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导论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大量的企业层面贸易研究都发现,出口企业在平均水平上往往比非出日企业拥有更髙的生产率。理论上有两种机制被普遍认为可解释这种差别:一种是"自我选择"效应,即效率高的企业认为自身有能力在出口市场中存活并盈利,从而选择出口;另一种便是"出口学习"效应,即企业进入出口市场后能够款得大量新知识和新技术,效率因此得到提升。事实上,"出口学习"效应一词,在广义上指代企业因其出口行为而获得的所有生产率提升效应,这种提升可以来自于其对规模经济的利用、对先进设备的直接购买、与出口伴随的研发及人力资源投资等,并非仅限于字面上的学习收益。考虑到出口导向型发展策略在我国几十年来经济增长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使用微观数据研究"出口学习"效应,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政策意义。在近些年来较为繁荣的"出口与生产率"领域文献中,虽然"自我选择"假说获得了普遍经验支持,但对于"出口学习"效应的存在性和重要程度目前并未得到一致的结论。由于微观数据难以获取,中国学界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已有的研究也并未达成某种共识。
虽然倾向得分匹配法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社会学科中对政策效果的评估,但将该方法用于检验出口对生产率的提升作用,其有效性是无法被保证的。在此研究背景下,匹配所得对照组的有效性依赖一个关键的"外生性"假设,即以某些可观测变量为条件,企业的出口决策完全外生,独立于企业下一期的潜在生产率。但很明显,该假设自身是无法被检验的:研究者无法确定企业的出口决策能由其选择的变量完全预测,更无法确定影响出口决策的变量都是可观测的。出口企业和其匹配得到的对照组企业之间可能依然存在某种系统性的差别,导致了其生产率差异。而且,对倾向得分准确且平滑的估计要求高维度的非参数回归,这在上述文献中是看不到的,所其估计效率是有待商権的。
............................
1.2文献综述
近些年来检验"出口学习"假说的文献较为丰富,但如上文已经提到的,不论是在国内的研究还是世界范围内的研究,都未得到较为一致的结论。根据其所使用的微观数据样本,本文将这些研究区分为针对发展中国家企业样本的研究、针对发达国家企业样本的研究以及针对中国企业样本的研究,并在此对其做一个简略的综述。需在此指出的是,以下综述主要关注以往研究中关于"出口学习"效应存在性的检验及其所使用的检验方法,而对于以往研究中对"出口学习"效应的发生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的考察,本文将在第二章中予以较为详细的讨论。
"出口学习"一词往往被强调与中低收入国家的企业相联系,因为这些国家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异较大,较易于通过贸易交流来获得先进的技术或管理实践。但是如果考虑到任何国家之间在企业生产率的异质性,那么就没有什么理由将"出口学习"机制仅限定在一些中低收入国家。美国企业数据研究了"出口学习"假说在其中的适用性。值得一提的是,发达国家的统计数据相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讲,其往往较为准确和全面,且测量误差较低。在该文中,两位作者分别考察了出口企业和不出口企业的表现,得到的结果显示,出口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増长要比不出口企业高约0.8%。此估计值总体来看是较小的,且在更长观察期中,其进一步变小,甚至不显著。但是,此0.8%的出口学习效应估计值可能存在向下的偏差,因为该估计值是以企业存活为条件获得的。两位作者指出,以企业规模为条件,出口企业存活的可能性比非出口企业高出约10%。而这10%的存活可能性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出口企业的高生产率增速的证据,因为企业往往容易因生产率的低增速而失败,这也暗示出口企业和不出口企业间生产率增速的总差异实际上要大于0.8%。
..............................
第2章"出口学习"的发生机制与影响因
2.1"出口学习"的发生机制
2.1.1知识和技术溢出
"出口学习"一词及其作为理论假设的使用,可广泛地见于早先的内生增长文献中。该些文献往往非常强调知识的公共产品特性,因为在同一时间内知识可以在不同的地域被同时使用,而且知识的创造者往往也很难轻易地防止其知识被他人免费使用。一个国家的技术增长大多数时候不仅与其本国的研发活动有关,也与该国在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接触时得到的知识溢出有关。国际经济活动导致知识及技术溢出的机制主要有两种,一是对外国技术知识的直接学习,二是使用外国发明的专业化的、先进的中间投入产品。
较为直接地,企业通过投资购买新设备或技术以提升其效率:一方面出口市场中的竞争压力和额外利润为此类购买提供了动机和激励,另一方面企业通过出口来赚取购买成本。当然,上述购买并不仅仅指对国外技术的购买,也可是国内的较为先进且能为其带来生产率提升的设备及技术,而企业从后者中获得的效率收益也可被认为是广义上的"出口学习"收益。另外,企业可以通过专利许可证交换的方式获得其他国内外企业的先进技术,世界银行在考察东亚增长奇迹时特别指出了这一点:出口企业的出口绩效在一定程度上是其技术能力的证明,这使得一些国内企业乐于与其签订技术交换协议,从而进一步提升了这些出口企业的绩效。
此外,出口企业也会进行自主研发投资和人力资源投资,来获得生产率提升,降低成本。对于一些摄取成本较高或国外企业严格独有的技术,企业可能会依靠自主研发投入,通过对其他企业高竞争力产品或其所需中间品的反向工程分析及模仿,或研发新的替代品,降低其自身成本。而且,如世界银行指出的,一些出口企业用高薪金雇佣有海外学习经验的、掌握先进技术的员工(甚至可能有在海外同行业企业工作的经历),为自身转移了相当重要的技术信息。而之前提到的企业对海外新设备或技术的购买,也需要配套的人力资本投资以使这些新设备或新技术能被企业完全利用。这类人力资源投资主要有两方面用途,一方面用来对员工进行培训,使其掌握这些新的技术或相关设备的使用方法,另一方面,企业聘用高级工程师进行技术指导和生产规划,使引进的新技术与企业自身需求相契合。
.............................
2.2影响"出口学习"效应的因素
本章的前半部分着重考察了"出口学习"效应发生的一些机制,在这些机制的作用下,企业通过其出口行为,获得了生产率上的提升。但是,上述这些机制在实际中能否发挥作用,或者说能发挥多大的作用,对企业从"出口学习"中获得的收益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在拥有不同个体特质或面临不同外部环境的企业间,上述机制发挥的作用可能是不同的。因此,企业出口学习效应的存在及其具体大小是与一些潜在影响因素有关的。
不同企业内部吸收新信息能力的差别,将导致其在"出口学习"效率上产生差别。Aw等指出,企业的出口学习效应与其吸收、同化和管理技术变革能力相关。以往考察发展中国家技术变迁的文献中很多都指出了企业为吸收新获得的技术而进行的投资的重要作用,特别是研发投资和员工在职培训。基于这些研究,该文认为,企业使用新技术的能力不仅与接触新技术有关,也与企业对新技术进行的持续的、渐增的改进有关,这些改进可以将新获得技术与企业具体环境相适应。而研发投入不仅可以为企业生产新的信息,也能扩展其利用己有信息的能力。受该文启发,戴觅和余森杰采用2001-2007年中国规以上制造业企业调查数据估计了出口的即期和长期生产率效应。如第1章的文献综述中已经提到的,相对于其他出口企业,在那些有出口前研发投入的出口企业中,出口对生产率带来了持续且幅度较大的提升作用。同样的,作者将此种额外提升归因于研发投入为企业带来的技术吸收能力的提升。
......................
第3章数据处理与初步分析..............17
3.1数据处理.............17
3.2数据描述与初步分析.............18
第4章对"出口学习"效应的经验研究和分析.............22
4.1出口内生产出模型的构建与估计策略.........22
第5章结论和政策建议..............32
5.1主要结论.............32
5.2政策建议.............33
第4章对"出口学习"效应的经验研究和分析
4.1估计结果与分析
4.1.1总样本中的"出口学习"效应
本文使用两阶段广义矩法在总样本中估计了式(4.8)的模型,工具变量的选择则如本章第一部分所示。由之前的阐述可以看出,本文的模型估计对数据要求较高,样本企业应有至少三年的连续观察值。在实际估计中本文在模型中加入了指示二位数行业、二位数地区的虚拟变量,以控制模型中由行业、地域差别对企业产出带来的影响,而为防止样本间的异方差对统计推断带来干扰,本文报告了聚类稳健的标准误。从结果来看,本文所关注的变量,即企业滞后出口状态Eij-1,系数为0.022,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见表4.1第1行),这表明在整个样本中,企业一年的出口经历将使其下期的生产率平均提升约2.2%。此估计值虽然不大,但其反映的是所有企业的平均估计值,表明在整体水平上,中国企业样本中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出口学习效应。如4.1中所述,本文用以度量"出口学习"效应的指标是企业一年的出口经历在平均水平上对其下一年生产率的提升程度。如考虑到出口学习效应本身是一个持续的、渐进的过程,那么此估计指标能更好地对其进行捕捉,因为它指示的是企业每年的出口为其带来的平均生产率提升效应,而非国内以往研究所考察的"进入出口市场"这一状态变化所导致的生产率提升。
.......................
第5章结论和政策建议
5.1主要结论
本文围绕中国企业的"出口学习"这一问题,在从理论上考察了"出口学习"效应发生的多种机制和影响"出口学习"效应的潜在因素的基础上,针对国内以往研究在研究和检验方法上面临的稳健性问题,将企业出口行为内生化入企业生产率动态轨迹中,构建了一个包含内生出口变量的产出模型,从一个新的视角上检验了"出口学习"假说在中国倩境下的适用性,考察了企业过去的出口经历对其未来生产率的提升。相比国内以往研究,本文的研究方法依赖更少的假设,且在生产函数估计方面更为稳健和有效率。而在往研究所涉及内容之外,本文还考察了企业出口密集度、企业面临的产业集聚水平和自身研发投入对其"出口学习"效果的潜在影响。
本文获得的结论主要包括:
(1)从样本简单回归的结果来看,出口企业在人均工资、人均销售额、人均工业增加值等多个企业指标上优于不出口企业,这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中国出口企业和非出口企业间的差异性。
(2)在总体水平上,一年的出口经历能使其生产率提升约2.2%。此估计值虽然不大,但考虑到其反映的是所有企业的平均估计值,表明在整体水平上,中国企业样本中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出口学习"效应。
(3)分地区看,中部地区企业表现出了最高的"出口学习"效应,东部企业的学习效应则极为不显著,经考察后本文发现此种不显著在一定程度与东部样本中较多的加工贸易企业有关。加工贸易企业并不依赖其在国内市场中的效率积累,而是直接接受国外订单进行加工贸易,其往往效率低下且缺乏技术研发和技术吸收能力,从而拉低了东部企业的平均学习效应水平。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