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牧户满意度和减畜意愿的研究——基于meta分析和实证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1797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牧民的减畜行为和减畜意愿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影响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效果的关键性因素。主要结论如下:(1)促进牧户对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满意度的显著性因素有年龄、受教育水平、补贴收入、草原退化程度,补偿金发放的及时程度,补偿发放的标准,政策对收入的影响、政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而牲畜数量对满意度有抑制作用。在这些因素中牧户最关心的因素是补奖政策对收入的影响,此外还有补偿金发放的标准和补偿金发放的及时程度。而随着补奖政策实施以来时间的变化,补贴收入、牲畜数量、政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这几个变量对牧户满意度的作用强度逐渐增加,变得非常重要;草地面积和政策对收入的影响这两个因素对牧户满意度的影响在现有的研究间呈现出强烈的异质性,其中地区因素和实施政策时间的不同是造成研究结果间产生分歧的最大来源,如新疆地区的满意度评价中草地面积对牧户的满意度有显著正向作用,而内蒙古地区,草地面积对牧户满意度没有明显影响。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草原在整个陆地生态系统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在涵养水土,调节气候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生态功能,而且对牧区牧民的生产生活有重要影响。我国草地面积因测算方式的不同有一定的差异,根据中国植被图数据和草地资源普查数据,我国草地面积约为 4 亿公顷(方精云等,2018;Ni 等,2000),占据国土面积的 41%,占据世界草地面积 15%(许志信,2000),草地资源在我国占据着非常大的分量,其产生的影响和作用更是无法忽视。但是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由于长期的干旱、沙尘暴、鼠害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以及超载过牧和滥垦等人为因素的影响,我国草地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大规模退化(李博,1997;Akiyama 和 Kawamura,2007; Harris,2010;Hua 和 Squires,2015),目前我国草地的退化速度大致为每年 1.5 % ~3.0 %之间(张文海和杨韫,2011)。就我国的内蒙古地区的草地而言,2003 年有 74%的天然草地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退化,相比 1980 年 40%的退化率而言,退化程度明显增加(Waldron 等,2010)。

草地退化严重影响了草原生态环境服务功能(Tang 等,2015;Wen 等,2013)和牧区牧民的生计(Cao 等,2010;Reynolds 等,2005),这使得草地退化已经成为当前中国草地管理的核心问题。研究表明超载过牧导致中国草地的地上生物量下降了 65%,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Yan 等,2013)。降低放牧强度是恢复退化草地的有效手段,为了减轻放牧的强度,恢复草原生产力,我国先后实行了一系列譬如退牧还草等的草原生态保护项目,但是其效果却并不明显,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草地退化这一难题,恢复草原生产力的同时发展牧区经济,我国政府于2011 年提出在我国内蒙古、新疆、青藏高原、宁夏、青海、四川、甘肃和云南等 8 个主要牧区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通过投入巨大的资金支持来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建设,以此来提高草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简称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或草原生态补偿政策)主要以禁牧政策和草畜平衡政策为主,此政策的出台是我国政府想要迫切扭转草原生态环境恶化局面的决心。

............................

1.2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研究进展
1.2.1 我国草原管理制度的发展历史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是为了保护和管理草原生态环境而设立的,必然涉及到草原管理制度,而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草原管理制度与草原产权制度密切相关。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的草原所有权归统治阶级所有,即各级的官吏政府通过受封获而拥有草原的占有权和使用权,这个时期的草原产权制度非常明晰,但是后来由于历史的变迁发展,草原的管理制度也历经波折变化,具体如下表 1.1 所示。

.........................

第二章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满意度影响因素的研究

2.1 引言
满意度作为评判心理感知的重要方式,能够直接且综合的反应参与者对福利及政策的主观感受,可以用来衡量所获取资源和服务的效用(韩枫和朱立志,2017),从政策参与者的满意度评价的视角对政府实施的福利及政策效用进行分析研究,是主观福利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Campbell 等,1976),也是政府实施政策后评估政策效果的重要维度,因为牧民作为政策实施的主体,只有得到牧民认可的满意度高的公共政策,其绩效才是高的,实施效果也是好的(王良健和罗凤,2010)。牧民作为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中最直接的利益主体,其自身的实际利益需求与政策提供的利益之间的差异就表现为牧民对政策的满意度(付文凤等,2017)。牧民对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满意度评价能够客观的反映政策的实施对牧民的生产生活等各方面所产生的综合影响效果,而牧民对政策的认知和感受也会进一步影响到政策实施的效用(李玉新等,2014)。总而言之,牧民对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满意度可以反映现阶段我国草原生态保护政策的实施效果及后续实施的可持续性。基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满意度评价对政策实施非常重要,因此,研究牧民对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满意度的关键性影响因素,这对进一步优化政策,以及提升政策的可持续性都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前关于草原生态补偿政策满意度的研究比较多,其研究涉及的范围也逐渐扩大,从内蒙古,到青藏高原,再到甘南宁夏四川等地区,都出现了关于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满意度的研究,然而通过对现有相关研究文献的梳理和归纳,可以发现众多的研究中结果产生了很大的分歧,即使是同一个地区的研究,得出的结论也不一致。如关于牧民的年龄是否显著影响政策满意度,一些研究表明年龄对满意度有显著影响(包扫都必力格,2015),而另一些研究表明年龄对满意度并无显著影响(韩枫,2016)。除此之外,受教育程度,家庭人口数量,牲畜养殖规模,饲草料成本等很多变量对满意度的影响都有不同的结果。总而言之,关于影响政策满意度的因素及其影响作用的方向,很多研究产生了分歧,且这种分歧并未得到有效的解释,针对这些问题,独立的小样本研究无法作出回答。

...........................

2.2 研究方法
2.2.1 发展历史
Meta 分析,也叫荟萃分析或者元分析,是对明确了假设的各个独立检验的研究结果的统计整合(Glass,1976;Hedges 和 Olkin,1985;Mullen 和 Hu,1989;Rosenthal,1986)。这种用于整合研究结果的统计方法有很长的发展历史(Cochran,1937;Fisher,1932;Rosenau,1908;Pearson,1933)。Meta 分析最大的贡献和益处在于对某一个研究领域内知识的积累,这种累积知识的观点有许多丰富的例子来证明(Cohen,1990; Hunter 和 Schmidt,2004)。其基本思想起源可追溯到 20 世纪初,最开始应用于英国军事实验(Simpson 等,1904),20 世纪 30 年代有统计学家提出了 meta 分析的最初概念,即结合概率统计检验,很多学者认为这是 meta 分析的开端(Tippett,1931;Folks,1984;Yates,1951),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教育学家 Glass 在研究中将这种研究方法命名为 meta 分析并提出效应值的概念(Gurevitch,1992),meta 分析很快得到了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社会科学领域的接受和认可,20 世纪 80 年代又广泛运用于医学领域(Dickersin和 Berlin,1992),随后在医学领域迅猛发展且在循证医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Jenicel,1987;Waches 等,1990;但汉雷等,2003),90 年代 meta 分析法又在生态领域得到发展与应用(Arnqvist 和 Wooster,1995;Tonhasca 和 Byrne,1994;Vander,1992;Jarvinen,1991;Curtis,1996),并且提出了适合生态学的 meta 检验方法和相应的软件(Adams 等,1997;Rosenberg 等,1997),目前meta 分析已经广泛应用在各个学科领域且前景广阔。

Stanley 在讨论了定量综述的研究方法后,指出 meta 分析在系统地总结评价和分析实证研究方面具有明显的科学性优势而成为此研究领域最重要的统计学方法(Stanley 等,2016)。由于 meta 分析具有非常显著的优势,如设计严密;通过增加统计功效来提高论证强度使得结论更加精确;可以分析各研究结果的差异;能够解决独立研究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引出新问题等,使得它比传统的文献综述更客观(Anken,2005;凌莉和韩璐,2002; 彭少麟和郑凤英,1999),由于 meta 分析所具有的众多优势,近年来也逐步得到社会科学的广泛认可(Pigott,2012)。
................................

第三章 牧户参与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意愿的研究.................................34
3.1 引言.........................................34
3.2 数据来源...........................35
第四章 牧户减畜意愿的实证研究.............................48
4.1 引言.....................................48
4.2 研究区域......................................48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63
5.1 结论.......................................63
5.2 政策建议.........................64

第四章 牧户减畜意愿的实证研究

4.1 引言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最终目的是减畜,保护牧区草原生态环境的同时促进牧区的经济发展。但是在草原补奖政策实施以来,相当一部分研究却表明牧区减畜的效果却并不明显,有研究指出自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以来,农牧户平均每户养殖牲畜的规模不降反升,实际减畜发生率和户均减畜率都较低,减畜形势依然面临严峻的考验(周升强和赵凯,2019),也有研究表明禁牧和草畜平衡政策均没有对牧户家庭的牛羊养殖数量和放牧强度产生显著的影响,这明显跟预期的结果相悖(胡远宁,2019),基于内蒙古牧民的调查研究发现当前牧民的减畜意愿和减畜程度均呈现出“双低”的特点,仅 49.73%的牧民愿意减畜(谢先雄等,2018),而甘肃玛曲县的研究表明 40.19%的牧户不愿意减畜,超载行为依然没有得到很大的改善(韦惠兰和祁应军,2017),以及有调查研究表明当前执行的禁牧规模还很不足,草原生态补奖机制的执行情况和监管均不力(尹晓青,2017)。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实行的初衷就是以补偿金的方式来鼓励牧民减畜,但是从目前政策实施效果来看却显得力不从心。其次从现有研究来看大多数研究都是基于内蒙古宁夏以及甘肃地区的调研及分析,而对青藏高原地区的研究非常匮乏。基于此,本章研究对青藏高原那曲地区牧户的减畜意愿进行了调研,并对调研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此来探讨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在西藏那曲地区的实施效用,试图研究当前的草原生态补偿奖励政策的实施对样本区牧户的减畜意愿是否有激励作用,以及分析影响牧户减畜意愿的关键因素有哪些,以期为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减畜目标的实现提供理论依据和合理的建议,同时可以弥补在青藏高原地区研究资料的不足。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的初衷一方面是为了遏制草原退化,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是改善牧民生产生活水平,促进牧区的经济发展。政策目标具体表现为,减畜和减贫。而现有的研究表明,草原生态补偿政策实施的效果并不理想,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影响着政策实施效果?牧民最关心的因素又是什么?补奖政策实施这么多年来,这些影响是否产生了变化?现有的大多研究以生态效益来评价政策绩效,也有从经济效益出发来研究政策实施效果的影响因素,然而缺少系统的从牧民的角度来探讨政策实施的效果,牧民作为政策执行的主体,其反馈评估对政策的合理实行和可持续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鉴于此,本研究基于牧民对政策实施以来的直观感受,分别从牧民对政策的满意度、牧民参与补偿政策的意愿、牧民的减畜行为和减畜意愿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影响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效果的关键性因素。主要结论如下:
(1)促进牧户对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满意度的显著性因素有年龄、受教育水平、补贴收入、草原退化程度,补偿金发放的及时程度,补偿发放的标准,政策对收入的影响、政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而牲畜数量对满意度有抑制作用。在这些因素中牧户最关心的因素是补奖政策对收入的影响,此外还有补偿金发放的标准和补偿金发放的及时程度。而随着补奖政策实施以来时间的变化,补贴收入、牲畜数量、政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这几个变量对牧户满意度的作用强度逐渐增加,变得非常重要;草地面积和政策对收入的影响这两个因素对牧户满意度的影响在现有的研究间呈现出强烈的异质性,其中地区因素和实施政策时间的不同是造成研究结果间产生分歧的最大来源,如新疆地区的满意度评价中草地面积对牧户的满意度有显著正向作用,而内蒙古地区,草地面积对牧户满意度没有明显影响。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