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2017 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以下简称特优区),即把地方土特产和小品种做成带动农民增收的优势特色产业,鼓励各地争创园艺产品、畜产品、水产品、林特产品等特色农产品优势区[63]。2017 年 10 月国家发改委、农业部、林业局联合发布《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规划纲要》,提出建立国家和省级两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架构,以此来优化我国特色农产品生产布局,做大做强优势特色农业产业。2017 年、2018 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均提出促进农林牧渔业创新发展,推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
特优区是国家在特色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总结出来的发展新模式,具体指有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产出品质优良、特色鲜明的农产品,拥有较好产业基础和相对完善的产业链条、带动农民增收能力强的特色农产品产业聚集区,具体包含特色粮经作物、特色园艺产品、特色畜产品、特色水产品、林特产品五大类[60]。
随着中央政府多次发布文件推进特优区建设,全国各省市政府及专家学者也逐渐重视起来。河北省立足地区资源条件和产业基地比较优势,实施差异化战略和错位发展,计划到 2020 年建成 100 个左右特色鲜明、优势集聚、产业融合、竞争力强的省级高标准特优区。山西省积极调整优化种养结构,着力打好“特色”、“品质”牌,推动建设以功能农业为引领的特优区。
尽管各地都在推进特优区建设,但是仍存在区域优化布局尚未形成、产业化发展水平不足、发展规模受限、科学技术创新和应用水平低、精深加工不够、各特色农业区域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因此,在特优区这个新事物既具有建设必要性又存在种种发展问题的前提下有必要剖析它的发展动力、运行结构及未来发展趋势以期对以后发展提供借鉴。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探讨特优区的发展结构
特优区的发展既有当地资源、种植历史、地形地貌等内部因素的影响也有政府政策、外部资本等外部拉力的作用,总的来说是通过内外部因素相互作用反映出的一种区域资源利用方式。尽管影响因素众多,不同区域具体情况也不尽相同,但其影响因素、发展逻辑相同,各特优区发展具有共通性、共同性。因此选取一个国家级特优区奉节脐橙特优区为典型案例,通过剖析其运行机制找出特优区的发展路径和演变趋势,探索特优区的发展动力。
(2)为特有区建设与管理提供方法论依据
本文以内生式发展视角出发,运用灰色关联和系统动力学方法对特优区的发展模式进行研究,通过明确和区分不同动力因素对特优区发展所起的作用,为特优区的发展提供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的建议,以达到合理利用地区资源,发挥本地特色,实现特色农产品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为今后国家和省级特优区建设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1.2.2 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
尝试将灰色关联分析和系统动力学方法与内生式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区域经济理论结合应用于特优区发展机制的研究中,为深化区域发展理论研究进行了扩充。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构造特优区内生动力系统模型,成功模拟了特优区的运行机制,为特优区的研究提供一种思路。
(2)实践意义
以奉节脐橙特优区为典型案例,构建特优区内生式发展动力系统模型,找出特优区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的关键,为奉节脐橙特优区今后发展提出建议。对已建成的国家级特优区的研究,有助于掌握特优区发展结构,明确特优区今后的建设重点,为促进特优区建设顺利实施做出微薄贡献。
............................
第 2 章 特优区发展的理论基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特优区
特优区是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的简称,2017 年中央 1 号文件中提出“要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把地方土特产和小品种做成带动农民增收的大产业”,并且“鼓励各地争创园艺产品、畜产品、水产品、林特产品等特色农产品优势区”[64]。随后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等八部委联合编制的《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规划纲要》中对特优区进一步解释“具有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产出品质优良、特色鲜明的农产品,拥有较好产业基础和相对完善的产业链条、带动农民增收能力强的特色农产品产业聚集区,主要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之外,按照资源禀赋、产业发展、科技支撑、质量控制、品牌建设、利益机制、绿色发展和管理保障八个方面来创建,具体包含特色粮经作物、特色园艺产品、特色畜产品、特色水产品、林特产品五大类”[60]。
特优区在发展中有以下几个要点:首先强调“特色”。特优区不同于一般大宗农产品,更加注重对区域特色资源的充分利用,并且要有优越的特色品种资源和优良的生态环境,生产相对集中连片。其次,特优区重视将农业科技融入生产、加工、仓储、流通等环节,重视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通过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和全链条增值带动特色农业升级,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最后,特优区将区域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平衡,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强调绿色可持续发展。
2.1.2 特优区的演进历程
2017 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特优区建设,其实早在 2002 年国家就进行了有关特优区建设的探索。2001 年 12 月时任国家副总理温家宝同志批复了农业部呈报的《加快形成优势产区,积极应对入世挑战》一文,强调为应对入世挑战,调整农业区域布局,发挥我国农业比较优势的紧迫性,要加快形成一批优势农业区。此后,国家对一些优势农产品进行了重点培育以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农业部 2002 年编制并于 2003 年 2 月颁布了《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 年)》,规划的实施为我国优势农产品的发展打下基础。在此期间为巩固和加强农业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基础地位,充分发挥西部地区特色农业资源优势,农业部发布《关于加快西部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的意见》。
.......................
2.2 内生式发展理论
2.2.1 内生式发展内涵
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社会学家鹤见和子(1969)[76]提出现代化的演化根据初始状态的不同分为“外发的发展”和“内发的发展”两类,其中“内发的发展”就是本文中的“内生式发展”,是指在重视保护生态和文化的同时建立良好的秩序,以追求可持续发展,这是内生式发展的起源。紧接着在20世纪70年代初,联合国社会经济理事会提出的不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五点共识被认定是对内生式发展的初步阐释,具体包括:第一,社会大众有权平等分享社会的发展成果;第二,当地居民应当被允许参与地区开发;第三,适当的行政手段在区域开发过程中是必要的;第四,城乡统筹配置基础设施;第五,区域发展中注重保护环境[51]。受这五点共识的启发,瑞士Dag Hammarskj?ld 财团在联合国经济大会上发表了一份关于“世界的未来”的报告,该报告认为 “如果把发展作为个人解放和人类的全面进步来理解,那么事实上发展只能由社会内部来推动”。 将内生式发展模式进一步归纳:第一,发展必须以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需要为目标;第二,强调内生性,应该尊重发展方向的多元化;第三,在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下,社会成员发挥积极性和创造力,其核心为区域经济发展的自立性;第四,注重生态保护, 一切区域发展问题建立在当地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第五,需要社会经济结构灵活地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35]。
守友裕一(2000)[77]更为详细的阐述了区域内生式发展的特点:第一,内生发展依据区域内居民的才智和努力促进社区发展,不依赖区域外的企业;不以外来资金为主要资金来源也不依赖外来的经济支持,但不排斥外来企业和外来资金。第二,内生式发展的重点在区域供求关系上,并以此为基础拓展国内外市场。尽可能使区域经济能够稳定增长。第三,通过提高个体的经营能力来提升区域产业的竞争力。同时区域内各产业之间还要尽可能互为关联,以使原材料得到充分利用,形成自有品牌,增加各区域产业的附加值。第四,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当地居民的合理诉求。
...........................
第 3 章 奉节脐橙特优区发展状况分析 ...................................... 21
3.1 奉节脐橙特优区建设背景 .................................. 21
3.2 奉节脐橙特优区发展过程 ................................. 22
第 4 章奉节脐橙特优区发展内生动力分析 ...................................... 27
4.1 已有的特优区发展动力分析 ........................... 27
4.2 奉节脐橙特优区内生动力结构 ................................ 28
第 5 章 奉节脐橙特优区发展内生动力系统仿真模型构建 ............................ 39
5.1 特优区内生动力系统模型结构解析 ................................. 39
5.1.1 模型建立的目的 .......................... 39
5.1.2 模型边界划定 ......................... 39
第 5 章 奉节脐橙特优区发展内生动力系统仿真模型构建
5.1 特优区内生动力系统模型结构解析
5.1.1 模型建立的目的
特优区内生动力系统模型的构建是将奉节脐橙特优区作为典型案例,通过模型的建立理清各影响因素间的逻辑关系明确系统内部反馈结构,深挖特优区内在发展本质,找出特优区发展路径、运行机制和演变趋势,通过政策优化提出针对性建议,从而帮助特优区合理利用地区资源,发挥本地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目的。
5.1.2 模型边界划定
特模型边界也就是模型范围的确定,其中边界内部是模型本身,边界外部是模型运行环境,基本原则是把与建模目的关系密切的重要变量完整的划入模型中,系统中的反馈回路考虑成闭合回路,使要素在相互作用中构成有机整体。
5.1.3 内生动力系统模型的假设条件
构建特优区内生动力系统模型,有以下几个假设条件:
(1)本文对特优区发展研究具体指该区域内特色农产品产业对区域发展的带动。
(2)以内生视角研究特优区发展结构,假设区域的发展方向是由内在动力因素相互作用、反馈共同决定的,外界因素影响不对系统构成干预作用。
(3)假设在模型仿真区间,研究区域环境不会发生重大变化,系统模型呈连续状态。
..........................
第 6 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本文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以内生式研究视角剖析特优区的发展结构,明确系统发展的内生动力及相互作用关系,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第一,农业投资、自然资源、农业技术水平、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是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第二,特优区在不同发展时期对因素敏感程度不同。相对来说农业经济组织建设、农业产业投资在特优区初始阶段和成长阶段作用效果最为显著,生态环境对特优区的影响最为持续并在成熟阶段作用明显。
第三,仿真模拟表明奉节脐橙特优区已经步入由量的增长向质的提高发展新阶段。在此阶段,加大生态环境保护,走生态经济之路是提高特色农产品质量、实现特优区可持续性发展的必然选择。
第四,将系统动力学理论应用在特优区发展研究中是可行的。
奉节脐橙特优区处于由量的增长向质的提高发展新阶段,根据仿真模拟得到的生态环境、城镇化程度、农业投资、农业经济组织建设对特优区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影响,以下将从完善农业配套设施、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农业经济组织建设三方面提出发展建议,以实现奉节脐橙特优区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