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我国农业发展至今,尽管农业生产能力得到了成倍提升,从改革开放前的“吃不饱”转变为现在的“吃得饱,吃得好”,但是也呈现出一些新问题,首要的是生产效率低,我国农业更多地依赖于劳动力、化肥、农药等要素投入,同时还造成了农业面源污染等生态问题。其次是生产成本高,国际竞争力弱,导致农业效益低,近年来,由于劳动力,生产资料等价格上涨,导致农产品生产成本更高,农民增收困难。此外,长期以来乡村产业落后,一二三产业均不发达,城乡发展失衡。
基于当前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其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其中,产业兴旺作为最为基础、最为关键的任务,被列在了首位。2019 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强调要发展壮大乡村产业,倡导“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积极发展多样性特色农业,建设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产业兴旺不同于农业现代化,它更多的是为了满足农民自身需求并且帮助农民增收促进乡村整体进步,是为了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融合发展的状态。具体来说,产业兴旺有以下三个特点,首先是产业兴旺要走乡村产业结构多样化的道路,多样化的生产方式不仅能够满足农民生活需求的多样化,还有利于降低生产风险和市场风险,也有助于充分利用乡村资源;其次是产业兴旺要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业,发挥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并提高农产品的品质;第三是产业兴旺应该依靠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这包括产业链的前后延伸和乡村功能的充分挖掘和拓展。
我国西南地区很适合发展多样性特色农业,其境内分布着众多河流,而且雨水充沛,以亚热带和温带气候为主,适宜多种动植物生长繁衍。而且西南地区地形比较复杂,在不同的海拔梯度上分布着多样化的植被。复杂而优越的自然条件,造就了西南地区丰富多样的动植物资源。西南地区还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地区,当地居民将民族文化融入到当地的生产和生活中,成为特色农业的一部分,比如民族纺织,印染,特色手工艺等等具有极强的地方性和民族性,是发展特色农业的文化基础。总之,西南地区由于其独特的自然禀赋和文化特色,具有发展特色多样性农业的天然优势。
.......................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外研究进展
近年来,产业多样化与经济发展的研究在国内外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长期的争论点在于究竟专业化的产业结构还是多样化的产业结构更有利于产业增长?Hoover(1948)将集聚经济分为本地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两类。此后,Glaeser(1992)根据集聚企业是否来自同一行业,又将其划分为专业化经济和多样化经济两类,专业化经济是指同一行业内的企业和经济主体在某个区域内的大量集中所产生的外部性,该观点认为某个地区的专业化程度越高,越有利于该地区的知识溢出,从而有利于经济增长,专业化经济也称为 MAR 外部性。多样化经济是指不同行业内的企业和经济主体在某个区域内的大量集中所产生的外部性,该观点认为一个地区产业多样化程度越高,越容易激发新技术和新思想的产生,也就越有利于这个地区的技术进步,促进该地区经济增长,多样化经济也称为 Jacobs 外部性(Jacobs,1969)。但是对于不相关的产业是否能产生知识溢出呢?比如种蔬菜的农民能否从与他邻近的自行车制造商学到点东西?这一点并不清楚。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并非所有的多样化都带来知识溢出和经济增长,只有“距离相近”的产业才具有共同的知识基础,才更容易形成知识溢出首次用熵指数法将多样化分解为相关多样化和无关多样化。重要的知识溢出往往产生于关联互补的产业间而非同一产业内,知识在相关但不同的产业之间的交换能够促进创新和新技术扩散,才能带来 Jacobs 外部性。具体而言,企业间通过共享相关的信息和资源以降低成本,从而推动各自的技术进步并提高生产效率,推动地区经济增长。而无关多样化则很难产生知识溢出和技术扩散。
聚焦到农业领域,是否也存在以上多样化与专业化的争论?究竟是专业化种植更有利于种植业产出增长和种植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还是多样化种植更有利于种植业增长和种植业生产效率的提高?研究表明从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提高,且最主要是由于技术进步推动,但是尚未有文章深入剖析技术进步如何提高农业全要生产率,除了农业科技的发展外,是否还有农业技术的推广?后者即知识溢出或技术扩散。那么,在农业领域,究竟是种植相似的作物更有利于农民之间的技术扩散和知识溢出,还是种植差异很大的作物更有利于形成知识溢出,从而推动经济增长和生产效率提高?研究农业多样化和种植多样化,不仅有助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更有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基础
2.1 生产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
生产效率一般指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包括单要素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两类。其中,单要素生产率指的是单一要素投入带来的产出增长,如种植业劳动生产率=种植业总产值/劳动力数量,但单要素生产率的缺点是无法反映整体的生产效率情况,因为大部分情况下某个企业生产某种产品,不止用到一种生产要素,单要素效率很高并不能说明该企业的生产效率高。
全要素生产率,衡量的是所有生产要素加权后的综合生产效率,既包括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等传统生产要素带来的产出增长,还包括非要素投入所带来的增长,比如技术进步、人力资源积累、规模报酬递增等,其表达式为:TFP=y/x
其中,y表示总产出,x表示加权的总要素投入。但是现在一般认为的全要素生产率实际上为其增量概念,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指的是所有要素投入之外的其他因素带来的产出增长率.
关于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研究最早开始于 1942 年,Tinbergen(1942)首次提出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不过当时只讨论了劳动和资本两种有形生产要素的投入,而没有考虑生产技术、人力资本积累、制度和管理等无形要素。直到 1954 年,Davis(1954)首次指出全要素生产率测算时不应该只包括部分要素,而应该囊括所有的要素投入。
..............................
2.2 产业多样化与种植多样化
产业集聚是指企业或经济主体为实现利润最大化或形成竞争优势而向同一地理空间范围进行集聚的一个动态过程。集聚经济,又叫作集聚外部性,是指企业因为跟其他经济行为主体位于同一区域所获得的额外好处,包括知识溢出所带来的学习机会和要素共享所带来的成本降低。Hoover(1948)进一步把集聚经济分为本地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此后,Glaeser(1992)根据集聚企业是否来自同一行业,又将其划分为专业化经济和多样化经济两类,二者分别代表了同一行业或不同行业的产业集聚所带来的正外部性。
产业多样化作为产业集聚中的一种,是指不同行业的企业或经济主体在同一地理空间范围上集聚,会形成多样化经济这种集聚外部性。具体而言,不同行业的企业或经济主体集聚在同一地区,使得生产成本降低和地区生产率的提升。产业多样化主要是市场需求多样化引起,而形成多样化经济的正外部性主要是因为:在同一地区不同产业的集中可以使当地的企业共享基础设施、物资资本和人力资本,增加企业间的学习机会,进而降低要素成本和学习成本。 种植多样化,是产业多样化在种植业领域的体现
种植多样化本质上衡量的是作物种植结构,在国外的文献中均用 crop persification 表示,但在国内会译为种植多样化,也有文章将其译为作物多样化。由于静态和动态的差异,出现了种植多样化和种植多样性两个不同的概念。其中,种植多样性是一个静态概念,英文译为 crop persity,通常指的是作物遗传多样性。而种植多样化是一个动态概念,英文译为 crop persification,描述了种植结构变化的过程,因此动态的种植多样化才是本文探讨的主题。农业领域的多样化通常有两种方式,即水平多样化和垂直多样化。横向多样化是指以种植粮食为主,同时种植其他经济作物(包括复种和轮作),或者经营畜牧业、水产养殖业等多种农产品,本文的种植多样化即属于水平多样化的范畴。垂直/纵向多样化更接近于延长农产品产业链的含义,即农户通过加工、区域品牌推广、包装和销售等途径增加了产品种类和价值。这两种多样化的互补性在于,横向多样化往往种植经济作物,从而下游增值的可能性更大,即更容易实现纵向多样化。比如,在栽培蔬菜和水果时,易腐性和缺乏贮藏设施的问题促进了纵向多样化。
.............................
第三章 种植多样化变动特征分析 .......................... 13
3.1 多样化指数测算方法 ................................. 13
3.2 数据来源与变量说明 ................................. 13
第四章 种植业生产效率变动特征分析 .......................... 17
4.1 模型构建与数据处理 ................................ 17
4.1.1 方法说明与模型构建 ........................ 17
4.1.2 数据来源及处理 ..................................... 17
第五章 种植多样化对种植业生产效率的影响 ........................... 27
5.1 理论分析 .................................... 27
5.2 模型构建及数据选取 ............................... 28
第五章 种植多样化对种植业生产效率的影响
5.1 理论分析
种植多样化对种植业生产效率的影响机理可从以下两方面考虑:一是种植多样化有助于资源优化配置,各县可以根据不同耕地的海拔、土壤类型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差异,分配作物种植种类和面积,从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此外,长期种植单一作物不利于土壤肥力的保持,而且还容易积累病原菌和虫卵等(Caviglia-Harris and Sills,2005;Ali and Beyeler,2002),而多样化种植能有效利用土壤中的不同元素,从而改善土壤肥力、减轻病虫害,提高种植生产效率。原因之二是多样化种植分散了种植生产过程中的风险。种植业面临着各种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与气候变化和灾害有关的自然风险很难控制,而与价格变化有关的市场风险也是不可避免的,而种植多样化正是减少自然和市场不确定性的一种方式。从自然风险的角度来说,多样化的好处是当一个组合中的一种作物受损时,其他作物可能补偿损失,从生产风险的角度来看,多样化还可以保护农民免受价格波动和单一产品市场损失的风险。种植多样化有利于规避风险,也有助于稳定该县的种植业的总产量和总产值,使其保持在高值范围内。
................................
第六章 研究结论
6.1 主要结论
本文以我国西南地区 2006-2015 年 431 个区县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分别测算了西南地区县域的种植多样化指数和种植业生产效率,并分析了它们的时空变动特征;在此基础上构建固定效应模型,研究了种植多样化对种植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并对回归结果做了详细分析,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
1. 基于熵指数法测算得到了 2006-2015 年我国西南地区县域的种植多样化指数。其时序变化特征如下:在 2006-2015 年期间,种植多样化指数均值呈倒 U 型平缓变化趋势,年平均多样化指数为 2.07。但是这一时期种植多样化程度变化较小,可能是由于种植上的“路径依赖”造成。从分省情况来看,贵州的县域种植多样化程度提高了,其他三个省市的多样化程度都有所降低。空间分布特征是:西南地区县域种植多样化程度由东向西递减,由北向南递减,并且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性。种植多样化程度最高的区县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包括四川省中东部和重庆大部,多样化程度较低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四川西部的高原藏区。
2.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法测算得到了 2006-2015 年我国西南地区县域的技术效率,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及其分解项。在 2007-2015 年期间,我国西南地区种植业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为7.76%,其对种植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高达 68.79%,是西南地区种植业产出增长的核心源泉。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由技术进步的增长驱动,而规模效率的影响则很小,技术效率变化率的影响很小且为负。从时序上看,2007-2015 年我国西南地区县域种植业的技术效率和技术效率变化率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前沿技术进步率也在逐年下降,规模效率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种植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呈波动性下降的趋势,但是其数值一直大于 0,这说明种植业全要素生产率一直在提高,只不过增速在波动性放缓。从空间分布来看,技术效率和技术效率变化率在西南地区尺度上呈现次对角线高,而两侧低的分布,前沿技术进步率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等农业优势区,各区县的规模效率之间的差异逐渐缩小,种植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快的区县主要集中在云南北部,增长慢的区县分布在贵州南部。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