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背景
1.1 研究现状
大肠癌(Colorectal Cancer)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由于受不健康饮食习惯及生活方式的影响,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呈逐年升高趋势[1]。据统计[2],2018 年全球大肠癌的新发病例为 109.66 万例及死亡病例 88 万例。同年我国大肠癌新增病例为 37.6 万例及死亡病例 19.1 万例。目前,大肠癌已成为严重威胁我国居民生命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
肠造口术作为大肠癌患者的主要治疗方式,能有效解决患者术后排便问题,延长其生存期。报道显示[3],我国每年行肠造口手术治疗的大肠癌患者达到 10 万例以上。肠造口术是指通过切除肠管恶变部位,将肠管开口固定于腹壁,代替肛门行使排便功能的手术操作[4]。手术虽然挽救了患者生命,但导致身体解剖结构发生改变,排便部位由肛门转移至腹部,患者会感到害怕、失落甚至自我厌恶,因排便方式的改变,患者的躯体功能及社会交往也受到严重影响[5],具体如下:①生理方面:破坏了患者自身完整性,术后患者可出现排便功能丧失和性功能障碍等状况,以及产生躯体不适感,包括疲乏,失眠等[6]。②心理方面:癌症及术后化疗作为应激性事件,对患者而言已是巨大挑战,还需承受身体形象紊乱、自我护理能力缺陷以及社会适应障碍的多重心理压力,患者易产生自卑、孤独、抑郁等负面情绪[7]。③社会功能方面:因造口的存在,患者每天需不断清洁造口、清理造口排泄物,难以胜任社会、家庭中的角色,重返工作岗位困难。加之手术及长期购买造口产品的费用,加重家庭经济负担,可能导致患者认为自己无用,产生自卑、无助等负性情绪[8]。④人际交往方面:造口可能出现排气声、异味、粪便泄漏等状况,患者常受其困扰,不愿与他人接触,进而产生病耻感[9]。病耻感是指病人因患有某种疾病而受到歧视或得到不公平的待遇而产生的一种内心消极体验[10]。研究发现,病耻感的存在会导致患者自尊下降、社会功能下降,产生一种害怕被发现、被揭露的情绪,担心受到周围人的排斥和不接受,不仅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而且对后期的就医行为产生负面影响,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11-14]。目前,病耻感已受到临床医务工作者的广泛关注,研究领域涉及精神分裂症、艾滋病、肠造口、肥胖等[15-17]。
心理护理论文怎么写
1.2 操作性定义
1.2.1 结构式心理护理
结构式心理护理是在整体医学模式理论的指导下,以心理支持为基础,将教育、行为训练及应对技能训练结合在一起的综合性干预方法,近年来已被运用于各种类型的癌症病人[39-40]。本研究将短期结构式心理护理运用大肠癌肠造口患者,通过肠造口知识教育、放松训练、应对技能训练及心理支持对该类患者进行心理护理。
1.2.2 病耻感
病耻感是指个体因患病而产生的一种被歧视、疏远和排斥,不被他人所理解的内心耻辱体验[10]。本研究是指肠造口患者由于身体形态改变及肠道功能中断,导致患者排泄物气味、声响不可控所产生的自卑和羞耻感[47]。本研究采用社会影响量表(Social Impact Scale,SIS)测量肠造口患者的病耻感水平。
1.2.3 心理韧性
心理韧性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是个体在面对压力环境刺激时能够有效对抗负性情绪以及有效应对和适应的能力[48]。本研究采用中文版心理韧性量表(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测量肠造口患者心理韧性水平。
..........................
2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病例来源:
选取 2019 年 8 月至 2020 年 12 月在贵州省某三甲医院胃肠外科行肠造口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2.1.2 样本量:
根据《护理学研究方法》样本量计算公式,运用由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开发的G*Power 软件(3.1.9.2 版本)计算样本量。设置α为 0.05,检验效能 power(1-β)为0.8,通过查阅以往文献[49]了解肠造口患者病耻感情况得出效应量(Effect size)为0.8,根据软件计算结果,估计样本量为 52 例(对照组和试验组各 26 例),考虑到研究对象的脱落,增加 20%的样本量至 62 例,结合科室病人就诊情况,尽可能多的收集样本量,最终确定本研究的样本量为 70 例(对照组和试验组各 35 例)。
2.1.3 纳入标准:
(1)自愿参加研究能配合治疗及护理;(2)拟行肠造口术的患者;(3)年龄≥18 岁;(4)意识清楚,能独自完成问卷或能正确回答问题;(5)SIS 评分≥24 分。
2.1.4 排除标准:
(1)病情危重不能配合研究;(2)认知功能受损,影响沟通交流;(3)合并其他器质性疾病患者。2.1.5 脱落标准:(1)试验过程中出现严重不良事件及合并症;(2)中途退出研究;(3)转科或转院;(4)试验过程中依从性差者。
.........................
2.2 研究方法
2.2.1 分组:
采用 SPSS18.0 软件中的随机数字生成器,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具体操作如下:建立编号为 1~70 的数据,使用随机数字生成器,将数据转换赋值为 1和 2,赋值 1 的为对照组,赋值 2 的为试验组,分组结果为试验组及对照组各 35例,脱落 5 例,最终纳入对照组 32 例,试验组 33 例。
2.2.2 干预措施
2.2.2.1 对照组:常规护理
(1)术前:由责任护士口头进行宣教及心理疏导缓解患者焦虑情绪。
(2)术后至出院时:询问患者术后感受并评估恢复情况,同时以口头宣教的方式对患者进行肠造口术后知识的讲解并提供饮食、造口护理,并教会患者及家属造口清洁及造口袋的更换方法;出院时告知日常生活注意事项并发放《贵州省某三甲医院胃肠外科肠造口护理手册》,手册内容包括肠造口介绍、造口袋的使用、造口位置及造口并发症四个部分。
(3)出院后一个月:由管床护士在患者出院后进行电话随访,了解患者造口护理的情况、心理情况等,并对患者的疑问给予解答。每次随访时间为 10~20min,出院后随访频率为每周 1 次。
心理护理论文参考
.......................
3 结果………………………23
3.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的比较.....................23
3.2 两组患者不同时点心理韧性评分比较......................23
4 讨论……………………………34
4.1 短期结构式心理护理对大肠癌肠造口患者术后心理韧性水平的影响分析...................34
4.2 短期结构式心理护理对大肠癌肠造口患者术后病耻感水平的影响分析..............34
5 结论…………………………………38
4 讨论
4.1 短期结构式心理护理对大肠癌肠造口患者术后心理韧性水平的影响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随着时间点的增加,两组患者心理韧性得分及各维度得分均呈上升趋势,说明心理韧性水平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提高,与廖茜等结果一致[55]。分析原因可能为患者术前受到疾病的折磨以及对于手术未知的恐惧,加上身处医院这一陌生环境中,给患者心理带来强烈冲击,不能良好的适应所致,而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在医护人员专业的支持下,患者逐渐适应疾病及造口的存在,加上来自家庭的支持,患者信心增强,心理韧性提高[56-58];两组患者对比,试验组上升更为明显,说明通过短期结构式心理护理,对患者进行应对技能训练,能够降低患者对于陌生环境及造口出现带来的负性心理应激反应,以积极应对方式面对疾病问题,增强自身对突发事件的处理措施和技巧,有效控制应激源造成的不良反应[59],提高自身心理韧性。
干预前两组患者心理韧性得分分别为(53.97±3.67)分和(55.73±3.55)分,均低于全国常模(65.40±13.90)分[60],说明受到疾病的影响,患者心理负担加重,容易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因此心理韧性水平低于普通人群。出院时两组患者心理韧性得分与坚韧维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通过短期结构式心理护理,试验组患者心理韧性水平提升明显,分析原因可能为正确掌握肠造口知识的患者,能够纠正自身对于疾病错误认知,从而坚强、理性、客观应对疾病及肠造口所致应激[61-62]。但在自强、乐观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原因可能为出院时患者身体机能尚未完全恢复,生活及造口护理仍需依赖他人,加上该阶段患者即将回归社会,对于疾病发展及今后生活的不确定感,患者无法乐观应对。出院 15天,出院 1 个月心理韧性得分及各维度得分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试验组患者通过短期结构式心理护理的持续干预,可以加深患者疾病认知,从而主动学习造口知识,较对照组患者有更好的自我护理能力。加上放松训练、应对技能训练,患者能够在遇到问题时采用积极应对方式,通过他人成功案例获得疾病恢复信心,更有利于负性情绪的改善及个人社会价值的实现。
..........................
5 结论
(1)短期结构式心理护理可提高大肠癌肠造口患者术后心理韧性水平;
(2)短期结构式心理护理可降低大肠癌肠造口患者术后病耻感水平;
(3)短期结构式心理护理可缓解大肠癌肠造口患者术后焦虑、抑郁情绪。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