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随自由主义的传播,各国在不同程度上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世界经济主流。1993 年欧盟的诞生、1992 年《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正式生效等将世界各国推向不同的经济合作前沿,同时证明跨国界经济合作能有效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国际经济一体化,使其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潮流。但因各国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文化水平、政治体制等差异,要达成像欧盟那样的一体化经济程度是十分困难的,因此,出现了大量毗邻国家间边境地区的经济合作现象——次区域经济合作,相较于特惠关税区、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等相对高级一些的区域合作,基于地缘优势的跨边界次区域经济合作模式是构建时所受阻碍最小的一种方式,并且这种方式具有合作范围的广泛性、合作机制的非正式性、合作层次是较低层次上的经济互补性等特征,被运用到澜沧江-湄公河、图们江等落后偏远区域来实现经济增长、消除贫困、基础设施建设与衔接、贸易投资便利化的目标,使得这些落后地区积极融入到世界全球化的潮流中。
对于中国西北五省(区),在西部大开发、向西开放等战略的推进下,其地区经济有了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贫困落后的局面,使其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与技术条件,并加之先天的资源禀赋不断扩大外贸出口规模,逐步优化外贸结构,提升外向型经济水平。然而相对于东部沿海城市的外向型与内在经济水平的提升,西北地区仍处于落后局面。如今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为西北地区促进对外经济水平提升提供新思路,即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推进西北五省(区)与沿线各国互联互通,借机扩大交流,融入全球化。而作为毗邻我国西北地区的中亚五国①,便成为推动其对外发展的核心区域。西北与中亚是古丝绸之路的核心带,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重点建设的区域,并且二者均拥有丰富的资源与能源,这两个地区的合作共赢将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西北五省(区)作为我国内陆地区,一直通过建立经济合作区、出口加工区、综合保税区以加深与中亚国家的经贸往来,不断扩充与中亚的交通、能源、贸易等方面的合作,因而具备一定的合作基础。但是,由于中国西北五省(区)和中亚五国发展阶段不同,存在经济政策、文化传统以及政治体制差别大、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区域经济合作政策协调难度大等问题和因素,决定了该区域目前尚不具备建立多边自由贸易区的条件,而启动贸易投资便利化,开展次区域经济合作,不仅可以提高经济相互依存度,实现共同发展和利益共享,而且可以成为建立更高层次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形式以及推动上海合作组织发展进程的路径选择和过渡战略,既可以作为先行试验区为推进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经贸合作提供借鉴,又可以通过这种地区间的次区域经济合作方式分散政治与经济风险。但是,由于在中国西北五省(区)和中亚五国之间开展次区域经济合作,由西北与中亚因国界的存在导致两地区的政体、文化、经济、社会等差异造成的边界效应是不可忽视的,从而影响着次区域经济合作进程。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基于以上背景,探讨中国西北五省(区)与中亚五国次区域经济合作的边界效应。主要包括:西北五省(区)与中亚五国次区域经济合作现状与其边界效应的影响因素分析,并运用基于引力模型的边界效应模型来测定此次区域经济合作的边界效应的动态变化状态、相关因素对边界效应的影响情况。最后在理论与实证分析的基础上,从边界效应角度提出中国西北五省(区)与中亚五国次区域经济合作的策略。
本文的研究意义从理论和现实两方面进行说明。
从理论意义上来看,一是从次区域经济合作视角去探究中国西北五省(区)与中亚五国的经贸合作。运用国际贸易学、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将其融入到次区域经济合作中,对次区域经济合作的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二是以西北五省(区)与中亚五国次区域经济合作为研究对象,参考借鉴前人关于边界效应研究的文献,结合西北五省(区)与中亚国家的实际情况,实证分析此次区域经济合作的边界效应,并对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影响因素做定性和定量分析,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三是在研究西北五省(区)与中亚五国之间的经贸合作时,通过次区域经济合作和边界效应两方面进行,为研究促进西北五省(区)与中亚五国的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友好合作等问题提供一个新角度。
从现实意义来看,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从地区层面来看,开展跨境次区域经济合作,有利于带动西北五省(区)与中亚五国消除贫困,促进两地区的经济增长,实现两地区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
第二,从国家层面来看,西北五省(区)与中亚五国次区域经济合作,有助于中国的边疆安全,同时对输出国内过剩产能,优化国内市场、产业结构,改善出口结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第三,从次区域合作角度来看,发挥边界中介效应,采取可行的措施削弱边界屏蔽作用,将有助于中国西北五省(区)与中亚五国在此次区域内更好地开展各类活动,对扩大经贸合作、推动文化交流、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具有重要的影响。
第四,从区域合作角度来看,突破边界效应,推进中国西北五省(区)与中亚五国的次区域经济合作,一定意义上可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大范围区域合作的宏伟战略形成一个试验区。
.........................
2 理论基础
2.1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次区域经济合作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范畴。经济一体化是要素不断趋向自由流动的一个动态化过程,而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实质是生产要素在“次区域”的地缘范围内趋于自由流动,从而可有效配置生产要素,提高生产效率,主要表现为此地缘范围内的贸易与投资自由化。故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对此具有适应性。
2.1.1 关税同盟理论关税同盟理论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代表理论,1950 年 Jacob Viner《关税同盟问题》一书的问世,标志着关税同盟理论的形成。此前西方经济学家普遍认为,自由贸易区和关税同盟理应受到提倡,因为自由贸易可以使全世界的经济福利净增加,然而 Viner 提出异议,认为关税同盟可在成员国间实现自由贸易,然又对非成员国实行差别待遇的贸易保护,故并不意味着提升世界净福利。从而他提出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并用局部均衡的方法,考察了关税同盟对贸易流动的影响,其结论为关税同盟效应是贸易创造的收益与贸易转移损失之差所取得的实际收益。然这种理论忽视关税同盟形成后产生的动态效应,后来经济学家金德尔伯格和林德特在《国际经济学》一书中认为,竞争刺激效应、规模经济效应和投资刺激效应是关税同盟形成后产生的动态效应,开辟了关税同盟理论的新篇章。
2.1.2 自由贸易区理论
目前,自由贸易区作为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形式为我国经贸战略的重要实现方式,典型的便是东盟自贸区。J.E.Meade 和英国经济学家 Robson 认为这种形式主要以消除区内贸易壁垒来实现成员国之间的贸易自由化,然对区域外实行统一的关税和贸易政策。其实质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经济体之间经过谈判达成已取消关税和贸易限制的协议。自贸区具有三个明显特征,一是成员方所生产的商品在贸易区内享受免征关税的优惠待遇;二是成员方有权自主决定对非成员方的各种进出口商品的关税税率,即不实行统一的关税和贸易政策;三是实行严格的原产地规则,只有原产于区域内或主要在区域内生产的产品才能进行自由贸易。其中原产地规则是最重要的,Meade(1953)指出,因自贸区内各成员方自行决定关税税率,使各成员方的关税水平均不相同,区外生产厂商可利用各成员方之间的高低关税水平的差异,从关税税率最低的成员方进口商品,转而出售于其他成员方。即无原产地规则的自由贸易区,实际上就是关税同盟,其共同对外关税与其所有成员国中的最低关税相等。
.........................
2.2 次区域经济合作理论
2.2.1 区位理论
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场所的理论。其发展包含两个阶段,一是 19 世纪初在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地租学说、比较成本学说基础上吸收其他学科理论成果发展起来的的古典区位论,比如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二是 20 世纪 60 年代以 Walter Isard(艾萨德)的《区位与空间经济》、M.J.Beckman(贝克曼)的《区位理论》为标志产生的现代区位论,且不断向地理学、区域科学和经济学领域扩展,即经济学家们构建新模型,利用多种分析方法修正改进古典区位论,使区域理论更接近客观事实,如反映市场和聚落的空间配置的中心地理论。此时,公共投资区位决策、宏观区位问题等更结合人类经济活动组织形式的问题成为区位理论探讨的重要内容。学者们从区位条件(如劳动力、市场、原料、资本、运输等)、区位因子等多角度进行区位理论研究、并对区域经济发展提出不同见解,形成各种理论依据。对于中国西北五省(区)与中亚五国次区域经济合作区域,如何分析当地的具体条件和地域关系条件?对某些具体经济活动(如生产性地缘经济区建设等),如何选择具体的场所以实现理想的利益及费用节约?区位理论均具有指导意义。
2.2.2 区域分工理论
各区域在发展基础、发展条件、资源禀赋等存在差异,这些要素也无法在区域内完全流动,从而使区域分工成为区域联系和合作的主要方式。且为了实现低成本、高效益来满足各地区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需要,那么在区域关系中,按照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选择自己最具优势的产业来发展。如此在区域内形成专业化分工和协作,不仅提高生产经营效应,也可增加各区域和区域整体的经济效应。关于区域分工理论,包括比较优势、要素禀赋和劳动地域分工理论。首先,比较优势理论分为绝对比较优势和相对比较优势理论,斯密认为每个地区或国家都可在其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进行专业化生产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收益,不足的是他认为一个国家若是在任何商品生产上没有绝对优势时便不能进行区(国)际分工和协作,李嘉图便提出相对比较优势理论,认为无论一个国家或区域是否具有绝对优势,与另一国家都会存在某种商品生产成本上的相对差异,即相对优势,并利用其参与区(国)际分工与合作。
.........................
3 中国西北五省(区)与中亚五国次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17
3.1 贸易合作领域.........................17
3.2 投资合作领域.....................23
4 中国西北五省(区)与中亚五国次区域经济合作边界效应的影响因素.........................30
4.1 地区经济水平.......................30
4.2 产业结构互补性...................31
5 中国西北五省(区)与中亚五国次区域经济合作边界效应的实证分析...................................36
5.1 实证模型.......................36
5.2 变量的选择与说明........................37
5 中国西北五省(区)与中亚五国次区域经济合作边界效应的实证分析
5.1样本及数据来源
本文以 2010-2015 年中国西北五省(区)与中亚五国相关数据作为样本。其中西北各省(区)对中亚各国之间的出口贸易额来自海关总署,各省之间的贸易额通过社会消费品乘以一定的权重得到,权重的设置是该地区的 GDP 占全国GDP 的比重,通过各个省市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乘以其他省市的权重得到该省对其他省市的出口额(李理甘,2012)。西北各省(区)与中亚各国贸易距离是省会到首都的空间距离,省际贸易距离是省会到省会的空间距离,均用 Googleearth 测定。模型中中亚五国的 GDP 和用来统一货币单位时用到的汇率来自世界银行数据库官网,西北地区 GDP 来自中国统计局官网。
对于 Z 变量中涉及的人口数、外贸依存度、专利量、铁路运营里程等数据来自于世界银行数据库官网、2010-2015 年西北各省的统计公报、2010-2015 中国统计年鉴;一二产业占 GDP 的比重、西北五省(区)的外贸依存度等变量是通过以上数据库所得数据计算得到的;中亚五国的一二产业占 GDP 的比重的数据为世界银行数据库中各国农业和工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之和。
.......................
6 促进中国西北五省(区)与中亚五国次区域经济合作边界效应转化的对策
6.1 推进经济区建设,促进协同发展
为促进西北地区发展,国家已批准建立“关中-天水”经济区、天山北坡经济区、兰州-西宁经济区、宁夏沿黄经济区等,各经济区各有特色,侧重于不同的发展。“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总体思路是“建设大西安,带动大关中,引领大西北”,即实现西咸一体化,带动大关中城市群发展,同时辐射陕南、陕北和陇南、陇东地区,最后引领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区的发展。天山北坡经济区已经形成以乌鲁木齐和卡拉玛依两大城市为核心城市的格局,依托能源资源,已迅速实现工业化。并形成以甜菜、番茄、胡萝卜等蔬菜为基础的加工基地和以棉花种植业为主的棉纺工业基地。兰州-西宁经济区经济水平总体相对落后,属于经济塌陷区,对其功能定位为全国重要的循环经济示范区、新能源和水电、盐化工、石化、有色金属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基地,西北交通枢纽和商贸物流中心,区域性的新材料和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沿黄经济区功能被定位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化工、新材料基地,清真食品及穆斯林用品和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目前来看,各经济区定位清晰、目标明确,但总体均以工业为基础,农业次之,服务业相对落后,因此,要积极调整区域内产业结构,实现区内区外产业链上下游的互动,做好区域内中心与外围城市的产业布局、功能定位以及区域分工,打造特色产品、促进农业现代化、构建先进制造业基地、强化出口贸易产品的竞争优势、提升教育科技服务能力,共同实现中心城市与城市群的协同发展,最终辐射到西北领域,带动西北五省(区)经济水平快速发展,提高地区内经济水平。在建设的过程中,有效利用中亚国家的能源、资源,扩大经贸合作,使得区域内更多产品为中亚国家之所需,从而有效降低中国西北五省(区)与中亚五国次区域经济合作的边界屏蔽效应,实现互利共赢。
参考文献(略)
中国西北五省(区)与中亚五国次区域经济合作的边界效应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相关国际贸易文章
- 中韩 FTA 对中国文化产业的影响研究
-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贸易结构优化升级研究
- 创业对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影响研究
- 中国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直接投资的出
- 地方官员留学经历与FDI: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
- 异质性人力资本对双边贸易收益的影响——中
- 基于BEKK-MVGARCH模型的中国汇市与股市波动
- 东盟经济共同体对印度尼西亚购买意图快速消
- 中国光伏产品出口贸易潜力研究—基于贸易引
- 对外贸易与国际政治关系的相互影响——基于
- 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实
- 俄罗斯2008年和2014 年两次经济危机的比较
- 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推进研究
- 中国对英国直接投资研究
- 俄罗斯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
- 基于重力模型的蒙古与其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