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6375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1导论

1.1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截至2013年,我国农产品生产总值在世界农产品生产总值中所占份额超过了两成,达到了5948亿美元。我国对全世界农产品贸易总额的贡献达到了7.82%,为2130亿美元。其中,我国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总额以231亿美元位列世界第三。之后,我国在享受贸易自由化带来的福利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我国的农业发展面临着自身资源和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带来的压力;维持温饱已不再是国家关注主要问题,而在此基础之上的质量和效益的双重提高逐渐成为焦点。随着十八大的落幕,中国社会已经步入了重大转型时期,在此期间,现代化、城市化、市场化、全球化的进程将延续并逐步加速,必然也会大大影响到我国农业的发展。
笔者对近年来我国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的相关数据整理分析之后发现,入世以来,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优势并不明显,并且逐步减弱。除去世界经济不景气以及贸易休伴国家需求的降低等客观影响因素之外,在横向比较之中,我国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并没有显示出足够的竞争力。值得注意的是,以美国、欧盟等为代表的世界许多发达国家以及部分发展中国家在同类产品的出口贸易当中的表现十分抢眼,且这些国家十分注意在政府扶植、科技研发、经营模式、产品质量等多方面加强该类农产品的国际竞争优务。因此,要使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加强农业竞争力的培养非常必要,而培育我国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竞争优势更是重中之重。
目前,我国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主要面临着以下问题:价格优势趋于弱化、本地市场国际化基础薄弱、农业科技转化率不高。而不少农业大国在上述几方面则有较强的优势,例如:法国的农业合作社发展十分成熟,丹麦的农业科技推广范围广、效率高,美国的农业物流水平世界领先。以上这些先进的经验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
那么,我国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在国际贸易竞争中的地位如何?如何测度各经济体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国际竞争力?该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是什么?在这方面我国的未来的发展方向如何?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进行逐一的探讨。

1.2本文的研究方法及分析思路
本文主要釆用实证分析、规范分析以及比较分析法。首先利用蛛网模型,结合显示性贸易指数对我国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及世界主要农产品出口经济体的同类农产品出口竞争力进行比较研宄。然后采用钻石模型的分析框架,利用规范分析的方法,结合相关数据对影响我国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因素进行分析。基于以上内容,本文的分析思路如下:
第一章解释了本文研宄的目的和现实意义,概括了国内国外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阐明了研究框架和研宄方法,并且总结了文章的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介绍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并基于本文的研宄内容对比分析两者间的差异以及联系。
第三章从贸易绩效的角度来评价主要经济体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这一章中主要选取净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对不同种类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进行分类评价,然后基于蛛网模型综合评价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国际竞争力。
第四章主要基于钻石模型来探讨影响中国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的因素。
第五章则根据前文的分析,根据我国现状,以世界先进国家为借鉴,从提升我国农业从业人员素质、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我国冷链物流建设、增强农业支持政策方面提出建议。

2理论基础

2.1比较优势理论
2.1.1古典贸易理论
古典经济学派的奠基者亚当斯密首次在其著作《国富论》中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旨在对国际贸易的利益和流向原理做出解释。斯密从劳动生产率的角度,说明国际分工由于可以增加各国产出,从而产生贸易利益;资源禀赋的绝对差别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前提。因此,贸易各方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其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这样会大大促进生产资料在优势产品上的集中,结果比贸易国自身生产,有商品要有利得多。可以说,绝对优势理论为比较优势理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但却无法解释当时的殖民地国家与宗主国大量双向贸易产生的原因。
为了弥补绝对优势理论所存在的缺陷,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李嘉图从劳动价值论出发,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并不限于生产技术上的绝对差别,只要贸易国之间存在着生产技术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上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让各国在不同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是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因此,每个国家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进口不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从而获得比较利益。这样便解释了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如何从贸易中获利。
2.1.2新古典贸易理论
新古典经济学家在李嘉图的理论的基础上试图说明为什么存在国际贸易的问题,主要的有哈伯勒的替代成本论、埃奇沃思的一般均衡论、马歇尔的相互需求论。这些理论在不同程度上补充完善了比较优势学说。
其中相互需求理论是以相互需求曲线作为分析工具,说明一个国家为获得一定量的某种进口商品需要提供多少其他商品的出口,同时分析了当一个国家供给与需求发生变化时如何影响国际贸易的均衡。这些分析并没有对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学说有实质性的发展,只不过是在分析方法上有所创新。

2.2国际竞争理论
对于国际竞争中一国如何获得优势这一问题,很多管理学家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他们通常选择经验归纳的方法进行解释。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美国哈佛商学院的教授迈克尔波特提出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2.2.1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探究了一个国家的特定产业在国际竞争中成功的原因。该理论认为,环境因素、政府、机遇这三方面同时影响着国家竞争优势。其中,环境因素是主要影响因素,政府和机遇最为另外两个辅助因素影响主要因素。
波特的钻石模型为预测国家竞争优势的发展方向以及长远发展潜力提供了一个非常有用的分析工具。环境因素、政府、机遇这三个大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环境因素中四个小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产品和服务种类以及其生产效率,进而决定了一国进入国际市场的产品的服务和价值,最终决定一国竞争优势的大小、构成和持久性。
对于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经济学家对此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大多数学者对波特的理论持有肯定的态度,认为这种脱离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分析范式为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但是,有些经济学家认为钻石模型由于缺乏规范的经济学语言描述和数学推导证明根本不能算一个经济理论。于是,很多经济学家对波特的理论展开了实证检验性研宄,但目前没有人能够完成对“钻石模型”中所有因素的实证检验。这主要是由于“钻石模型”的各个因素十分复杂并且无法量化,并且很多数据无法获得。更糟糕的是,该模型在无法普遍适用于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因为不同国家的经济环境并不相同。
2.2.2竞争优势理论的新发展
针对波特钻石模型的缺陷,不少经济学家在波特的理论基础上做出了相应的调整与补充。例如,鲁格曼提出的针对加拿大适用的“双重钻石模型”、蒙等人提出的适用于所有经济体的“一般化的双重钻石模型”、乔东逊所构建的适用于韩国的九要素模型。尽管如此,这些理论仍然无法克服由于特定假设而产生的局限性。但是,竞争力理论的出现和不断发展对于后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性和指引性。

3主要经济体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显示性水平测试.........14
3.1世界主要经济体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概况...........14
4中国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主要决定因素现状分析............33
4.1钻石模型的基本思想..........33
4.2中国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34
5提髙我国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建议——基于先进国家经验:.............41

5提高我国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建议——基于先进国家经验

本章首先介绍世界先进农产品出口国家的经验,然后针对我国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从生产到出口存在的问题,釆用规范分析法,提出提高我国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针对性的建议。

5.1先进国家经验概述
根据上一章的分析,我国在农村信息流通体系建设、信贷融资体系、农业生产合作机制和农业生态保护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本节着重介绍巴西和欧美国家的值得我国借鉴和学习的先进经验。
5.1.1巴西
上世纪80年代,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处于困顿时期的巴西经济不仅国内萧条,且外债累累。为重振经济,巴西政府做出了多方努力。其中,在农产品出口方面采取了“以农立国,以农富国”的政策,使其农业市场在最大程度上对外开放,让巴西从一个粮食进口国转变成了世界主要农产品出口国家。到2011年,巴西农产品占世界市场的份额达7.56%,而中国当时所占的份额仅为5.80%。巴西农业的飞速发展,离不开其对传统农业在结构上调整以及独特的发展模式。在巴西所有发展农业的政策当中,最富有巴西特色的当属其中的政府支持系列政策。巴西的农业支持政策贯穿于农产品贸易的始终,政策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保证农民的经济利益,使其能够全心投入到农业生产到中,保证本国农业的健康发展。巴西农业支持政策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农业信贷政策。巴西政府发放农业信贷会严格遵照农户上年度的农产品产量产值以及土地面积来决定发放贷款的额度和利息率。这样的规定既能够确保农户能够得到所需的资金支持,也能够让信贷资金的利用率最大化。
第二,农产品最低保证价格政策。每年,农户播种两个月之前,巴西政府会颁布当年的农产品最低保证价格政策。该政策由生产资助委员会制定,其间要经过农业部、国家货币委员会的审议以及总统的批准。预支贷款、联邦政府贷款和联邦政府收购是该项政策的三种支持途径。
第三,期权合约补贴。这项补贴不仅可以在相对稳定地增加农民收入,对于政府来说也可以减少农业支持的储备成本。具体作法是这样的:政府规定某农产品在某一时间段内的期权价格,当到农产品交易幵始的时候,农户可以根据当期的农产品价格的高低决定自己是否出售期权——若市场价格相对较高,则农民自己出售;若期权价格相对较高,则由政府把市场价格与期权价格之间的差额直接补贴给农户,农户自己出售农产品。

结论
本文采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基于比较优势理论和国际竞争理论,首先利用净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分类比较了中国和世界其他主要农产品出口经济体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然后基于蛛网模型,评价了主要经济体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综合优势;最后在钻石模型的框架下,分析了影响我国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现得出以下结论:
(1)我国劳动密集型农产品虽然在我国农产品当中属于优势产品,但是在国际竞争力的横向比较中仍然与其他主要农产品出口经济体有较大的差距。歲菜和水果产品的竞争优势不明显,而我国肉类产品和乳制品,更是缺乏国际竞争力。
(2)在对影响我国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因素进行研究后发现,我国人力成本和资源的优势是支撑我国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原因,而劳动力素质的低下、资本配置效率低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直接导致了劳动生产率的低下,从而阻碍了我国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进一步提高。国内国外消费者对于我国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且消费者的需求正在向高端市场转‘移,而我国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目前无法满足消费者的这一需求变化,尤其在肉类产品这乳制品方面体现的更为明显。目前致国的冷库数量较少、技术落后、结构失衡以及第三方物流发展不成熟直接导致了在劳动密集型农产品运输保鲜过程中冷链覆盖率不高的情况,大大增加了经济损失,降低了农产品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了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3)在农业支持政策、农业生产形式、农业相关基础设施与服务建设等方面,诸如美国、丹麦、法国、巴西等国家的经验对于我国来说都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4)基于国外先进经验和我国自身发展情况对如何提高我国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提升我国农业人力资源质量、加强农业服务体系的建设、完善我国冷链物流建设、增强农业支持政策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