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值贸易统计方法及相关贸易问题分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6399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20 世纪 90 年代后,世界经济快速全球化发展,国际间的分工合作越来越紧密,一国或地区不可避免的要参与到世界经济的竞争中去。大量的对外直接投资(FDI)的产生、国际和地区间越来越紧密的加工贸易以及转口贸易和服务贸易,不仅刺激了世界各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对现有的贸易统计方法提出了挑战。现行的贸易统计方法是以原产地为原则对每次过境商品的总值相加而得出贸易进出口额,而这种方法只适合于过去不存在FDI 和出口产品完全产自同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时代,很明显它已不适用于当今的贸易实务,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各国间的贸易状况。
近年来,中美贸易问题受到了各方的关注,人们普遍认为美国对中国的巨额贸易逆差是中美贸易问题的直接和主要原因。根据美国商务部的统计数据,美中贸易逆差从中国入世后 2002 年的 1030.65 亿美元增长到 2012 年的 3150.95 亿美元,巨额的贸易逆差使美国以此为重要借口在贸易上一直对华采取保护政策以遏制中国的增长,并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一系列的中美问题,如反倾销、反补贴、操控汇率等。而根据中方的统计数据,2002年中美贸易顺差为 427.08 亿美元,2012 年为 2188.8 亿美元,美方每年统计的差额数据都比中方统计的大(如表1-1)。美中贸易统计数据的巨大差异从另一方面也引起了人们对现有贸易统计方法的思考。对现有贸易统计方法进行改进还原最真实的贸易数据,不仅可以解释中美统计数据上的差异,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认清贸易地位、减轻中美贸易争端与摩擦。
国内对贸易统计的新方法的研究也一直采取支持的态度。2011年10月18日,商务部与 WTO 联合举办“全球化背景下的制造与贸易——全球价值链及其影响”研讨会,倡导以产业链中各环节创造的增加值为统计口径,改革现行的国际贸易统计方法。改革现行的贸易统计方法对中国意义深远,一方面能较好地还原中国贸易和生产的真实情况,减轻当前贸易统计数据对国际贸易现实的扭曲程度;同时,新的统计方法更加客观可比、具有实际参考意义,对正确认识全球化下的价值转移、比较优势变化、贸易失衡、贸易争端等问题具有一定意义。


1.2 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研究增加值贸易统计方法并用增加值贸易统计方法对相关贸易问题进行了分析,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统计分析和比较分析的方法。从实际方面出发分析了经济全球化对传统贸易统计方法的冲击,得出现有贸易统计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当今贸易实务的结论;再从理论方面阐述增加值贸易统计方法,应用统计分析对各国出口进行基于增加值的分解,并对中、美 35 个行业的增加值出口比进行测量,进而运用调整后的数据对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所处位置、对外贸易依存度进行测量,通过新老方法下统计数据的对比分析贸易相关问题。
相较于以前学者的研究本文在以下两个方面作了改进:第一,主要基于 WIOD 数据库进行研究,WIOD 相比于其他数据库实现了数据的时间连续性,公布了 1995 年至 2011 年的世界投入产出数据表(WIOT)、区域投入产出表以及国家投入产出表。数据的时间连续性使得研究更具有现实意义。第二,以往学者在研究增加值贸易统计方法的具体影响时,往往只是作文字性的分析,本文通过利用调整后的数据,重新测算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对外贸易依存度,用数据更直观的反映了增加值贸易统计方法的多方面影响。
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利用 WIOT进行国家层面增加值出口估算时,采用的是国家层面不分行业的投入产出数据,这可能会由于行业间的相互抵消和平均使得测量出的国内增加值出口比仅是各个国家的平均水平。

2 国际贸易统计方法变迁相关文献综述

2.1 基于国际统计指导性文件的变迁
现行的贸易统计体系起源于上世纪40年代,以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收支手册》(BPM)和《国际贸易统计的概念与定义》为基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全球化发展决定贸易统计框架需要不断地完善。专家学者和各国际组织也一直致力于贸易统计框架的修订和完善,以期其能更真实地反映经济现实。基于本文的研究目的,本文将国际组织对国际统计指导文件的修订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由全球化背景下服务贸易的飞速发展引发的,以1993版的SNA和 BPM5为代表。第二个阶段是针对国际直接投资等外国商业存在对原有跨境统计原则的挑战发起的,以2008版的 SNA和 BPM6为代表。第三个阶段主要针对全球价值链条件下产生的中间品贸易,事实上真正意义上的此次修订还未开始,但是从众多国际组织都在从事增加值贸易统计方法的研究我们不难看出,这样的修订势在必行。具体划分见表2-1。

1.第一阶段修订
从 1953 年第一版的 SNA 至今,联合国对 SNA 进行了三次修改。较之 SNA1968,SNA1993 主要在账户结构、概念定义、分类等方面作了修订。对生产范围的界定上,SNA1993 区分了货物和服务,它把所有货物的生产包括在生产范围内,而服务限于市场上交换的或形成其他经济单位收入的服务。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1993年编写了BPM5,相比于BPM4,BPM5对国际收支平衡表概念、编制方法、统计范围、经济概念等诸多方面都做了修订,并将经常项目下与投资收入并列的“劳务”单独列示为“服务”与货物贸易相对应,且将运输、旅游、通讯、金融等其他商业服务纳入其统计范围。

2.2 基于具体调整方法的变迁
指导性文件的修订是基于现实贸易实务变化的要求发生的,并且要求反映在具体的方法上。这些具体的统计方法主要有对转口贸易的调整、基于所有权的贸易统计方法和基于增加值的贸易统计方法,它们都是为应对全球化产生的新挑战而提出的,都是为了减少现行贸易统计方法对贸易事实的扭曲,以更真实地反映各国贸易利得。这些具体方法的产生也正是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的反映。
2.2.1 转口贸易的调整
转口贸易之所以造成双边贸易统计差异,是由于现有贸易统计体系在确定贸易伙伴国时采用“原产国—消费国”原则,即以货物原产地确认出口国,以最终消费国确认进口国。原产国一般都很容易确定,而存在转口贸易时最终销往地却不那么容易确认,在这种情况下出口国一般将运输目的地确认为进口国。同时,转口贸易国在进行转口贸易时也会不可避免的对转口货物加价,而这一部分附加值也将被进口国计入进口额,从而造成误差。即对进口国的错误认定和转口地附加值是转口贸易造成贸易统计差异的两个主要原因。
1994 年中美商贸联委会成立双边贸易统计小组进行专题研究,并多次形成《中美商贸联委会贸易和投资工作组贸易统计小组工作报告》,首次分析了香港转口贸易对美中贸易数据的影响。Lardy(1994)将经香港的转口贸易视为间接贸易,并假设中美官方统计的进出口贸易数据均为直接贸易,进而对中美官方贸易进出口和差额数据依次进行基于转口贸易、转口贸易增加值的调整。Huang and Broadbent(1998)指出Lardy(1994)的方法假设过于严格,没有考虑中美官方数据可能包含一部分转口贸易的情况,而且忽略了计价方法、运输时滞等因素造成的数据差异。Schindler and Beckett(2005)证明所有国家都能准确地识别间接进口的来源国,据此假设出口数据仅反映直接贸易,而进口数据既反映直接贸易又反映间接贸易;并对中国及其69个主要贸易伙伴2003年的贸易数据进行调整。以上研究调整后的双边贸易差额数据均介于中美统计数据之间,符合理论分析。之后的研究在基本调整方法原则不变的基础上更新数据并将越来越多的影响因素考虑进去。

3 经济全球化冲击传统贸易统计方法及典型案例分析 ....................... 14
3.1 经济全球化冲击传统贸易统计方法 ........................... 14
3.2 典型案例分析 ...................... 17
4 增加值贸易统计方法理论模型 ........................ 22
4.1 增加值贸易统计方法理论模型 ............................. 22
5 贸易数据的重新估算与相关贸易问题分析 .............. 28

5 贸易数据的重新估算与相关贸易问题分析

5.1 国家水平出口总额的增加值分解
WIOD 包含了欧盟 27 国和世界其他 13 个主要经济体从 1995 年到 2011 年 35 个行业 59个产品组的投入产出情况,这些国家的GDP 之和达到世界GDP总和的 85%以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世界经济状况。与之前的 GTAP、OECD 和 IDE-JETRO 数据相比,WIOT有以下三个显著特点:一是用国家供给使用表而不是国家投入产出表作为基本构建模块,供给使用表可以同时提供产品和行业两方面的信息;二是结合国民经济核算中的产出与最终消费序列实现其数据的时间连续;三是涵盖了服务贸易。在WIOT 中每个国家生产的中间品和最终使用品都被分解为国内生产提供和进口提供两部分。因此,WIOD 数据库的出现极大地推进了增加值贸易统计方法的发展,它为核算增加值贸易和分解一国出口中的增加值组成部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该部分将运用 KPWW 多国模型,结合 WIOD 数据库中世界投入产出表(WIOT)对欧盟27国及包括中国在内其他 13个主要经济体1995 年至2011 年出口额进行基于增加值分解,将其分解为式(23)中的五部分,并且求出各国出口中重复计算部分占出口总额的比例(FVS),1减去FVS即为增加值出口比(DVS)。其中,FVS 即为传统贸易统计方法较增加值贸易统计方法对贸易额夸大的部分。

6 总结与展望

本文以世界经济全球化为背景,分析了经济全球化的不同表现对传统贸易统计方法的挑战,以及应运而生的新贸易统计方法;并从国际统计性指导文件和具体贸易统计方法变迁两个角度分别对贸易统计方法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利用 KPWW 模型对各国出口进行了基于增加值的分解,并对中、美 35 个行业的增加值出口比进行了测量;最后运用增加值出口贸易数据对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以及我国的对外开放度进行了重新测量。对比增加值统计方法和传统贸易统计方法,我们得出以下结论:第一,由于行业间的相互抵消作用,我国国家水平的国内增加值出口比较大且整体呈下降趋势,但是重复计算部分中增加值折返部分比例较大。第二,行业水平上,我国高技术类制造行业由于在技术、设备方面对外依赖性高,增加值出口比较低且低于美国,因此需要加大在技术研发、品牌创建及产品创新等方面的投入;低技术水平类制造业相对较高但仍低于美国,只有在农业、食品制造、纺织品及皮革鞋类等初级产品制造业才显著高于美国。第三,利用增加值贸易统计方法对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以及对外贸依存度进行测量,表明我国虽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参与度日渐提高,但是仍然处于附加值低的全球价值链下游;传统贸易统计方法夸大了外贸依存度。
当今国际组织关于贸易统计方法的研究越来越集中在增加值贸易统计方法上,增加值贸易统计方法已经成为目前学术界的主要研究对象,而中国作为加工贸易出口大国,虽然积极倡导实行增加值贸易统计方法,但却没有相应的组织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也没有相对比较健全的数据库。对中国而言,这些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统计方法可能并不适用于中国实际,我们更需要符合自身实际的贸易统计方法,这是需要我们积极改进的地方。未来增加值贸易统计方法的发展也会对中国经济产生多方面的有利影响,因此,我们需要加大对增加值贸易统计方法的研究。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