,而是因不同的国家,甚至不同的产业,均有不同的结论。
......................
第三章中国与主要国家贸易发展概况及政治关系............15
3.1中国与主要国家的贸易状况..........15
3.2中国与主要国家的政治状况...........20
第四章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27
4.1模型设定................27
4.2变量描述.............28
第五章实证分析...........31
5.1单位根及协整检验.............31
5.2面板模型的矩估计..........32
第五章实证分析
5.1单位根及协整检验
与时间序列数据相同,面板数据也要进行平稳性检验,只有满足平稳性的前提下,才能对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本文运用LLC、IPS、ADF等三种检验方法,同时满足平稳的情况下再进行回归。如表2所示,politic在三种检验方法下均平稳,贸易数据trade在对数化处理后的结果Intrade满足平稳性要求,并且两者是同阶单整。
变量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决定了是否对模型进行修正。一般而言,当变量间不存在协整关系时,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比面板向量误差修正模型(PVEC)估计的更加准确;而变量间不存在协整关系时,则运用面板向量误差修正模型(PVEC)。
.....................
第六章结论及政策建议
6.1结论
当今的国际政治关系不断变化,除了影响政治安全的传统因素之外,贸易往来等经济因素往往被视为影响政治关系的重要因素,因此互惠的外贸政策成为了政治关系的润滑剂,“贸易和评论”也不断的被学者提及,但是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并非会促进政治友好,贸易摩擦也不一定会使得外交关系恶化。另一方面,政治对贸易的影响就较为明显,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往往体现了国家意志,政治关系的不和会造成潜在的贸易损失,而政治关系较好的国家倾向于向对方开放国内市场,促进两国间的贸易发展。
本文以中国与五个经济与政治联系都较为重要的国家为样本,研究贸易与政治关系的相互影响,面板数据实证的结果是经贸关系对政治影响波动较小,且在数期之后,影响趋于零,而政治对贸易的影响就较为明显。
第一,影响国际政治关系的因素众多,包括文化、政治信仰、经济及军事实力等,两国间“友好”或者“对抗”政治事件的背后受各方力量的推动,贸易往来只是其中一种并不显著的因素。由于本文选用的样本区间为1995-2016年,正是全球贸易高涨、中国贸易发展不断推进的时期,贸易数额增幅较大,而在这段时期里,中国与主要大国间的政治评分数据变化并不明显。
第二,相比贸易往来对政治关系的影响,政治关系对贸易的冲击影响更大。根据以往研究,当政治关系极度恶化爆发战争时,双边贸易额会急剧下降,并且对其他邻国的经贸发展也会造成负面影响。即使两国政治关系没有达到全面对抗或者紧张的程度,贸易保护政策及贸易制裁措施也往往是国家所首先采取的行动,并且一方的经济制裁往往会引起对方的报复性政策,政治变数容易造成贸易保护主义,设置人为的贸易壁垒,甚至关闭自由贸易。美国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对人民币汇率进行施压,导致中美贸易关系也一度陷入僵局。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