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核心能力为导向急诊专科护士培训方案的构建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880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急诊护理论文,本研究以核心能力为导向,在系统的文献回顾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培训方案基本框架,通过对急诊护理专家及急诊专科护士进行访谈,进一步补充完善培训方案,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专家咨询问卷,最终通过两轮专家咨询确立培训方案,包括培训目标、培训管理、培训内容、考核评价 4 项一级指标、21 项二级指标及 102 项三级指标,咨询专家来自全国各地,专业领域涉及广泛,专家积极车高度、权威程度及意见协调程度较高,说明研究结果科学可靠,可为我国今后急诊专科护士培训提供参考依据。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急诊专科护士培训已成为未来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几年,随着现代化急诊急救医疗的迅速发展,急诊护理工作的职责范围与角色要求已远远超出了传统领域,加之急诊专科护理的特殊性,需要为各年龄段患者提供广泛的护理服务,从社区健康保健到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且大多急诊患者未能明确诊断,病情紧急复杂多变,需要快速评估与处理[1]。研究[2-4]表明急诊专科护士能优化急诊人才结构,改善患者结局,缓解急诊拥堵现象,提高急诊护理质量。因此,当前需要培养一批理论知识扎实、专科技能精湛、职业认同感强烈且能洞悉学科发展前沿的急诊护理专科人才。2016 年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制定《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 年)》[5]明确提出要发展一批包括急诊专科护士在内的临床急需、相对成熟的专科护士。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培训高质量的急诊专科护士已成为我国护理专科化发展的重要环节。
1.1.2 目前我国急诊专科护士培训缺乏统一标准和方案
专科培训是护士保障患者安全,提供高质量护理服务的基础[6],培训方案是培训的核心环节,专科知识和能力素质的提升均需要通过具体的培训方案来实现[7]。美国是全球率先开展急诊专科护士培训与教育的国家,自 1970 年成立急诊护理协会(Emergency Department Nurses Association ,EDNA)逐步开展急诊专科护理教育以来,已具备一套成熟的急诊专科护士培训体系[8],然而我国专科护士培训仍处于起步阶段,关于急诊专科护士的培训和管理尚未完善。2007 年,我国卫生部发布了《专科护理领域护士培训大纲》[9]以落实《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 年)》[10]培养专业化护理人才的要求,指导各地区医院开展专科护士培养。急诊护理作为主要培训领域之一,在全国各医院得到了广泛开展,但从已有报道来看[11],目前我国急诊专科护士培训工作是由各地区相关部门或护理学会自行开展,培训方案自成体系,对培训基地、师资要求、学员准入标准、培训内容、培训方式、考核方式等方面设置差异较大,急诊专科护士培训水平参差不齐,阻碍了我国急诊护理的进一步发展。


急诊护理论文怎么写

............................

1.2 相关概念及界定
1.2.1 专科护士概念
专科护士最早起源于美国,分为初级专科护士(Specialty Nurse, SN)和高级实践护士(Advanced Practice Nurse, APN)两个层级[21],SN 是指经过系统的理论和实践培训后,通过考核认证获得专科资格证书,精通某特定护理领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注册护士[22],APN 可以独立或协作开展医疗保健决策、记录病史、体格检查、开具处方、提供治疗等工作,包括临床护理专家(Clinical Nurse Specialist, CNS)、高级执业护士(Advanced Nurse Practitioner, ANP)、执业护士(Nurse Practitioner, NP)等 8 种头衔[23]。日本护理协会将专科护士定义为在某一特定护理领域,熟练掌握其专科护理知识和技术,为个体或社区提供高水平护理实践服务的注册护士。澳大利亚护理和助产委员会将专科护士定义为护士在评估、计划、实施、诊断和评价护理实践中能使用扩展的护理技能、专业知识和经验[24]。
目前我国对专科护士尚未形成统一定义,但均认为专科护士应熟练掌握专科知识且具有高超的专科技能,能够为病人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因此,我国专科护士培训主要为初级专科护士。
结合以上关于专科护士的解释,本研究中“专科护士”是指具有某一专科工作经验,经系统化培训后掌握相关专科知识和技能,取得相应资格认证后能够提供高质量护理服务的注册护士。
1.2.2 急诊专科护士概念
相关文献研究[25]表示各国急诊专科护士命名及角色具有差异性,主要有以下3 种命名:急诊执业护士(Emergency Nurse Practitioner, ENP)、急诊高级实践护士、急诊临小组
研究小组由 6 名成员组成,包括急诊专科护理管理者 1 名,急危重症研究方向在读护理硕士研究生 2 名,急诊专科护士 3 名。小组成员主要负责文献查阅、制定访谈提纲、开展急诊专科护士及专家访谈、编制与发放专家咨询问卷,整理分析专家反馈意见等。


急诊护理论文参考

..........................

2.2 文献研究
2.2.1 文献检索策略
计算机检索 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NKI、万方数据库并辅以手工补充检索,检索时限为建库至 2019 年 12 月,中文检索词为“急诊专科护士”、“急诊高级实践护士”、“急诊临床护理专家”;英文检索词为:“emergency nurse practitioner”、“emergency specialty nurse”、“emergency advanced practice nurse”、“emergency clinical nurse specialist” 、 “emergency nurse” 、 “emergency nurse specialists” 。
2.2.2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与急诊专科护士核心能力及培训或培养及相关的文献,包括师资、招生准入、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训方式、教学方式等内容。
(2)排除标准:重复发表、会议摘要、与急诊专科护士培养主题无关。
2.2.3 质量控制
由 2 名研究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交叉核对,如遇分歧两人讨论解决或提交课题组商议解决。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17
3.1 文献研究结果 ............................................ 17
3.2 半结构式访谈结果 ....................................... 18
第四章 讨论 ........................... 59
4.1 急诊专科护士培训方案构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59
4.2 急诊专科护士培训方案具有科学性和可靠性 .................................... 59
第五章 小结 ............................ 65
5.1 研究结论 ............................ 65
5.2 研究创新性 ......................... 65

第四章 讨论

4.1 急诊专科护士培训方案构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4.1.1 理论意义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 年)》[10]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专科护士培训,构建以需求为导向,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的培训制度,突出专业技能与理论培训的同时注重管理、科研、人文素养等综合能力培训,以适应临床护理发展。本研究以行为目标模式理论和护士分层级能力培养理论为指导,将核心能力要求与急诊专科护士培训相结合,最终构建的培训方案包括明确的培训目标、突出急诊专科特色的培训内容、系统的培训管理以及全面的考核评价,可为急诊专科护士管理、培训、考核及认证提供理论依据,推进急诊专科护理领域的发展。
4.1.2 实践意义
研究发现[75]急诊专科护士在面对急诊患者时能够及时评估与决策,合理分流患者,减少患者等候时间,促进患者健康结局。国外发达国家对急诊专科护士的培训开展较早,已形成了成熟的培训和认证体系,但我国急诊专科护士培训和实践尚未完善,存在培训目标不明确、培训内容与方式脱离实际需求等问题,仍需进一步探索完善。本研究以培养高素质急诊专科护理人才为目标,在借鉴国外急诊专科护士培训经验的基础上,密切结合《专科护理领域护士培训大纲》的目标和内容,同时充分考虑我国专科护士培训现况,使构建的急诊专科护士培训方案符合我国现阶段需求,可为今后规范急诊专科护士培训提供参考,促进急诊护理专科化进程。
...........................

第五章 小结

5.1研究结论
本研究以核心能力为导向,在系统的文献回顾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培训方案基本框架,通过对急诊护理专家及急诊专科护士进行访谈,进一步补充完善培训方案,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专家咨询问卷,最终通过两轮专家咨询确立培训方案,包括培训目标、培训管理、培训内容、考核评价 4 项一级指标、21 项二级指标及 102 项三级指标,咨询专家来自全国各地,专业领域涉及广泛,专家积极车高度、权威程度及意见协调程度较高,说明研究结果科学可靠,可为我国今后急诊专科护士培训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