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知识经济时代下,许多企业的生存发展理念发生重大变化,“创新基础观(innovation Based View)”成为动态环境下企业生存发展的指导思想[1],企业通过创新活动可以获取竞争优势[2]。然而,在创新活动中知识资源扮演着重要角色[3]。企业在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时需要获取知识资源并对其进行重新组合[4,5,6]。在早些时候,企业一般通过招聘研发人员以及内部部门之间的交流进行企业内部知识资源的整合以开发新产品或新技术[7,8],该创新模式实际上是封闭式的、高度自主的。但是,随着知识资源逐渐变得分散化[9]、创新的不确定[10,11]以及技术的复杂性等原因,使得原子化的企业个体逐步走向开放,通过与其他组织之间建立正式或非正式的关系形成多主体参与的合作网络来转移和获取知识资源以提高自身创新能力[12,13,14,15,16,17]。伴随着越来越多网络组织的出现并带来创新绩效的提高使得网络与创新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内容。
目前,已有的研究指出创新网络通过增大企业获取各种知识资源的机会,进而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18,19,20]。但是,由于在创新网络中的合作涉及到多主体的参与,网络内企业之间的资源共有性在为整个网络组织带来高效率的同时,也容易使得成员企业出现了“搭便车”、“道德风险”等机会主义行为[21]。为了减少创新网络内的这些情况的发生,一种观点聚集于规范、约束,认为可以通过规范、控制、惩罚等机制来约束企业的行为,从而降低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22]。在这种机制下,企业为避免触犯规则受到惩罚往往不愿意主动去做事情。与之相反,另一些学者主张从“管控”变成“赋能”的方式去激活个体、激活组织[23],这种观点基于内部动机视角,认为约束、控制会抑制个体或组织的自我动机,只有减少对个体或组织的约束,营造宽松、自由的氛围才能更好地激发个体或组织的创造力,带来绩效的提高[24]。这一视角下,规范、约束成为降低个体、组织自我动机的原因而影响其创造力的发挥。由此可以推断富有创造力的个体、组织应是在约束较少且具有自由、宽松的氛围的,这将有助于其自主性的发挥。这也是当代企业所提倡的管理思想,例如海尔的“人单合一”商业模式、3M 公司(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15%时间法则和 Google 的时间自由模型,意在发挥个体以及组织的自主性。
..........................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第一,揭示了创新网络下企业自主性对于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丰富了该领域内研究内容。已有研究呈现了自主性与创新绩效的一些积极关系,但对创新网络下企业自主性对知识共享的影响方面仍鲜有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入探讨。本研究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基于创新网络视角下对企业自主性进行了界定、维度划分,分别探究了企业自主性不同维度对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知识共享的作用,为更好的丰富我们的模型,将知识共享作为桥梁引入企业自主性与创新绩效之间,以期在解释企业自主性与创新绩效之间的机制研究方面更加详实。
第二,延展了现有研究。已有研究多是从企业的网络视角出发探究了企业的社会资本、结构洞位置、网络中心性以及从整体网络层次出发探究联结密度,网络集中度、联结强度,关系多重性等方面探究企业的不同网络特征对于知识获取和转移的影响。较少关注提高网络内企业对于自主性的需要。因为网络化的合作之初是企业的自组织行为,但是随着合作的持续进行,为避免合作中某些企业出现不好的行为,往往通过制定网络规范、制度以约束企业间的合作行为,这些种种使得网络内的企业无法保持充分的自主性,造成合作的低效率。因此,本文从企业自主需求出发探讨企业在创新网络中其自主性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同时引入知识共享这一变量作为中介变量,以丰富创新网络下企业自主性与创新绩效之间的作用机制。
......................
第 2 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
2.1.1 自我决定理论
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SDT)基于个体层面,将个体视为一个积极向上的、具有自我实现和自我成长的追求的有机体[30]。它与其它动机理论的相比,将动机视为连续性的过程,具体体现控制动机到自主动机的逐渐变化的一个过程。该理论在学者们不断深入的研究基础上也在不断的向前发展,目前形成较为公认的五个相互联系、相互嵌套的分支理论,分别是认知评价理论、有机整合理论、因果定向理论、基本心理需求理论和目标内容理论[31,32,33]。在指导个体行为改进与激励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因此逐渐受到学术界和实践界的广泛关注,并被逐步被应用于诸如医疗保健、教育、工作、心理治疗等多个领域。企业作为多个个体组成的集合,同样会受到自我决定理论的影响。本文所使用的理论是基本心理需求这一核心子理论进行分析企业的自主性问题。
基本心理需求理论作为构成自我决定理论的核心分支理论,其阐述了基本心理需求的含义以及心理需求与动机、目标定向、幸福感等的关系,对于理解主体自主性方面具有重要帮助[34]。基本心理需求理论将自主需要(autonomy)、能力需要(competence)和关系需要(relatedness)作为其核心的要素,并认为它们对主体的成长和内化方面必不可少[35]。在组织管理领域,“自主需要”强调的是主体从事各种活动的时候能够依据自己的意愿开展行动;“能力需要”强调的是主体在自身所处环境能够感受到对于环境的控制和自我的发展;“关系需要”强调的是主体与周围其他个体、组织互动过程中感受到一些积极的状态或体验,诸如关爱、理解、支持等。
依据基本需求理论,主体的基本心理需求是一种先天性的理性的心理发展需求要,这种普遍性的生理需要推动主体某种行为的产生[36]。例如,处于创新网络内的企业,其自身所处的创新环境能够满足其自主需要时,企业能够感受到创新活动所带来的乐趣,这将会强化并维持企业的自主性动机。此时,企业行为的特点是高效的、持久的和高质量的,这也进一步使得企业行为的表现效果更为理想与满意。与之相反的是,当企业的自主性基本心理需要无法得到满足时,在创新活动中企业感受到的是控制感,无奈感。长此以往,造成企业失去创新动机或者失去创新的兴起。可见,自主性需要是主体在日常活动中所必须的一种需求。
..............................
2.2 创新网络下企业自主性研究综述
2.2.1 创新网络概述
(1)创新网络的含义
当今大多数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公司越来越意识到定期开发新产品的必要性和优势[53]。但是,技术的快速变化通常迫使这些公司除了内部技术知识资源外,还依赖于外部技术知识和技能。如今,许多公司越来越广泛地通过建立网络获取知识和技能,进而促进组织创新绩效[54]。网络理论成为解释复杂网络现象的一种分析思路[52]。因此,学者们借用社会网络相关理论,从创新的视角出发,提出了创新网络的概念。
关于“创新网络”(innovation network)一词的解释最早由 Freeman 提出,他将其描述为“创新者网络(Networks of innovators)”,并进一步对其进行描述为以创新为目标建立合作关系,在合作创新中形成一种制度安排以协调不同组织间的创新活动。基于研究的不断深入与拓展,提出了 10 种创新网络都是建立在正式安排基础上的正式网络类型[55]。创新网络之所以大规模出现在于这种网络形式改变了传统的企业与企业之间交易的纯市场关系,这就导致了交易费用的降低并且又能适应环境动态变化下所导致的技术变革加快的这些问题,因此成为企业合作创新选择最多的组织模式[56]。创新网络所带来的巨大优势使得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创新网络并进行了深入研究。目前,基于查阅和整理已有学者们对创新网络的研究基础上,本文对不同学者关于创新网络的界定进行了整理和归纳,具体如下表 2.1:
表 2.1 创新网络定义归纳
...............................
第 3 章 模型构建与研究假设 ......................................21
3.1 企业自主性与创新绩效.......................................21
3.1.1 创新主动性与创新绩效 ..............................21
3.1.2 创新控制权与创新绩效 ..........................21
第 4 章 研究设计 ...............................26
4.1 问卷设计.....................................26
4.1.1 问卷设计的原则 ..............................26
4.1.2 问卷构成 ...................................26
第 5 章 统计分析与假设检验 .............................30
5.1 描述性统计..............................30
5.1.1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30
5.1.2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32
第 5 章 统计分析与假设检验
5.1 描述性统计
5.1.1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为了对回收的样本数据有个清晰明了的认识,本文在对原始问卷筛选后剩余的 110 份样本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详细的样本特征及构成分析结果如下表 5.1所示:
表 5.1 样本描述性统计
.....................
第 6 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引入自我决定理论、社会网络理论以及知识共享的相关研究,对本文的研究内容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在探索企业自主性与创新绩效的关系过程中,基于对现有的文献梳理和总结进行了对创新主动性、创新控制权两个维度的企业自主性与创新绩效的假设分析。随后,我们在模型研究模型中引入中介变量,进一步对整个模型进行了完善和丰富。通过本文的理论分析过程以及数据结果显示,创新主动性以及创新控制权在对企业创新绩效方面是有影响的,而且这种影响是正向的作用;创新主动性和创新控制权同样与知识共享之间存在着一些关系,这种关系同样是正向的作用。此外,知识共享也与企业自主性与创新绩效之间有着相互关系,可以在其间起到中介作用的效果,从而科学地解释了创新网络环境下企业自主性对于创新的作用机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在现代企业理论中,企业是作为嵌入网络中的个体,其自身自主性的发挥在组织内外部知识的转移和吸收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其一,创新主动性在与网络内部知识共享方面有着积极的效果;其二,创新控制权促进网络外部的知识共享。这一结果表明,自主性的两个维度:创新主动性与创新控制权两者对知识共享有着不同的作用机制,两者相互协调,促进网络内部与外部知识资源的转移与吸收。创新主动性在促进了网络内组织成员之间的知识共享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主动性越强的企业越喜欢去挑战、去探索一些新奇的事物。这就增加了企业在创新网络内主动发起创新项目或者创新合作,自身的积极性会促使企业主动去合作组织进行知识交流活动。创新控制权帮助企业在创新活动中形成自己的自主知识资源,企业享有对这部分知识资源的权利。这将有利于吸引外部其他组织与企业进行潜在的知识交流。同时,企业独有的知识资源也是与外部组织进行知识共享的源泉。因为组织间的知识共享是一个互惠的过程,需要双方都要有知识资源可供转移和吸收。
(2)企业自主性与创新绩效之间存在着正向相关关系。本文探讨了在企业创造力过程中,赋予企业自主性或许产生合作创新过程中的“投机”、“机会主义”等行为,相反会激发企业的创新激情。原因在于网络组织形成是基于组织间的知识具有互补性,因此逐渐自发性的形成合作关系,逐渐演变成了长期的网络组织形态,这种自发性合作使得企业对于自主需求的需要。当创新网络中企业自主性得到满足的时候,就会体验到在网络创新过程中的一种满足感、成就感以及获得感。这些心理需求的满足反过来又能增强企业对于自主性行动的发挥,在合作创新中产生更有质量的行动。因此,围绕着网络规则、制度的制定应该以满足企业自主性为目标进行设计,通过满足其心理获得感,激发创新合作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