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时代面临终结。根据对国家经济发展的科学判断,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发展的特征,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预计未来经济增速会放缓。从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来看,主要有要素投入和经济发展效率两大类,前者包含资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的数量和质量,后者包括配置效率和技术进步。而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正处于产业转型和产品升级的转轨阶段,过往单纯依靠增加要素投入的区域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面临瓶颈,现阶段的区域经济增长方式必须转变到经济发展效率增长上来,方能实现可持续的增长。而衡量经济发展效率的指标有全要素生产率,它主要包括要素投入以外的技术因素与非技术因素。随着经济体制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衡量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指标——全要素生产率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从全要素生产率视角来看,当前中国区域经济增长速度趋缓和发展差距扩大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其一是配置效率改善以及技术进步增长的贡献不足,区域经济主要依赖简单粗放的要素投入驱动增长,导致增长的可持续性较差;其二是区域内部存在制度建设差异以及市场分割阻碍,这不仅给要素自由流动和市场有效配置带来负面影响,长期来看还会导致区域内部经济发展效率差异的扩大,破坏区域经济增长的长期可持续性。如果一个经济体长期不进行制度的变革和完善,使得当前的制度安排落后于经济实际,就会导致经济增速放缓,因为原有的制度安排带来的效率改善会持续递减。此时,就需要用一种效率更高的制度对原有的制度进行替代,即通过制度变迁来使现行的现行体制机制向更有效率的方向进行调整和变革,以满足当前经济实际的需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但是,路径依赖的特性可能会导致这种低效制度的长期存在,而在当前中国,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制度以及各种地方保护性政策或制度壁垒依然存在。体制机制的痼疾不仅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长期来看还会给技术创新带来负面影响,导致经济发展效率的进一步下行乃至恶化。
..................
1.2 研究意义
经济增长的早期一般由要素投入驱动型增长占据主导地位,而到了后期,要素投入带来的经济增长速度会持续递减,最终还是要依靠经济发展效率增长来拉动经济增长。从全要素生产率的角度来看,经济增长的持续动力来自于技术进步和体制机制创新。为此,本文对“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发展效率评价”为主题,重点探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经济发展效率评价的理论依据是什么?第二,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效率表现为怎样的整体演变趋势?第三,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效率的区域差异如何?第四,如何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效率的增长,如何缩小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效率的区域差异?对上述问题的详细解答,需要以客观准确的经济数据为支撑,并基于经济增长理论、全要素生产率理论和效率评价方法来开展实证分析。因此,本文关于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效率的整体演变和区域差异分析,对经济学相关领域的研究拓展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当前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目标是向经济发展效率驱动方向发展,要实现这种转变,就必须促进技术进步和体制机制改革,以进一步提高技术进步增长和配置效率,继而提高经济发展效率。在加快区域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市场环境本身的变动性和不确定性会倒逼体制机制变革,这也是制度变迁的产生原因之一。但是,制度变迁还会受到制度稳定性和人们追求利益极大化的影响,因此政府可以适当发挥其宏观调控的职能,通过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发展政策来促进经济发展效率的增长。而现有文献中关于中国整体以及省际经济发展效率的研究较多,对于城市群经济发展效率及其内部区域差异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对于某个地区而言,前者研究出的经济增长政策不仅难以有针对性地展开指导,同时也难以提供理论参考。因此,本研究的现实意义就在于通过对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效率的整体演变以及区域差异的深入剖析,为粤港澳大湾区制定区域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政策提供有益的参考。
..........................
2 经济发展效率评价的理论基础
2.1 经济发展效率评价的界定
本章将对全要素生产率的相关基础理论进行系统的梳理,评述经济增长理论中关于经济增长来源与影响机制的研究,并依据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发展对其内涵进行界定。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与新制度经济学分别聚焦于技术进步与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随着经济增长理论体系的不断丰富,生产率理论也得到不断发展,经历了从单要素过渡到全要素的发展历程,技术因素和制度因素也已被确认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核心部分。
图 2-1 描绘了经济发展效率评价的主要内容,箭头方向表明的是上一级所囊括的内容。本文将以相关的经济增长理论和全要素生产率理论为基础,以全要素生产率的视角研究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发展效率,并从静态和动态的角度分别对经济发展概率进行评价。静态的经济发展效率所衡量的是来自体制机制调整实现的资源配置效率,即综合技术效率。静态效率的测算主要用于,在生产技术不变下,同一时间内不同研究对象之间的效率比较。动态的经济发展效率所测量的是真实的全要素生产率,其涵盖的内容不仅有综合技术效率,还有技术进步。动态效率的测算主要用于,不同生产技术下,同一研究对象在不同时间上的效率比较。
...........................
2.2 经济增长理论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兴起,可以追溯到哈罗德-多马模型的提出。但是,这个模型的缺陷在于其无法解释经济如何实现长期稳定增长,对此,以索洛为代表的新古典增长理论通过建立长期均衡增长模型来解释这一问题,而集合诸多学者智慧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则解决了新古典增长理论中技术进步的内生性问题。可是,以往的经济增长理论多少都忽略了制度改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而新制度经济学就弥补了这一缺陷,它通过将制度内生化论证了制度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新古典增长理论、内生增长理论和制度变迁增长理论分别探讨了技术进步与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而这两方面是经济发展效率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下文将主要介绍这三种理论。
2.2.1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
(1)新古典增长理论
为了解决哈罗德—多马模型中要素不可替代和不存在技术进步的缺陷,基于新古典生产函数,索洛建立起长期均衡增长模型[41]。在这个模型中,主要是由内生资本积累和外生技术进步来推动经济增长,而受资本边际报酬递减的影响,外生技术进步是长期内持续经济增长的唯一决定因素。
索洛模型虽然对如何实现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问题进行了解释,但其外生技术进步的假定削弱了该理论对于实际经济的解释能力,特别是该模型所预期的各经济体人均产出增长趋同这一结论更是无法解释现实中经济体之间的增长差异。以现有理论以及经济实际为参考,索洛模型主要面临着两大现实问题:一是模型对于持续经济增长的内生性推动机制研究不足。在这个模型中,只有资本是唯一的内生性因素,缺乏对知识和人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的内生性研究;二是模型将技术进步定义为广义的技术进步,这不仅包含了纯技术进步,还囊括了组织创新、制度创新等效率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而技术进步的外生假定使这个模型无法进一步解释效率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
.................................
3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效率的整体演变分析··························16
3.1 效率评价模型构建·································16
3.2 效率评价指标构建··························19
4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效率的区域差异分析····························32
4.1 静态效率的区域差异······························32
4.2 动态效率的区域差异·················39
5 结论与建议·························46
5.1 研究结论·························46
5.2 政策建议·······················46
4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效率的区域差异分析
4.1 静态效率的区域差异
以下分别从平均综合技术效率、时序变动趋势、区域差异演变、规模经济演变和要素投入冗余状况五个方面,仔细考察粤港澳大湾区静态效率的区域差异情况。
(1)平均综合技术效率
将粤港澳大湾区分为珠江口中部以及东西两岸,共三个地区,对应为广佛肇地区、港深莞惠地区和澳珠中江地区。从效率的年均水平来看,广佛肇地区的综合技术效率为 0.606,纯技术效率为 0.731,规模效率为 0.855;港深莞惠地区分别为 0.875、0.881 和 0.989;澳珠中江地区分别为 0.667、0.688 和 0.963。从区域间效率比较而言,珠江口东岸地区的综合技术效率水平及其构成均为最高,珠江口西岸地区的综合技术效率相对较低主要原因在于纯技术效率损失,而珠江口中部地区由于规模效率偏低导致综合技术效率为最低水平。
...........................
5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 DEA-Malmquist 方法对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效率进行了测算,得到了如下的结果:首先,从整体演变情况来看,2000-2018 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效率有了明显提升,其中,规模效率的改善效果尤为明显。但自 2009 年起,规模效率增长明显放缓,纯技术效率损失也逐渐增大。而技术进步在近年来呈现出愈发明显的带动作用。其次,从区域差异状况来看,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效率的区域差异显著,港澳效率水平明显较高。从静态角度来看,城市差异在纯技术效率上表现得较为显著,而从动态来看,则由综合技术效率与技术进步所共同驱动。
根据对经济发展效率的界定,技术进步反映的是新技术与新发明的生产应用,纯技术效率反映的是组织与制度的创新,规模效率反映的是管理能力和生产经验积累,而综合技术效率涵盖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反映的是体制机制调整实现的资源配置效率。从实证结果分析来看,在考察期内,粤港澳大湾区通过体制机制优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区域的资源配置效率,尤其是在管理能力和生产经验积累方面的成效显著。但是,不可忽略的是当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第一,过往体制机制改革的红利在近年来已经逐渐弱化,现存的体制机制痼疾对管理能力和生产经验积累的约束非常显著,也限制了组织与制度的创新,继而导致经济发展效率损失,阻碍经济增长。第二,受限的市场机制造成了要素使用效率的损失,而区域市场壁垒则降低了要素流动性,限制了规模经济的进一步获得,从而造成了区域间要素拥挤和稀缺并存的尴尬局面。第三,长期来看,持续积累的体制机制痼疾和得不到平衡的要素结构会继续导致配置效率损失,而这种组织与制度的滞后性与生产管理能力的脆弱性会阻碍经济增长,会让技术创新缺乏有力的资金来源,进一步给经济增长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在当前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特定阶段,依然要大力推动组织和制度变革,同时重视全社会生产管理能力的提高。下文将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