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1.1 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医学模式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从病人、病和环境方面采取措施防治疾病、增进健康[1]。从而社会对护理工作要求也不断提高,躯体护理为主的功能制护理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新的医学模式要求,我国的护理工作也从过去的以“疾病为中心”过渡到以“病人为中心”,进而发展到以“整体人的健康为中心”[2]。由此护理人员在实践工作中常常面临着伦理问题,护理伦理也越来越受到从业者的关注。1860年南丁格尔在英国建立了第一所以医院为基地的正规护士学校,她在《护理札记》的章节中阐述了对于临床工作的伦理要求,并对护理伦理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4]。1953 年国际护士协会(ICN)颁布了首份《国际护士护理准则》,提出了四项基本职责:促进健康、预防疾病、维护健康和减轻病痛[5]。2008 年 5 月 12 日,中华护理学会正式颁布了我国《护士守则》,为接下来的护理事业起到了重要作用[6]。2010年全国护理伦理学年会开始研究《护士伦理准则》,针对当时社会护理相关的热点话题和护患矛盾纠纷,历经 4 年时间[7]。2014 年正式发表于《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并对中国护理事业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尊重原则、关爱原则、不伤害原则、公正原则是《护士伦理准则》的主要内容和理论支柱,对临床护理伦理实践、科研和教学起到导向和指南作用[8]。2016 年 10 月《健康中国 2030 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强医疗服务人文关怀,构建和谐医患关系”[9]。2020 年颁布《中国护士伦理准则》由 7 章 23 条更新到 7 章 24 条,补充了“家国情怀”,是对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让全社会对护理专业价值和护士在健康中国战略中的地位、作用有了更高层次的新认知[10]。以上可以看出,我国对护理伦理发展不断更新并愈加重视,但在护理伦理学教育以及临床应用中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20世纪 80 年代才逐渐出现在大学课堂中,在护理伦理教学内容和方法、医学人文教育环境、师资力量配备、临床带教等方面与学科发展、临床应用实践需求存在差距,护理人员尚未意识到护理伦理在临床实践的重要性。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关于护理伦理研究起步较晚,20 世纪末才开始进行系统的研究,近年来在护理伦理相关研究的数量和质量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总体还处于探索阶段,理论体系和临床应用还没有逐渐形成,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护理伦理进行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领域:(1)关于护理伦理管理的研究,如刘丹等[15]在基于 JCI 标准中对护理伦理管理缺陷分析与对策中阐述了护理伦理管理组织不健全,运行机制不完善,认为医院护理伦理管理结合 JCI 标准规范对管理现状采取改进措施。同时,吴彩芹[16]、田贵平[17]、李丽[18]等学者也强调了临床工作中护理伦理管理的重要性;(2)关于护理伦理认知的研究,如戴晓婧等[19]通过调查武汉市三级甲等医院护理人员护理伦理认知研究发现,临床护理中产生伦理问题的主要因素是临床护理工作繁忙、人员配备不足、关爱与人性化不够的问题。同时,崔妙玲[20]、唐艳华[21]、李东梅[22]等学者对护理伦理认知展开调查研究,通过调查结果了解到护理人员临床实践中的护理伦理认知问题;(3)关于护理伦理困境的研究,如罗梦丹等[23]利用文献计量学分析方法研究国内护理伦理困境及决策,发现年龄、学历、职称、职务、所在科室、社会支持、获取专业知识途径、工作时间、心理健康情况、是否经过护理伦理决策能力的培训等是主要影响因素。同时,罗昌春[24]、谢敏叶[25]、崔仁善[26]等学者通过影响因素研究分析护理人员护理伦理困境问题,为护理管理者提供切实可行的帮助;(4)关于护理伦理教育的研究,如伍永慧与施雁[27]通过我国护理伦理学教育现状研究发现,护理伦理学课程的定位不明确、教师缺乏临床实践经验、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同时,李敏燕[28]、孟利敏[29]、骆欢欢[30]等学者对目前护理伦理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
1.2.2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护理伦理的研究始于 20 世纪初,关于护理人员护理伦理的研究历程较长且发展较完善。主要集中于以下领域:(1)关于护理伦理学体系的研究,如在 1901 年 Robb[31]发表了关于“护理中的伦理学”,是美国护理界对护理伦理的系统阐述,主要注重临床中的护理伦理实践问题;(2)关于护理伦理困境的研究,如Patricla Crisham[32]通过测量工具(Nursing Dilemma Test [NDT])调查护理人员对假设的问题和现实生活中护理伦理困境的反应差异,认为有效的护理伦理教育和参与过类似伦理困境思维培训,有助于提升护理人员护理伦理困境的决策能力;(3)关于护理伦理气氛的研究,如 Beth Epstein 等[33]通过调查美国 1215 名护理人员工作中的护理伦理氛围和伦理压力程度,发现在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得到的尊重有限,并提出相应措施减少护理伦理压力和工作场所的伦理氛围;
....................
(二)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调查对象
2.1.1 调查对象
本研究选择辽宁省大连市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的在职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发放调查问卷共 1160 份,回收调查问卷 1160 份,回收率 100%,有效问卷 1147份,有效回收率为 98.9%。
2.1.2 调查对象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
辽宁省大连市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中在职并且已经注册的临床护理人员;调查对象愿意参与调查并且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非在职临床护理人员;未取得护士资格证及未注册者;调查对象休假、不愿意参加本次调查或者调查对象知情不同意。
临床护理论文参考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研究法
利用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PubMed、百链等中英文数据库,以及 Goolgle、百度等搜索引擎,使用“护理伦理”、“护理伦理素养”、“护理伦理认知”、“护理伦理教育”、“知信行理论”等关键词,查阅国内外护理伦理相关文献。共检索中英文文献一千多篇,但与本文主体相近的极少,结合时政文件、热点话题和具体工作实践,以确定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2.2.2 问卷调查法
2.2.2.1 问卷设计
在参考国内外既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自行设计的“护理人员护理伦理素养调查问卷”,经预调查对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并通过专家咨询,对调查问卷进行进一步修订和完善。调查问卷均为匿名填写,由被调查者自行填写。 调查问卷包括五部分:(1)调查对象的基本人口学特征: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称、临床工作科室和工作年限等;(2)护理人员对有关护理伦理知识或规范的知晓或理解情况:包括护理人员护理伦理(或医学伦理)知识学习情况、护理人员掌握护理伦理知识的主要途径、护理人员护理伦理基本原则知晓度、护理人员对器官移植和药物临床试验原则掌握情况等问题;(3)护理人员对有关护理(医学)伦理理念的看法:包括护理人员对患者填写知情同意的看法、护理人员对保护患者隐私的看法、护理人员对研究者利益与受试者利益发生冲突的看法、护理人员对器官捐献者索取器官受体经济补偿的看法、护理人员对安乐死的观点等;(4)护理人员对临床实践中护理伦理践行情况的看法:包括护理人员对护理伦理践行情况的基本评价、护理人员对知情不同意的处理方式、护理人员对隐私护理的处理方式、护理人员对护患关系的看法等问题;(5)护理人员对提高临床护理伦理水平需求:包括护理人员对培训内容和形式的需求、护理人员对护理伦理工作有效途径的看法等问题。
..............................
(三)调查结果……………………………15
3.1 护理人员护理伦理知识知晓情况的调查结果……………………15
3.1.1 护理人员护理伦理/医学伦理知识的学习情况………………15
3.1.2 护理人员护理伦理/医学伦理知识获得的主要途径…………16
(四)访谈结果…………………………36
4.1 在护理工作实践中,技术服务和人文关怀二者的关系…………37
4.2 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实践中人文关怀现状………………………37
4.3 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实践中人文关怀欠缺的主要原因…………38
(五)讨论…………………………40
5.1 在校护理伦理教育是护理人员获得护理伦理知识的主要途径…40
5.2 护理人员护理伦理知识掌握差异明显……………………………40
5.3 护理人员对护理伦理基本原则的重要性认识尚显不足…………41
(五)讨论
5.1 在校护理伦理教育是护理人员获得护理伦理知识的主要途径
调查结果表明,91%以上的护理人员接受过有关护理伦理(或医学伦理)教育,83%的护理人员护理伦理(或医学伦理)知识的获得途径主要为学校教育阶段;30岁以下年龄组护理人员普遍接受过护理伦理(或医学伦理)方面的教育,学历越高的护理人员护理伦理教育的接受度越高。这一结果与近年来我国护理伦理教育不断得到强化有关,年轻和高学历者护理人员护理伦理教育接受度较高,说明虽然我国的护理伦理教育起步较晚,但护理伦理教育正逐步受到重视。
调查结果表明,被调查者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医院工作人员守则和医德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知晓率分别为68.6%、65.8%和 61.7%;而对我国《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管理办法》《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和人类精子库伦理原则》的知晓率仅为 11.2%、8.3%和 7.8%;而选择“一个都不知道”为 5.4%。同时被调查者对护理基本原则的知晓率不足 70%,对“知情同意概念”最先提出者的正确回答率仅为21%。这一结果提示,尽管护理人员护理伦理教育接受度较高,但相关护理伦理知识和规范的掌握却明显不足。说明我们的护理伦理的在校教育质量和毕业后继续教育培训都需要进一步提高。
临床护理论文怎么写
(六)对策与建议
6.1 强化在校学习阶段的护理伦理教育
我国护理伦理教育始于 1983 年,目前护理伦理教育在开设护理学专业的高中等院校中已经普及,但从调查结果看,护理人员护理伦理知识普遍欠缺,教师队伍建设、课程内容、课程性质定位、教学模式、教学学时设定等方面都需要改革和完善,学者李春玉[48]对 35 所高等护理院校护理伦理学教学现状学校调查研究显示,其中 31 所学校的《护理伦理学》设为独立课程,4 所学校在其它课程中作为教学内容部分讲授,仅有 9 所学校定位为必修课。学者李扬[49]认为我国医学院校的护理伦理学师资队伍薄弱,缺乏既具医学知识又具人文社科知识的高水平师资,影响护理伦理教育教学质量。
另外,与国外相比国内护理伦理教育起步较晚,目前我国的护理伦理教育主要还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技能训练普遍缺乏。在国外的护理伦理学教学中注重收集患者相关信息和存在的伦理问题,吸收患者共同参与讨论并分析伦理问题。我国各院校在调整护理伦理学教育内容时,应借鉴国外护理伦理的教学经验,既强调对伦理学知识和原则的教育,也注重培养学生对一般性伦理问题的辨认和解决能力,重视处理护患、护医、护际关系技巧的训练[50]。
尽管学校教育阶段是护理人员获得护理伦理知识的主要途径,但调查结果显示,95%护理人员认为“医院有必要进行相关护理伦理培训”,关于培训形式,84.1%护理人员认为是“护理伦理典型案例介绍”,76.0%护理人员认为是“基本护理伦理理论知识培训”,69.9%护理人员认为是“基本护理伦理技能培训”,60.9%护理人员认为是“有关医学(护理)伦理规范基本内容介绍”;同时有 59.0%的护理人员认为“缺乏护理伦理知识和技能”是“临床实践中护理伦理践行存在的不足”的主要原因。因此,各级医疗机构应该结合护理人员对护理伦理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的上述需求,从临床护理工作实践中的具体伦理问题出发,开展在职护理伦理再教育工作,具体形式可以是“结合临床护理伦理案例”举办讲座,也可以有针对性地定期分批次举办护理伦理培训班。特别是对医学高新技术应用等所引起的护理伦理问题,应结合实际问题展开学习、讨论与研究[51]。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