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选题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就业是人民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是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是最大的民生。2019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着重提出,多管齐下稳定和扩大就业。2020 年政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群体就业扶持。今年高校毕业生达 874 万人,要促进市场化社会化就业,高校和属地政府都要提供不断线的就业服务,扩大基层服务项目招聘。”
近年来,每到大学生毕业时,几乎所有的媒体新闻标题都充斥着“史上最难就业季”“史上最难就业年”等字眼,大学生就业问题更是每年都会引起网络大讨论。根据教育部的数据,2018 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 820 万人,较之 2017 年的 795 万毕业生增加 25万人,2019 年有 834 万高校毕业生,较 2018 年的增幅为 1.7%,而 2020 年有 874 万高校毕业生从校园里迈向社会,增幅达到巨大的 4.8%。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逐渐走向大众化,大学毕业生逐年增长,大学生的就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局面。
解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完成每年新增就业岗位目标的关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已经开始实施“三年百万青年见习计划”,应届毕业大学生首次被纳入就业见习补贴对象。同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一再发文要求:“各地要坚定不移把政策落实作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主线;各地要把保障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摆在突出位置,积极营造有利于就业公平和人才合理流动的良好环境。”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张纪南在2019 年年初就强调,将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计划、基层成长计划、青年就业启航计划等专项计划共同发力,多渠道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面对大学生存在的就业压力,教育部每年都会发文对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做出安排,2018 年 12 月 5 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公布了《教育部关于做好 2019 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对引导大学生就业做出制度性安排。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每一个国家社会的稳定、繁荣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就业。发挥政府公共就业服务职能,促进大学生的充分就业,在稳定就业、发展事业、繁荣社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内外学者就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均作了详实的探索和研究,在公共就业服务政策方面也做了很多探索和研究,为后来人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1.2.1 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1.2.1.1 大学生就业困难产生的原因研究
1976 年,美国学者 Freeman 在《过度教育的美国人》(The Overeducated American)一书中提出由于“教育过度”,使得整个社会的大学生供大于求,导致很多大学生毕业后很难找到符合自己学历水准的工作。Hillage J 、Pollard E 等在 90 年代末也提出了类似的研究结论: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是,高校毕业生增长迅速,而整个社会增加的适合大学生的就业岗位却难以匹配毕业生的增长①。学者 Mark Blaug(1993)则认为薪资待遇偏低,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就业意愿不强,因此出现很多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进而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②。Niall O'Higgins(2002)认为政府针对青年人的就业政策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选择,同时他也提出,市场对于人才需求不再是仅仅以学历论,更多的考量大学生与岗位的匹配度,也就是说市场需要大学生但不需要平庸而没有技能的大学生。著名经济学家John Simmon(2009)针对发展中国家大学生就业难的背景进行研究:大学生就业困难是多个方面的原因综合造成的,社会发展、经济背景以及政治体制等均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选择。Sonal Minocha(2017)等在研究中提出,英国大学毕业生人数远远超过社会的招聘需求量,导致多达一半的大学生从事非大学生工作,并指出不少大学毕业生的技能不能匹配雇主的要求,因而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③。
......................
2 青田县政府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实施现状分析
2.1 青田县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2.1.1 大学生概念界定
本文论述的青田县促进大学生就业相关内容中的大学生主要是指青田本地的大学生,即主要是指青田籍的打算回到青田就业的大学生和已经回到青田正在寻求就业的大学生。
2.1.2 青田县返青大学生人数变化
最近几年,每年返回青田就业的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这里面有一部分是应届毕业生,还有一部分是往届毕业生。从青田县人才管理服务中心(青田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下属科室)获取到的信息显示,近几年返回青田县的大学生人数变化如下图 2-1 所示。
图 2-1 2015-2019 年返青大学生人数统计图
2.2 青田县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实施情况
2.2.1 青田县实施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部门职责
青田县扶持大学生就业的政策主要是县政府出台牵头性的重点文件,再由青田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出台实施性文件,最后由青田县就业管理服务中心具体执行,分工如图2-3。另外还有组织部执行的人才引进战略性政策会涉及一小部分大学生的就业扶持。
图 2-3 青田县实施大学生就业部门职责划分
(1)人才引进政策
青田县实施的人才引进政策主要是针对高层次人才,针对大学毕业生的人才引进计划主要是面向硕士研究生和“双一流”大学、“985”或“211”工程大学全日制本科毕业生。
2018 年出台的《青田县教育人才 112 计划实施意见》和《青田县卫生人才 123 计划实施意见》文件内容明确:“面向全国引进有丰富教育教学、教研或管理经验的教育人才,同时大力引进卫生高端和急需紧缺人才。引进的人才签订五年以上服务协议的,分别给予A 类、B 类、C 类、D 类、E 类、F 类、G 类(硕士研究生)人才 1000 万元、500 万元、300 万元、100 万元、20 万元、10 万元、5 万元安家补助;引进“双一流”大学、“985”或“211”工程大学全日制本科毕业生,给予 3 万元安家补助。建立特聘教师和医生制度,薪酬待遇实行一事一议”。该项政策出台以来,吸引了不少青田籍的大学毕业生返乡就业,扩充了青田县的卫生和教育的人才储备。
.............................
3 青田县政府促进大学生就业过程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3.1 就业政策宣传力度不够导致政策落地缓慢............................... 21
3.2 就业政策本身不够接地气............................. 21
4 青田县政府促进大学生就业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25
4.1 就业政策宣传思维落后...................................... 25
4.2 就业政策未与县域发展相结合....................... 25
5 国内外大学生就业政策和经验借鉴............................ 29
5.1 国内县市大学生就业政策............................... 29
5.1.1 缙云县大学生就业政策............................. 29
5.1.2 宁波市大学生就业政策.................. 29
6 青田县政府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分析
6.1 政策宣传同靠前工作相结合
6.1.1 强化就业政策宣传工作
大学生就业政策宣传工作要从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单独宣传的旧思维中走出来,多开发其他部门的协同宣传工作。最先接触应届毕业生的地方是高校,最了解毕业生就业方向选择是高校的辅导员。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主动和高校对接,和高校的辅导员直接接触,把扶持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优惠政策及时带到高校,让学生尚处于毕业找工作迷茫的过程中就了解到各个地方的就业优惠政策。
通过对返青就业大学生的信息分析发现,返青就业的很大一部分大学生是丽水学院和丽水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的,所以青田县就业管理服务中心要抓住这两个主要的高校毕业生流入点,每年年初做好和这两所高校的联络,把每一年针对大学生的就业创业的新政策详细地与应届毕业生的辅导员一一解说,发放有效的就业创业宣传册。同时,借着每年青田县企业到丽水学院和丽水职业技术学校招聘的机会,亲自为求职的大学生提供公共就业服务,宣传公共就业政策,让青田县就业中心能够在大学生中有一定的认知度,以方便今后的各项政策宣传。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通过对青田县大学生就业现状、实施大学生就业政策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等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县级政府对大学生就业扶持的力度并不大。县级政府尤其是落后地区的,针对大学生的就业扶持都还是停留在根据既定的政策发放各种就业补贴资金或者根据年度安排做好公务员、事业单位、教师等的招录工作,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没有从优化大学生扶持配套设施的角度出发,出台切实可行的就业扶持规划。
第二,县域经济中的企业招聘本地大学生不多。小县城的企业并非是不愿意招聘大学生,更多的时候是很难招聘到满意的本地大学生。县城的企业很多都是制造业,需要技术实干型的大学生,而返回县城就业的大学生所学的大部分专业都是针对考取公务员、事业单位的,企业需求和存量大学生所学的专业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矛盾。另外返乡大学生就业目标不在企业,基本上都是盯着机关事业单位,他们宁愿当编外或者社会保障员也不愿意主动到企业工作,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招聘本地大学生。
第三,县级政府盘活存量大学生的就业需要更多地依靠企业。扩大企业招聘才是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最大法宝。机关事业单位、教师和卫生系统等编制性岗位基本上是固定数量的,每年新招聘的岗位数基本上差距不大,在一个稳定的范围里,这些固定的岗位远远不能满足每年返回县城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即使加上每年通过招聘吸纳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岗位数,也依然很难解决返乡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需求。所以,县级政府在开发大学毕业生就业岗位时,要着重打通企业和大学生的交流通道,让更多的企业能够招聘到满意的本地大学毕业生,也让本地的大学毕业生能够更好地融入到企业的工作中。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