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俗话说:“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问题历来是国际社会关注的重点,世界人口的持续增长势必带来粮食需求的刚性增加,反观粮食生产,人类活动增加带来的耕地锐减、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依然严峻,导致粮食需求有效供给的减少,而粮食进口成为调节粮食产需缺口的重要方式。能否较为准确地掌握粮食需求和产量的变化,科学预测粮食进口数量对一个国家能否取得长足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主要基于以下三个背景。
第一,我国粮食国际贸易的迅猛发展。2018 年全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为 2168.11亿美元,其中,农产品出口总额和农产品进口总额分别达到 797.1亿美元和 1371.0 亿美元,二者的增长幅度分别为 5.5%和 8.9%,贸易逆差同比2017 年增长了 14.0%。我国凭借巨大的粮食进出口总量,成为了世界上第一大农产品进口国和第四大农产品出口国,从当前粮食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看来,中国粮食国际贸易还将迎来新的历史高点。
第二,粮食行业出现“三量齐增”怪象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要求。由国家统计局数据可知,2009-2018 年我国粮食产量波动上升,2018 年我国粮食总产量为 65789 万吨。水稻、玉米、小麦三大主粮产量均有提高。粮食生产量的大幅提升也带来了库存量的上涨,与此同时我国粮食进口量屡创新高,我国粮食行业呈现出生产、库存和进口“三量齐增”的奇怪态势,其原因是我国粮食供给与需求严重不匹配、不协调。2017 年,国务院办公厅、国家粮食局等部门多次发文督促农业领域的结构性改革,要求从供给侧入手,保持对市场需求变动的敏感度,保障粮食的有效供给。
第三,城镇化及人口政策变化。改革开放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城镇化的发展, 2017 年的城镇化率较 1978 年增加了 40%,城镇化带来的城镇人口的增加进一步改变了城乡居民对不同粮食的需求结构。当前我国总人口正处于稳定增长阶段。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指出,2018 年末我国总人口创历史之最,达到 13.9 亿人,而从 2014 年至 2018 年,总人口共增长 2756 万人。此外,全面二孩政策的放开将使我国出现新的人口增长潮,而粮食需求增长主要依赖人口增长的拉动,在这一背景下,我国粮食需求在中长期内将显著增加。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根据本文研究对象特点,采用了以下三种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笔者对国内外粮食需求、供给和进口的文献进行了大量阅读,较为全面地了解了该领域的研究过程,通过总结以往学者的分析成果,结合专业方向,寻求本文的独特的研究视角。通过以往粮食需求和供给的预测方法梳理,为论文的撰写提供了大致方向。
2.定量分析法
本研究通过梳理我国粮食贸易发展进程和粮食消费的历史和特点等内容,在对我国未来粮食消费趋势变动的判断大致走势的勾勒上采用定性分析方法。针对我国未来人口数量的变化、经济结构的调整,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建立相应模型,对我国粮食需求和供给进行预测分析。
3.实证分析法
粮食贸易大背景下,我国粮食需求、供给和进口数量变动分析属于实证研究范围,政策措施则属于规范分析的范畴。粮食产需和进口量变动的实证分析结果必须落脚于规范分析,即我国未来粮食政策的选择上。
.........................
第 2 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粮食
学术界对粮食的定义和人们日常认知有所区别,学术界对粮食的界定分为狭义和广义。狭义上的粮食与人们日常认知相同,指谷物产品,从广义上来说,粮食指的是狭义上的谷物以及豆类和薯类可供食用部分的集合。 国内外不同机构和组织对粮食的定义各有不同,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将15 种谷物界定为粮食,其中包括稻谷、玉米、小麦和一些杂粮,根据粮食用途可满足人们日常食用、工业所需、饲料喂养和种子播种等需求。经合组织(OECD)将粮食界定为玉米、大米、高粱等农产品。中国国家统计局也对粮食做了概念界定,我国统计资料上的粮食包括不含油菜籽在内的谷物、仅包含甘薯与马铃薯两项的薯类作物、豆类和其他杂粮,薯类作物换算成粮食需要按照一定的比率,其他粮食必须经脱粒处理后用原粮进行计算。
参照《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中对粮食的定义,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取性,本研究中所指的粮食是小麦、稻谷、玉米和大豆四者的集合。
2.1.2 粮食需求
需求指的是消费者一定时期内在各种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商品的数量。需求的形成必须保证消费者既有购买商品的欲望又有支付商品价格的能力。商品的需求数量由多种因素决定,某种商品的需求量可以看作所有影响因素的函数。本研究中的粮食需求指的是一定时期内人们在某种商品的所有价格下有购买欲望且有支付能力时获取的粮食数量,是国内粮食产量和净进口的总和,根据不同用途可以划分为日常食用、工业所需、种子播种、饲料喂养和粮食损耗等五大需求。
........................
2.2 文献综述与评述
2.2.1 关于粮食需求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
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切入对粮食需求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主要可以分为人口因素、经济发展和收入因素、城市化因素和其他因素。
人口方面,学者主要从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变化对粮食需求展开研究。我国曾长期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这导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短期内迅速下跌并稳定在相对较低水平。2016 年“普遍二孩”政策实施后我国总和生育率有所回升(刘家强等,2018),但我国人口基数庞大,人口增长使得未来我国粮食需求显著增加(程杰,2017)。不同年龄人群的生理需求会很大程度上影响粮食的消费能力从而影响需求。(Zhong FN、Xiang J、Zhu J,2012)此外,B Liu 、E Kang(2003),Angus、Jean(2009),宋泽宁(2011)研究发现人口年龄结构、性别结构、人口城乡构成及区域分布对食物消费也有着显著性。程杰(2017)探讨了人口结构对粮食需求的影响,并将这种影响与粮食供需分析相结合,研究证实我国粮食供需将在短期内保持平衡状态,但长期来说人口政策的变化会导致粮食需求的增加,这对中国未来的粮食供给能力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经济发展与收入方面,Schneider(2011)使用截面数据,对不同国家人均食品消费需求和收入水平的关系展开研究,结果表明食品消费需求和收入呈正向关系,收入水平较高国家的食品消费与收入相关性较收入水平低的国家要差,即经济的增长会带来粮食需求的增加,但是经济水平增长到一定阶段时粮食需求增加的幅度会下降。Babu 等(2014)对发展中国家食物消费方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增长、食物进口量扩大等四个因素的变化会影响发展中国家的食物消费。 Akira Ishida 等(2003)认为影响食物需求的重要内容就是收入的增长,收入的提高会带来食物需求的多样化。为了测算收入增加对粮食需求影响程度大小,研究人员纷纷对需求收入弹性大小进行研究,得出了大致相同的结论。Veeck Gregory (2013)认为中国中产阶级在社会结构的比例不断上升,导致中国人们的消费结构发生变化,最终会影响我国的粮食安全。候梦烨等(2019)运用散点模拟的方法,对 1985-2014 年湖北省城乡居民收入进行拟合,测算城乡居民收入营养弹性,结果表明在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同的情况下,其对应的营养弹性也有所不同。
...........................
第 3 章 中国粮食国际贸易及供求现状分析 ······················ 16
3.1 中国粮食国际贸易发展 ···························· 16
3.1.1 中国粮食国际贸易发展历程 ······················· 16
3.1.2 中国粮食国际贸易特点 ······························ 16
第 4 章中国粮食供需影响因素分析 ···················· 27
4.1 中国粮食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 27
4.1.1 人口 ··························· 27
4.1.2 经济发展与居民收入 ···················· 28
第 5 章中国未来粮食产需、净进口预测与分析 ························· 34
5.1 中国未来粮食需求预测 ······················· 34
5.1.1 模型引入与变量选择 ······················· 34
5.1.2 中国未来人口预测 ···················· 35
第 5 章中国未来粮食产需、净进口预测与分析
5.1 中国未来粮食需求预测
5.1.1 模型引入与变量选择
对于粮食需求的预测,常用方法是建立时间序列模型,依据粮食的用途将其分为四种,对这些粮食需求进行分别预测最后加总得出总需求,这类模型易于理解且搭建简单,缺点是在发生结构性变动的情况下容易出现较大预测误差。灰色预测、神经网络及其改进方法也常用于粮食需求预测,但这类模型缺乏对系统内部构造的分析,常用于短期性预测,长期性预测可能造成预测结果缺乏精度。基于此,有些学者提出建立单方程需求模型,因为相对于经济结构发生的变化,粮食需求理论机制则相对稳定,这使得单方程模型可以较好的被用于长期预测。这里借鉴姚万军(2016)、程杰(2017)等学者的建模方法,采用单方程需求模型对我国未来粮食需求进行长期预测。
由前文分析可知,我国粮食需求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人口、经济发展与收入、城市化水平、居民文化层次、另外还存在着宗教信仰等其他因素。本文主要讨论宏观经济状态,而 GDP 数据是核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基于微观经济学理论,粮食的需求收入弹性在 0-1 之间,根据恩格尔定律可知收入高低与人们在粮食上的消费表现相反,而收入增加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体现,由此,对经济发展和收入变量进行合并,选用人均 GDP 指标进行衡量。城市化通过知识聚集、技术扩散、社会分工深入等环节使得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从而促使收入再分配,最后对居民收入的增加产生正向影响,即城市化和居民收入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因此本文将其并入经济发展与收入因素当中。我国粮食价格的变动并不能直接反应市场的变动,受到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我国粮食价格长期维持在稳定水平。考虑到模型的适用性和研究针对性,对受教育程度、气候以及最为特殊的宗教信仰等因素不做讨论。下面将着重分析人口指标和人均 GDP 指标变动带来的我国粮食需求变化情况
.........................
6.1 主要结论
要想深入分析“三量齐增”怪象,必须从我国粮食市场和国际粮食市场两方面入手,国内粮食市场因受世界市场的巨大影响,粮食进口呈现出常态化和全面化趋势,而拉动粮食进口需求增长的正是我国粮食产需的巨大缺口。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未来对粮食需求的预期还会进一步上升,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对自己的饭碗有绝对的话语权。竭尽所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面对经济和人口总量不断增长的态势,我国未来粮食需求会有多少,粮食生产能否满足实际需求,产需缺口是否会进一步拉大,我国粮食进口预期又会如何变化,这需要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对科学评估我国粮食产需和贸易变化并制定科学的粮食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6.1.1 有关我国未来粮食需求量
粮食需求总量进一步上涨,且存在峰值。未来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低迷状态,但人口基数巨大,而政策拉动的育龄女性生育率发生了变化,总人口数有进一步上升趋势。经 Leslie 模型测算,结果显示未来十年我国人口总量进一步上涨,2030 年左右全国人口预计 14.6 亿,此时达到人口数量顶峰。在二孩政策效应释放完成后,由于经济压力和人民生育意愿的改变,2031 年起中国人口总量将出现下滑,预计 2040 年全国人口总量为 14.42 亿,与 2024 年持平,整体人口曲线将呈现倒“U”型。鉴于我国经济转型的实际,经济结构调整成为我国未来一段时期内的主旋律,追求经济高质量发展就要牺牲经济发展的速度,本文假定2021 年起我国人均 GDP 增长率为 6%并建立我国粮食需求长期模型。经测算,2020-2034 年我国粮食需求将进一步增加,预计 2034 年达到顶峰 84905 万吨,随后出现回落,预计 2040 年我国粮食需求为 84231 万吨,与 2028 年持平。 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动我国粮食消费结构的进一步升级和优化。未来我国居民膳食结构将向均衡化、营养化发展,人们将更加注重肉类、蛋类和奶类等食物的消费。未来我国口粮需求总量将随人口增长而上涨,同时存在着较强的下跌预期,而城市化、工业化带来的我国饲料粮、工业用粮的需求却将大幅增加,种子用粮将保持相对平稳状态。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