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献综述
1.1 概念界定
1.1.1 功能性力量训练
由于功能性力量训练起源于西方,我国体育界对该概念的讨论起步较晚。从国外学者对功能性力量训练的概念界定来看,仁者见仁,并未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有甚者对于功能性训练与功能性力量训练,两者多有混淆。
Boyle 在其著作《体育中的功能性训练》中提出了功能性训练的概念,指出了功能性力量训练的几个练习核心要素:有平衡、本体感觉、脚触地不需要辅助固定器械的 3 种练习[5]。Steven 指出所谓功能性力量训练是把具有力学活动特征的动作运用到生活当中来,这些力学特征动作具有很好的协调性以及活力[6]。Gambetta 从运动的人体解剖学和力学特征上来定义功能性力量训练的概念,指出其是一种身体的控制能力:控制身体重心、对地反应力和冲力的调控能力,这种控制存在两种界面:稳定性和非稳定,存在多种速度:加速、减速及变速。功能性力量训练强调人体的本体感觉,是一种多关节、多方位、立体式的身体运动[7]。Schmidt 的定义与 Gambetta 如出一辙,也从力学特征上进行分析。认为所有功能训练形式都包含有运动链和运动三维平面中的加速、稳定和减速的动作[8]。虽然上述概念中并没有提及力量一词,但从表述上看实际上就是指力量训练。
由于功能性力量训练脱胎于西方的康复医学,因此,从健身房逐渐引入到竞技体育训练中来后,就决定了动作的简单易行,普及推广性高。从上述学者对功能性力量训练的概念界定来看,可以看出,功能性力量训练区别于传统的训练方法,是肌肉与意识的统一,使之更有利、更有效为比赛服务,是一种“动作”控制力和精确性的体能训练。运用模仿、分解、重组等方式将专项技术动作进行多关节、维度、加速度、减速等因素的变化反复练习,使身体达到自然协调状态,使神经肌肉系统达到最佳状态的训练方式。
.........................
1.2 功能性力量训练在康复领域中的研究
功能性力量训练研究是国外体育和健康研究的一个热门领域。国外学者首先把功能性训练引入到康复和健康领域的研究中。在竞技体育领域中,Boyle(2004)把功能性训练系统引入到竞技体育中来,他在《竞技体育的功能性训练》(Functional Training for Sports)一书中,全面系统阐述了功能性训练,特别是功能性力量训练对于竞技水平提高的作用,提出了一些新颖的观念和测试手段[12]。King Judge 等(2000)研究者选取 45 名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分成干预组和实验组,对实验组进行每周 3 次的锻炼,共 12 周,采取有针对性的肌肉力量,耐力,平衡和灵活性训练。结果指标是 8 项物理性能测试(PPT-8)和 6 分钟步行试验。该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在功能训练测试中,PPT-8 和 6 分钟步行试验可信度是较高的。PPT-8 比 6 分钟步行试验中的在功能训练干预改变中的表现与预期更为敏感[13]。这个研究是功能性实验研究的代表。
Thompson 等(2007)研究者指出功能性力量训练方案已经应用于各种成功康复的训练中。在此基础上,功能训练的概念已经得到普及应用,成为健身训练的必要手段,以提升运动表现。然而,很少有研究对运动性功能或功能性体适的改善功能训练方案。进而,该研究提出一种实验方案,对从事高尔夫运动的老年男性以功能性力量训练测试其健身效果。选取了 18 名男性测试(年龄:70.7±9.1(SD)岁)被随机分配到一个练习(N=11)或对照组(N=7)组。运动组参加了为期 8 周的渐进式功能训练计划,包括柔韧性练习,核心稳定性训练,平衡训练,阻力训练。进而得出一定的结论[14]。这一研究把功能性力量训练引入到健身领域中来。
张春合等(2013)对功能性力量训练的几种典型训练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后,指出了其存在的不足,在于对功能性力量训练的理论理解有偏差,在训练方法上缺乏系统认识以及深入研究,没有摆脱康复领域的研究特征,实践者把功能性力量训练的的地位刻意突出,研究针对于此提出了一些建议,指出审视功能性力量训练的理性地位,进行改进和完善[15]。此外,季磊等(2011)认为功能性力量训练以提高全身肌肉整体工作能力和效率为其训练目的,并且功能性力量训练具有提高力量的传递、组合及控制的功能,对运动技术具有重要的支持及预防运动损伤的功能[16]。朱顺强(2011)阐述了功能性力量训练的概念、作用、训练理念及作用机制,探讨了功能性力量训练现有的训练手段。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确定关键词和题名,如“功能性力量训练”,“护理专业”,“女大学生”等,查阅学校图书馆相关的文献资料和电子资源数据库,包括中国知网,Web of Science 等中外文数据库中,查找有关功能性力量训练的实践和理论性的研究,其中有关功能性力量训练的文献近百篇,以护理专业为视角的研究文献硕士论文有 1 篇。通过文献检索,在理论层面上对功能性力量训练进行梳理,并对相关资料进行分析,进行分类整理。
2.2.2 专家访谈法
2.2.2.1 访谈目的
通过对专家的访谈,确定功能性力量训练在大学体育课程中促进大学生身体健康的作用,明确课堂教学实验的测试指标。
2.2.2.2 访谈对象
选取从事功能性力量训练的专家、一线教练员和教师共 6 人作为访谈对象,具体详见表。
护理论文怎么写
访谈内容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1)功能性力量训练对护理专业女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的指标影响;(2)功能性力量动作的选择以及教学实验如何进行设计和安排。访谈提纲详见附录。
........................
2.3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女性大学生身体各指标的比较分析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在身高、体重方面没有发生显著性差异,从表 3-9 中体重的均值来看,实验后实验组的体重较之对照组相差近 3 公斤,但是经 T 检验布局显著性差异。功能性力量训练能够增加肌肉,对于男性能够促使体重稳定而非降低。这是因为功能性力量训练对于身体肌肉的锻炼较多,主要是对抗性阻力练习,加之每次练习时间过长,有氧运动大,会消耗较多的脂肪,会使身体更加强壮。对抗性阻力练习是阻力训练的一种方式,其目的是训练人体肌肉,增强肌肉的工作能力。功能性力量训练相比较传统的对抗性阻力训练,更强调有氧方面的锻炼。对抗性阻力训练的益处之一就是减少人体的脂肪含量。通过功能性力量训练能够增加肌肉量能够帮助提高新陈代谢,从而减少脂肪。
由于女性体脂肪较高,因此,经过一个学期的功能性力量训练,脂肪的消耗量明显增大,进而体重降低明显。在 BMI 指标上,实验后对照组和实验组差异不具显著性。原因可能在于,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实验前 BMI 数值处于正常范围内,虽然经过一个学期的功能性力量训练,在 BMI 数值有所降低,但没有产生显著性差异,这不能说明功能性力量训练对于女性大学生 BMI 没有影响,而在于实验者实验前 BMI 数值本身处于正常值域内。而在腰围上,却具有显著性的变化,这说明功能性力量训练很好的锻炼的受试者的腰腹部位。原因在于,功能性力量训练将核心部位的稳定性作为重要内容,因此对人体核心部位肌肉的刺激强烈,腰腹肌肉群正是人体核心部位主要的力量所在。此外,统计结果显示,在臀围和 WHR 值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这与 BMI 数值的原因一致。
.............................
3 结果与分析........................... 21
3.1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女性大学生各项指标的比较分析 ............. 21
3.1.1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女性大学生身体形态指标的比较分析 ..... 21
3.1.2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女性大学生身体机能指标的比较分析 ..... 24
结论..................... 39
3 结果与分析
3.1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女性大学生各项指标的比较分析
3.1.1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女性大学生身体形态指标的比较分析
女性大学生身体形态指标选取了反映 BMI 指标的身高和体重,反映 WHR指标的腰围和臀围,测试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值。统计结果如下表所示。
护理论文参考
.....................
结论
经过 18 周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采取功能性力量训练方式对于护理专业大一女学生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方面,通过测试数据的分析以及比较对照组的分析,研究得出以下两点结论。
结论 1:相比较常规的大学体育课程,功能性力量训练可以有效降低护理专业女大学生的腰围,重塑身体形态;可以降低女性大学生的体脂百分比,从而改善大学生的身体形态。此外,功能性力量训练能够改善女性大学生的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机能,改善女性大学生的肌肉工作力量,提高了平衡能力和柔韧能力。
结论 2:在大学体育课程中,功能性力量训练操作性便捷,较适合应用于女大学生的体育教学中来。不过,由于功能性力量的基础性和稳定性,在课程实践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准则,比如,循序渐进,由易入难,持之以恒。如此,才能更好地改善女性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现状。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