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绪论
1.1选题背景
1.1.1我国工业发展格局及工业制成品出口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经济一直呈现出稳健发展态势。工业总产值自2006年到2012年一路攀升,2012年工业总产值达955594.78亿人民币,和2006年相比增长了近3倍。此外,我国工业一直承担着全国经济领跑’’者的角色,从表1-1显示的数据可以看出,2006-2012年国民生产总值中工业所占比重虽然近年来有轻微下降,但是备体看来一直保持在40%左右。工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自2006年以来也一直保持在40%以上。这两个数据直观的显示了工业经济在全国经济格局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我国工业发展速度近年来逐渐减缓。如图1-1中数据显示,工业增长率2007年为26.87%,2009年下降至8.15%,虽然在2010年回升到27.26%,但是在之后一路下降至2012年的11.33%。另外,我国工业发展速度减缓还能从工业对国民生产总值的拉动率上看出,2006年到2012年我国工业对国内生产总值拉动率在波动中呈现出下降趋势,2012年我国工业对国内生产总值拉动率为3.10%,是自2006年以来的最低值。总体上看来,我国工业发展速度在近几年减缓,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减缓的形势总体一致。
1.2研究方法及论文结构
1.2.1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理论分析和实证研宄相结合。在理论分析部分,论文对出口与经济增长关系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从直接和间接的角度概括总结出口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机制。在实证研究方面,通过对Feder模型进行三部门的扩展,运用计量模型回归估计的方法在全国和东中西部地区两个层面上分析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对工业的拉动作用和外溢效应,并对实证结果进行原因分析,最后根据分析的结果提出相关建议。
1.2.2论文框架
本文由五个章节构成,各个章节的内容安排如下:
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论文的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从国内国外的角度对本文研究内容相关的文献进行回顾和梳理,说明了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和论文的框架结构,最后提出了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第二章是高技术产品出口与工业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综述。将髙技术产品出口与工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还原到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上,从直接和间接两个角度上分析概括了出口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
第三章是实证部分。在该章节首先根据Feder模型进行了三部门模型的构建,得出了分别考察高技术产品出口对工业拉动作用和外溢效应的两个模型。然后根据我国2007-2012年的省际面板数据从全国层面和东中西部区域层面上通过计量回归估计的方法测量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对工业的拉动作用和外溢效应。最后对回归估计的结果进行了解释和归纳。
第四章是实证结果原因分析及政策建议。首先对第三章通过实证检验得出的高技术产品出口对工业的拉动作用及外溢效应的结果进行原因上的分析。然后根据以上分析对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部门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第五章是结论部分,对全文的分析结果进行系统的总结。
2高技术产品出口与工业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基础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与工业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实际上是对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这一经典研宄问题的延伸和深化。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与工业经济增长分别是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具体细化。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背后的理论基础同样也能够解释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与工业经济增长关系。
2.1高技术产品出口对工业经济增长的直接作用机制
2.1.1关于比较优势的作用机制
亚当斯密最早提出比较优势理论的前身——绝对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认为每个国家都应该生产该国具有生产优势的产品并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换以获得不具有生产优势的产品。通过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可以使得参与交换的每个国家都获得利益。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很大程度上立足于其国际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张。首先,专业化的生产有利于劳动者提高工作熟练程度;其次,分工可以避免劳动者频繁转换工作所带来的损失;最后,当劳动者将主要精力集中在一种工作上时有利于促进技术的完善和改进。但是绝对优势理论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无法对绝对先进和绝对落后国家间的贸易进行解释。
大卫李嘉图发展了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他强调生产率的相对差异,认为每个国家都可以通过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通过国际贸易换回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而获得利益。比较优势理论和绝对优势理论相比可以用于解释包括各种类型的、经济发展水平各异的国家之间更广泛的国际贸易现象。
赫克歇尔和俄林在比较优势理论的分析方法基础上,从生产要素禀赋的角度分析了比较优势的原因。他们认为,在劳动生产率完全相同的国家之间,比较优势产生于各国要素禀赋的差异以及生产各种产品所需不同生产要素比例的差异。例如,如果一国劳动生产要素相对充足且工资水平相对较低,则该国在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就具有比较优势。各国间生产要素分配不均的缺陷可以通过国家间的贸易得到弥补,从而各种生产要素都能够得到高效的利用,国际分工趋于合理,最后参与贸易的各国都获得利益。
以上对比较优势理论的阐述可以这样概括:只要各国按照比较利益进行分工,就可以使资源得到最大化的有效配置,各国的产出增加经济得到发展。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比较优势理论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是各国间无障碍的自由贸易,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这都是很难达到的条件。为了保护幼稚产业实现工业化的发展中个国家和为了保障较低的失业率的发达国家均不会无条件的放弃自己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当自由贸易艰难,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时候,比较优势所能带来的刺激经济增长机制通常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
在高技术产品出口与工业经济增长的关系中,现实的情况是我国的高技术产业具有“高投入、低产出”的特点,技术研发效率和生产效率均远远低于世界上发达国家。可以说和发达国家相比,高技术产品出口部门不具备比较优势,这意味着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对工业经济的促进作用可能不明显,甚至为负。
2.2高技术产品出口对工业经济增长的间接作用机制
2.2.1关于技术进步的作用机制研究出口贸易促进技术进步从而推动经济增长的命题。哈根认为,出口需求的扩大往往带来新技术和新管理方法,所以可以看作是一个刺激技术创新的信号。近现代流行的经济增长理论有两种,一个是索洛增长模型,另一个是现代内生增长理论。索洛增长理论认为,高储蓄率和人口增长决定一个经济体的稳定水平状态,但是只有外生的技术进步才能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内生增长理论将技术进步看成是内生变量,认为知识和先进技术作为一种变相的资本且不具有收益递减的性质,其资本收益不变甚至递增的性质促进了长期经济增长。以上两种经济增长理论都认为技术进步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一方面,当一国出口规模扩大,往往导致新技术的采用,出口产品的质量提高成本降低,提高了国民收入。出口产业所釆用的新技术往往会对其他产业产生外溢效应,在整个国民经济中产生正的外部性,从而刺激经济增长。这个出口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中关键点是出口能否促进技术进步。这一条件在科技发达资本雄厚的发达国家比较容易实现,但是在技术落后资金匮乏的发展中国家还是比较困难的。高技术产业通常是指代表一定时期较高科技水平的产业,其特点就是技术含量高。高技术产品的出口对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这一条件的满足比其他任何产业出口都更容易实现,所以高技术产品出口往往会通过对国民经济的其他部门产生外溢效应带动经济的增长。但是不能忽视的是,我国高技术出口产品技术含量较低,加工贸易比重过大,这使得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的外溢效应大打折扣。
出口贸易可以促进制度创新,制度创新进而促进经济增长。首先,出口贸易部门对其他产业部门具有“外溢”效应和“边干边学”效应,从而带动整个国家的制度创新。其次,在出口贸易规模扩大的过程中,伴随着市场和经济规模的扩大,对制度创新从而达到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交易费用的需求越发迫切。再次,出口贸易通常把贸易企业推向国际市场,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和多元的企业文化企业制度都会促进出口贸易企业进行制度创新,从而达到提高自身竞争力的目的。制度的创新将提高出口贸易部门的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进而促进该部门的发展。出口贸易部门的制度创新会对国民经济内部的其他部门产生正的外部性,通过外溢效应刺激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
3高技术产品出口对工业经济增长拉动作用及外溢效应实证研究...........15
3.1理论模型的构建..............15
3.2计量模型和数据的选取...........17
4拉动作用及外溢效应实证结果的原因分析及政策建议..............26
4.1高技术产品出口对工业经济拉动作用实证结果的原因分析...........26
5结论............37
4拉动作用及外溢效应实证结果的原因分析及政策建议
4.1高技术产品出口对工业经济拉动作用实证结果的原因分析
4.1.1高技术产业要素资源利用效率低
本文构建的三部门模型的一个重要假设就是工业中高技术产品出口部门和工业中非出口部门具有差别的要素资源使用效率,高技术产品的出口促使生产要素从工业非出口部门流向高技术产品出口部门。当高技术产品出口部门要素资源生产率高于工业非出口部门要素资源生产率时,要素的流动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而促进了整个工业经济的发展。当工业中高技术产品出口部门要素资源生产率低于工业非出口部门要素资源生产率时,要素的这种流动会使资源不能得到最高效的利用进而对工业经济的发展产生负面作用。目前,我国高技术产业整体处于“高产出、低效益”的状态,高技术产业整体偏低的要素使用效率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高技术产业出口部门的要素使用效率情况。下面将通过对整个工业和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和生产效率进行对比,分析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对工业经济的负向作用的原因。
本文分别从技术创新效率和总体生产效率两个角度对高技术产业和工业进行对比分析。在技术创新效率对比中,采用研发经费支出和新产品幵发经费支出作为技术创新投入,釆用专利申请数和新产品销售收入作为技术创新产出,通过将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投入占工业技术创新总投入的比值与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产出占工业技术创新总产出的比值进行比较,分析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
结论
本文先以高新技术产业及其出口部门和工业及其出口部门的现状和发展格局为研宄背景,阐述了研宄高技术产品出口对工业经济增长的拉动工作及外溢效应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出口贸易以及我国工业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对出口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相关研究成果。然后分析了高技术产品出口促进工业经济增长的理论基础,从直接和间接的角度阐述了出口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其中包括比较优势、闲置资源、国外经济增长等直接促进机制和技术进步、制度创新以及规模经济等间接促进机制。
通过将Feder模型扩展为由工业非出口部门、工业高技术产品出口部门和工业非高技术产品出口部门组成的三部门模型,并对我国2007-2012年省际面板数据进行模型的回归估计,得出以下实证结果:
第一,在全国层面,资本要素的投入对工业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拉动作用,劳动要素的投入对工业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显著。在区域层面,资本要素在东中西部地区对工业的拉动作用差异较大,对东部地区存在着正向促进作用,在中西部则完全相反存在负效应;工业中劳动要素对东中西部地区工业经济的增长不具有明显的影响。
第二,在全国层面,高技术产品出口对工业经济增长具有负效应。在区域层面,我国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高技术产品出口对工业经济増长不具有明显的影响,在西部地区高技术产品出口对工业经济具有显著的负效应。
第三,在全国层面,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对工业非出口部门的外溢效应是存在的,但是效应较弱。在区域层面,我国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高技术产品出口对工业非出口部门不存在外溢效应,在西部地区高技术产品出口对工业非出口部门的外溢效应是显著存在的。
第四,我国工业出口部门对工业经济的拉动作用几乎全部来工业非高技术产业出口部门,工业中高技术产品出口部门对工业经济增长拉动作用几乎不存在甚至为负。工业中高技术产品出口部门对工业非出口部门的外溢效应明显低于工业中非髙技术产业出口部门对工业非出口部门的外溢效应。
参考文献(略)
高技术产品出口对我国工业的拉动作用及外溢效应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高,技术产品,出口,对,我国,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