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绪论
(一)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按照国际上通用的对人口老龄化定义及进入人口老龄社会的标准,中国在1999年60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比例便已超过10%,正式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与其他国家不同,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自己的特色。首先,老龄化进程快。20 世纪 80 年代,我国人口年龄结构逐渐从年轻化转为成年型,建国初期提倡生育,导致人口基数膨胀。改革开放后严格推行计划生育,导致新出生人口骤减,国家统计局统计显示,计划生育未实施的 1976 年,新生儿人数 20491797 人,而随着人口基数不断增大,新生儿人数不增反降,到2000 年仅为 13793799 人。同时,经济水平提升、医疗卫生技术进步使我国人口平均寿命延长,从建国之初的人均寿命 40 岁到今天的 76.1 岁,人口年龄结构快速向老龄化发展。截至 2015 年,60 岁及以上人口已达到 2.22 亿人,占全国总人口比重 16.1%。①以此高速发展态势,预计 10 年内我国将进入深度老龄社会。其次,未富先老,未备先老。发达国家人口结构变化过程较中国而言更显温和,是“边富边老”或“先富后老”。据不完全统计,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 GDP 仅 840 美元,而国外在同等老龄程度下人均 GDP 一般为 5000 美元至 10000 美元,比中国高出近 10 倍。缺少经济支撑使老人晚年生活失去重要保障。第三,老年人分布区域与经济发展状况倒置。目前而言,我国东部地区经济较中西部发达,城市地区较农村地区发达。但由于国家政策及家庭原因,老年人多分布于经济欠发达区域,养老资源匮乏。
.........
(二)国内外关于长期护理保险的研究综述
学术研究应走在社会实践之前,为政策制定提供指导。我国比西方发达国家进入老龄社会时间晚,因此学术界对长期护理保险的关注开始也较晚,从著作发表年限看,20 世纪 90 年代末期才开始。荆涛对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研究涉猎较早,早年在《长期护理保险——中国未来极富竞争力的险种》一书中便首先提出了“三步走”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设想,即先通过市场,让商业保险公司开设长期护理保险项目;其次,国家、企业、个人三方支付,设立个人长期护理保险账户,完善社会基本长期护理保险,与商业长期护理保险相结合,以此作为商业险向社会保险的过渡;最后,实行政府强制的全民长期护理保险模式。后期的范永霞、蒋虹、余涛等学者观点与荆涛相类似。戴卫东基于对江苏、安徽两省调查,在 2012 年创作的《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构建研究》一书中提出“七维三层”长期护理保险框架(即基于价值观、理论和选项三个层面,对社会选择、分配基础、分配内容、服务输送、资金来源、风险控制、实施步骤等七个维度进行考察),建议老年人长期护理保费 16岁便开始缴纳,65 岁之后享受服务,东部地区以护理服务为分配方式,西部地区以现金给付为主。而在其 2015 年新著《OECD 国家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研究》中进一步说明长期护理商业保险作为主体不适合当今中国。当前宜在我国建立一个“三险合一”的“养老医护保险”包,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以及护理保险捆绑,方便老人各取所需。
..........
二、 失能老年人护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充分了解目前我国老人护理现状,从中找到问题所在,在分析问题过程中分析原因,才能对症下药,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 失能老人护理现状
生理学而言,每个人都会经历从少年、成年到老年的必然发展过程,这是由生物老化规律决定,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从生命周期消费理论得出,每个人都会以过去创造的价值的积累转移,到老年阶段支取。因此,本质上看,老年人的养老是自己养活自己,只是自养的方式和达到的水平有区别。一部分老人将劳动成果转交给家庭,养老内容的实现及水平由家庭保证;另一部分老人直接将积累财富交给社会,期望实现社会供养,但在社会养老制度不健全和社会变迁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社会对老年人养老需求的回应没有绝对保障。老年人养老方式主要是自养、儿女供养,如图 3—1 所示。对于失能老人的照护,实现自我护理显然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此时只能依靠家庭或社会。家庭是人们日常活动场所,良好的亲子关系、夫妻关系直接关系到老人晚年生活质量,若家庭能完全承担老人照顾任务,不论对老人自身还是社会都有益处。但随着社会发展,家庭照料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所萎缩,而且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提到的差序格局依然存在,“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俗语深入人心,在以自我为中心向外依次是近亲—远亲—友人—社会的差序格局之下,全国需要长期护理的老人,配偶、子女或亲戚提供护理服务的占 79.9%,第三方服务占比仅为 21.1%,失能老人照护呈现以配偶支持为主、子女养老为辅、第三方服务兜底的局面。
..........
(二) 失能老人护理问题分析
老年人护理有家庭护理、社区护理、机构护理,这三种形式均存在问题,具体而言,我国目前失能老人护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失能老人护理服务供给方主要分为家庭和社会两类,家庭护理是目前老人养护的主要途径,但有调查显示,老年人年龄越轻,孩子数量越少。2014 年,80 岁及以上老年人平均子女数为 4.1 人,60-64 岁低龄老人平均子女数仅为 2.3人,家庭养老功能在受到一些主客观因素影响而被迫中断的情况下,社会护理需及时补充。2016 年 10 月 9 日,全国老龄办发布《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截止 2015 年我国 60 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 2.2 亿,占总人口 16.15%,并且人口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数量较大,22.368万名受访者,自评健康状况“好”的老年人只有 32.8%。全国失能半失能老人占老年人总量 18.3%,约 4063 万,其中自报需要照护服务的比例为 15.3%。①需求如此旺盛,但老年服务供给远不能让人满意。护理供给结构失衡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体现在养老机构中普通床位多,而护理床位少,同时高端养老机构供给过剩,造成普通床位空置率较高,而护理床位紧缺。供给项目无法与老人需求契合,使失能老人护理需求难以满足。《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2014)》显示,全国养老服务机构每千名老人床位数仅为 20 张左右,与此同时,《中国养老机构发展研究报告(2014)》显示,我国养老机构空置率平均达 48%,其中一部分为高端养老院,另一部分为一般养老机构的普通床位。据全国老龄办调查,近九成民办养老机构只为健康老人服务,而最需要关心和重点护理的康复医疗和临终关怀机构,只分别占 1%和 3%。护理供给侧结构性失衡的另一方面体现在农村和城市之间。我国农村老龄人口数量占全国老龄人口比例超过一半,但 2015 年“全国民办养老机构基本状况调查”显示,我国养老机构超过七成集中在城市,村一级养老院覆盖率不足5%。人口快速流动形成许多“空心村”,使农村老人社会护理需求逐渐旺盛。但由于此人群支付能力有限,市场吸引力较小,导致目前农村养老机构数量极少,使农村失能老人护理面临孤立无援状态。
............
三、 河南长期护理需求与供给状况分析.......22
(一) 样本抽取情况........22
1、 老年人群体样本抽取情况 .............22
2、 中青年群体样本抽取情况 .............22
(二) 老年人护理需求及意愿状况...........23
1、 护理经济支持不足 .......23
2、 家庭养老意愿强烈 .......24
3、 社会保险参保率高 .......25
4、 护理服务需求旺盛 .......26
5、 参与长期护理保险意愿足 .............28
(三) 老年人护理供给情况.....28
四、 长期护理保险模式借鉴.........33
(一) 国外长期护理保险制度..........33
(二) 国内地区长期护理保险模式...........39
五、 河南长期护理保险模式设计..........43
(一) 长期护理保险模式的要素......45
(二) 长期护理保险运营.........47
(三)维持长期护理保险的配套措施.........50
五、 河南长期护理保险模式设计
河南作为中国中心省份,地域辽阔,所辖市县众多。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河南省辖区内 60 岁以上老年人口 1400 多万,约占常住人口 13%,且每年以3.5%的速度递增。河南人口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养老服务业发展面临诸多难题。除却自身积极增加养老床位数量及补贴、努力探索社区养老外,同时及时响应中央号召。本世纪初,由民政部牵头发起老年“星光计划”以推动老年人福利事业发展,其主要资金来源于福利彩票发行所筹集的福利金,同时还有地方政府投入和社会力量参与,走的是“多渠道、多层次、多方面”筹措资金的路子。资金主要用于城市社区老年人福利服务设施、活动场所以及农村乡镇敬老院建设。但始于 2001 年 6 月的“星光计划”在实施的第三个年头便夭折,前后投入 100 多亿元成本,在全国仅新建和改建社区“星光老年之家”32490 个,并且建好的“星光之家”也难以维持,成为烂尾。①河南省在此次计划中也投入大笔资金,在社区、村庄安装健身器材,开办老年活动中心,建立社会性养老院,但最终也未持续下去,健身器材损坏无人维修,被荒置变卖;老年活动中心长年大门紧锁;社会性养老院多已换牌改制。政策的失败劳民伤财,应痛定思痛。老年“星光计划”更像一项老年人社会临时政策,没有制度化,计划设计欠科学;前期投资积极性高,后续运营资金却没有有利政策保障;服务供给主体主要是街道、社区居委会、非营利组织,他们承担的多是社会管理职能而非专业化服务职能,专业服务人员缺失也造成该计划难以为继。在老年“星光计划”实施同时,国家也在探索居家养老模式。大连市沙河口区于 2002 年 9 月首创“居家养老院”,曾引起国内外多方媒体关注。此后,全国不少市区相继推行此模式,多数地方政府积极性较高,制定出本地居家养老方案。归纳总结各地实施模式,组织机构多为社区街道服务站,服务对象多为高龄、独居且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服务提供方式为养护补贴及养护员日常生活护理;监督及落实由街道老龄委负责。
........
总结
根据失能老人居住地及服务提供者,可将失能老人护理分为家庭护理、社区护理及机构护理,三者各有利弊:居家护理能更好满足老人情感需求,但同时需家庭内部协调配合;社区护理方便老人行动,同时在熟悉的生活交际圈会增加老人安全感,但对社区内部非正式社会支持及政府经济资助要求过高,主观性较强,依我国多数社区状况,实施起来有难度;机构护理能满足老人多方需求,但各方投资大,单靠政府力量无法达到预期效果。三种助老方式需有效衔接,使老人依愿各取所需。而长期护理保险的实行便是切入点。目前,我国许多地市已经开始实施,河南省可借鉴其他地区经验,响应中央政策号召,乘着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合并之机,探索实施自己的长期护理保险模式,造福于一方百姓。河南省人口基数大、老年人口多、流动人口数量庞大,长期护理保险的实施还有许多细节需要注意:一是定位问题,长期护理保险属保险而非救助,资格审查过于苛刻会失去保险广覆盖的意义;属保险而非福利,重在保障基本护理,报销水平应受省经济发展水平限制。二是实践问题,河南省劳动密集型产业较多,人口流动频繁,长期护理保险既已依附于医疗保险,异地护理结算项目也应与各地协调,争取一步到位。三是退出机制建立问题,由于失能老人康复希望渺茫,放正文中长篇累述不必要,但并不代表无需建立老人长期护理退出机制,在制度建立之时应加以考虑。调研过程中发现人们对此保险实施最大的争议是护理人员的缺失及专业素养的质疑,因此在模式建立部分详细论述了养老护理员从培训、征聘,到护理实施、报酬给付等一系列流程实现,是本文最大创新所在。但由于笔者专业学识所限,对金融及医学知识不甚了解,虽后期查阅保险精算学、护理医学等书籍,仍无法做到在文章写作中应用自如。因此,关于本文措施的论述缺乏失能老人护理等级认定、长期护理保险报销金额确定等方面内容,是文章一大缺陷,留待今后思考。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