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数据的长三角城市群核心要素边界可视化及评价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1726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经济管理论文,本文根据多源数据界定长三角地区的多维发展边界,并通过整合分析,总结出目前长三角地区区县发展模型,主要以综合实力、基础设施、企业发展作为切入点,识别出 8 类发展状态。并由此识别出长三角发展完善的区域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而长江经济带有发展的趋势但目前并不完善。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 城市群成为我国推进新型城市化的主体形态
城市群(urban agglomeration)是城市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必然产物,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重要的战略地位,发挥着巨大的牵引和推动作用[1]。目前,我国已形成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三大城市群及若干省域范围内的城市群和类似城市群的城镇密集区。城市群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也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基本单元,因而关于城市群的研究一直是地理信息学、规划学关注的重要议题。
2) 长三角城市群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简称“长三角城市群”)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地带,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2015 年 3 月,李克强总理将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定义为中国区域发展的“三大支撑带”1。2018 年 11 月 5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9 年 12 月 1 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发布,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已经进入全面实施新阶段。其中预计长三角地区将于 2025 年前后在科创产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领域基本实现一体化发展。长三角城市群正处于转型提升、创新发展的关键阶段,必须立足现有基础,针对突出矛盾和问题,紧紧抓住重大机遇,妥善应对风险挑战,实现更大跨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支撑2。
3) 长三角城市群发展问题的复杂性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后简称《规划》)中针对近年来长三角地区多项研究报告提出了产业同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发展不均、污染严重、人口失衡等多方面问题。
因长三角地区复杂,发展动态性强,部分地区发展分化严重,对周边的城镇或者是中小城镇极易产生虹吸效应。人口、就业、社会资源都不断地向中心城市集中,伴随着优质医疗、教育、基础设施地发展差距加大,又将进一步从劣势地区吸引优等资源[2],出现恶行循环。具体可导致:优势城市逐步发展成超级城市,由于其运行成本的提升,将提升其生产要素的价格;而农村空心化现象将进一步加剧、其中仅存的优质资源也将被大城市吸收,从而不得不面临城市的逐步衰败[3]。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长三角多核心要素发展边界可视化
长三角地区发展要素多元且复杂,形成了例如人口、经济、社会公共设施、信息、绿色等多维边界,这些边界不如自然意义的边界清晰且易于划分,但是影响着地区未来发展及转型方向。故希望通过大数据优势,利用多源大数据识别长三角多核心要素边界的发展现状,利用 BI、GI 可视化技术将虚拟的要素边界通过直观的图示语言呈现
2)长三角城市群发展综合评价
长三角目前面临产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领域的转型和协作问题[10],内部的互动关系复杂,故希望利用大数据优势,根据多核心要素的标准化结果实现长三角综合评价,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3)提出长三角内部区域发展建议
本研究利用大数据的整体性和个体性优势,整合边界界定和综合评价结果,实现长三角内部地区发展类型识别,通过聚类分析,将发展现状相近的区域进行分类汇总,并结合规划政策试图提出普适的发展建议。
4)提供城市群边界可视化与综合评价新思路
本研究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利用多源数据,结合前人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从多核心要素的分析出发,对某些传统分析办法整合与改进,为类似的大数据城市群研究提供思路和范式。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
2.1.1 大数据
大数据(big data),IT 行业术语,是指无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它与“海量数据”、“超大规模数据”等概念有着本质的区别,其除了考虑数据容量之外,更加侧重数据种类的多样、数据获取速度的高效、以及数据的可变性、真实性、复杂性和数据的价值,开创式的放弃传统研究方法中对因果关系的过度渴望,更多的关注相关关系[10]。
相较于常说的“数据”来看,大数据更多的是指不能在有限的时间范围内用常规的手段、工具或者软件获取、处理、分析和应用的各种空间数据和非空间数据,如 POI 数据、轨迹数据、手机信令数据以及大众点评等开源数据等,当然大数据也包括各种常规数据,如历史统计数据等。
2.1.2 城市群
城市群(Urban agglomeration)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一些地缘相近的城市区域由于城市非农产业活动或其它城市功能向周边扩散,彼此形成紧密的物质、经济、社会和空间等联系,最终达到资源、环境和基础设施的共享,经济社会活动的紧密关联,是同城化效应和一体化倾向明显的城市功能地域[11]。
2.1.3 城市群发展阶段
国内学者经过分析和汇总城市群发展可划分为雏形发育期、快速发育期、趋于成熟期、成熟发展期四个阶段,经历了从单级城市、都市圈到城市群的演变[1]。城市群从萌生、发展到成型,需要经历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其在空间形态上也会呈现出一定的变化,各要素流的集聚和扩散效应是这个效应不断变化的主要动力。

............................

2.2 研究综述
2.2.1 城市群概念相关研究
1)国外城市群概念研究
国外研究人员简·戈特曼为了描述美国东北部的城镇聚集形式,于 1957 年提出城市群类似概念:大都市带,以指代多个彼此之间各方面都存在有机联系的都市区[16]。20 世纪,美国政府在其人口普查中开始启用“大都市区”概念,其主要研究对象指城市及周围与其存在密切联系的腹地[13]。此后,研究者从区域以及形成机制等角度提出了很多城市群的类似概念,例如 McGee 的 Desa-kota region[17],Ginsburg 的 Extended Metropolitan Region[18],以及由 Hall 提出的mega-city region[19]。联合国人类聚落中心提出城市聚集区(Urban Agglomeration)概念用于描述城市的规模,指代一群密集连续城镇所构成的人口居住区[20]。城市群的准确概念 Agglomeration 即源于此。
以上的研究都是针对北美和欧洲发达国家城市群的研究,并不一定适用于发 展中国家。相对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薄弱,工业化水平低,其城市化地区的特性有别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地区。
2)国内城市群概念研究国内则由周一星教授在 1986 年提出了有关都市绵延区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在以一个或者多个大都市为核心并且与其相邻区域存在着紧密地联系,同时在彼此之间通过多条通道的超大型城乡一体化区域[21]。姚士谋将城市群,都市圈,都市连绵区的定义做了详尽的区分和解释[11]。随着国内经济发展和国内外的理论进展,国内在总结大量研究并结合自身发展条件以及人口数量特殊性后,最终国内将城市群定义标准概括为四项指标:发展核心部分为一个大(特大)城市;人口密度无论内部或外围地区都达到较高水平;城镇化水平均较高;相互之间存在较强且频繁的社会、经济、文化上的联系[22],陈群元总结归纳了中国现有城市群发展的四个阶段及主要特征[23]。
.........................

第 3 章 大数据获取分析及可视化方法 ......................................... 23
3.1 多源大数据获取 .............................................. 23
3.2 大数据采集与预处理 .......................................... 25
3.3 多源数据定量分析方法 ....................................... 27
第 4 章 长三角城市群核心要素评价及边界可视化 ................................... 37
4.1 基于统计年鉴综的综合实力评价及边界可视化 ............................. 37
4.1.1 数据准备 ........................................ 37
4.1.2 综合实力标准化评价 ................................... 40
第 5 章 长三角城市群发展综合分析及对策建议 ....................................... 82
5.1 长三角城市群发展综合分析 .......................................... 82
5.1.1 基于标准化评价的长三角城市群分析 ............................ 82
5.1.2 基于边界数据的长三角城市群发展类型分析 ............................ 86

第5章 长三角城市群发展综合分析及对策建议

5.1 长三角城市群发展综合分析
5.1.1 基于标准化评价的长三角城市群分析
整合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发展边界型、联系型数据库中各个城市的标准分值,最终得到 41 个城市的综合实力、基础设施、产业、人口、信息流、生态等方面标准化值。利用熵权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分别计算 41 个城市的综合评价分值,最终得到结果如表 5-1 所示: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1) 长三角城市群发展程度趋于成熟
通过多源大数据界定了长三角城市多维发展状态,以及城市之间的联系强度,长三角地区城市群中几大都市圈的发展虽然形态和程度不尽相同,其中苏锡常都市圈最为成熟,其他都市圈在和规模上仍存在较大的不足。但是其整体联系和发展模式已经趋于完善,形成都市圈内部以及之间的较为紧密的联系。形成初具规模的都市连绵区体系。
2) 长三角内部区域发展程度不一
根据多源数据界定长三角地区的多维发展边界,并通过整合分析,总结出目前长三角地区区县发展模型,主要以综合实力、基础设施、企业发展作为切入点,识别出 8 类发展状态。并由此识别出长三角发展完善的区域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而长江经济带有发展的趋势但目前并不完善。
3) 识别的范围同《规划》预测范围基本吻合
通过长三角区县的发展类型分析和整体城市群范围界定,分别与规划中的城市群功能区和范围进行对比,可以发现本次研究的结果与其预测方向基本一致,其中由于行政边界变化和政策干预存在部分的不对应,但是整体识别基本吻合,可见规划制定时的发展条件与现状基本类似,且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4) 发展过程中的环境问题突出
一些欠发达地区的大力开发的过程中出现了较多的问题,其中安徽地处内陆且近年来发展迅速,部分地区的环境问题愈发凸显。从整体趋势看,较发达地区整体生态处于中等水平,环保意识较高。而正是部分急于发展的地区,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愈发突出,但这样的发展模式是需要注意其后果的。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