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农民收入是“三农”问题的重心,农民收入对农村稳定和发展甚至对国家的稳定繁荣有着重要的意义。吉林省作为我国农业大省,地域面积 18.74 万平方米,占全国总面积的2%。因处于东北平原的中部,位于北纬 41°-46°之间,在地形、气候、土壤等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被誉为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1”之一。因此,玉米作为吉林省农业种植重要作物,玉米种植收入一直在吉林省农民收入中占据着重要的组成部分。
2004-2008 年,我国玉米种植连年丰产,但遭受国际金融危机,国际玉米价格呈现持续走低态势。国内玉米加工业、消费行业受政策影响,需求量增长缓慢,导致国内玉米价格下行。2008 年新粮上市初期,玉米产销区价格出现倒挂,吉林省玉米价格呈现下滑趋势。国家为稳定玉米市场价格、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保障玉米市场正常供给,于 2008 年对玉米产量及种植面积占全国 70%以上的东北地区(包括内蒙东四盟)适时出台了玉米临时收储政策,确定临时收储价格、收购主体以及收储数量等。
2008-2014 年之间,吉林省连续实行玉米临时收储政策,玉米收储价格持续攀升,从2008 年的 1.48 元/公斤上升至 2014 年的 2.24 元/公斤,增速为 51.35%。相比其他作物而言,种植玉米的比较收益高,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种植玉米的积极性,因而持续扩大玉米种植面积,玉米总产量随之升高。在玉米临时收储制度实施期间,玉米成为吉林省乃至全国的第一大粮食作物。但是玉米临时收储制度实施期间,玉米产业面临的问题开始逐年突显。“高进口量、高产量、高库存量以及低需求量”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显。
受玉米临时收储价格的影响,2014 年玉米市场价格与 2008 年相比提高了 61.36%,国内玉米价格高于国际市场,虽然限制了玉米每年 720 万吨的进口关税配额,但是没有限制玉米替代品进口配额。因此在成本低,国内外价差大这一利益驱动下,引发玉米及其替代品(高粱、大麦等)进口量激增问题。其中高粱基本全部用于饲料行业,按照 1:1 比例可代替玉米,2014 年高粱进口量较上年同期增长 66.67%;大麦因种壳较硬,不能完全替代玉米,可用于部分替代,但价差巨大且国内饲料行业总量偏大,2014 年大麦进口量较上年同期增长 55.56%。
..................
1.2 文献综述
玉米是世界三大粮食作物之一,是关系到国际民生的重要物资。美国、乌克兰、中国并称为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据美国农业部发布,2016 年全球玉米总量 10.75 亿吨,美国占世界总量的 35.81%,中国占世界总量的 20.47%。玉米在我国是重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在农业生产经营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因此较多国内外学者关注此领域的研究,不同专家学者们在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玉米价格与农民收入、农业价格支持政策与农民收入、农民增收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
1.2.1 关于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的研究
从 2015 年开始至今,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等相关方面的问题研究成为了诸多学者热议和关注的重点。但因玉米收储制度改革时间较短,可参考文献较少,改革效应不明显。众多学者对玉米收储制度改革追根溯源,找寻原因,对于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实施的必要性主要归纳整理出以下三点原因:
从国际竞争力方面归纳原因如下:临时收储政策实施期间显现出我国玉米竞争力弱。王荣基[1]、习银生[2]等认为,源于我国小农经济的农耕背景,生产资料成本高。国内玉米在国际玉米市场缺乏竞争力。郭庆海[3]认为,玉米国际竞争力弱,应深入挖掘玉米体制、玉米流通体系等背后根本制约因素。陈锡文[4]认为,玉米价格不合理、库存积压及进口问题是制约玉米收储制度发展的重要因素。王丽娜[5]认为,玉米收储制度未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并行方向发展,单一追求国内玉米市场稳定而忽略了国际市场的影响作用。
从玉米价格方面归纳原因如下:陈锡文[6]认为,国内粮价长时间明显倒挂,人民币汇率上升,玉米出口价格不利。郑适[7]则认为,国内外玉米价格倒挂严重是因为玉米转基因限制及退运,而且价格倒挂从单纯的国内外玉米价格倒挂蔓延成产区与销区、东北与中原、原料与生产成本也显现出倒挂现象,并成为常态化发展。
.........................
第二章 玉米收储制度概述
2.1 玉米临时收储制度
为了稳定国内外玉米价格市场及供求关系,提高农民生产种植积极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国家于 2008 年对东北地区(包括内蒙东四盟)实行玉米临时收储制度。
2.1.1 玉米临时收储制度的背景
我国玉米总产量从 2003 年 11583.02 万吨,逐渐上升至 2008 年的 16591.4 万吨。但是 2008 年,玉米价格因受到国际金融风暴的影响,与其他大宗农产品价格一样普遍走低。国内市场受国际市场影响,玉米价格下降,且因国内玉米加工业受限等原因,市场上玉米需求量低,出现了农民“卖粮难”的问题。因此在 2008 年全国玉米丰收,产量连增的情况下,农民收入大幅下降,严重挫伤农民种植积极性,影响次年玉米产量,进而威胁粮食安全。
从 2003-2008 年之间,我国玉米生产总成本持续上升,2003 年全国玉米生产成本 269.47元/亩,2008 年全国玉米生产成本 420.29 元/亩,涨幅高达 55.97%,吉林省玉米生产成本2003 年为 251.04 元/亩,2008 年吉林省玉米生产成本为 424.23 元/亩,5 年内平均增长量为 34.64 元/亩。究其成本上升的原因作如下分析:
首先,吉林省农民受玉米价格、产量、病虫害等因素影响,部分地区减少了大豆种植面积,放弃了大豆和玉米轮作的种植模式。因而多年单一种植玉米导致恶性循环,土地肥力下降,黑土层变薄,2000 年前后相对于 90 年代时期,土质层厚度平均下降 2-4 厘米。农户通过加大化肥使用剂量的方式粗暴地提高玉米的单位产量,农资中化肥使用成本从2003 年的 60.39 元/亩,上升到 2008 年 120.6 元/亩,涨幅高达 99.7%,且化肥成本在当年玉米生产总成本中占 18.59%,因此粮食生产成本逐年上升。
其次,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城乡不断融合,城镇化在这一时期发展较快,农民渐渐从农村、土地中解放出来,进入到城镇生活、务工。农村剩余劳动力匮乏,通过走访调研发现,玉米种植农户年龄层偏大,农村青壮年留在农村经营玉米生产种植人数少,农村劳动力成本逐年升高。因此玉米生产成本中人工成本因农民数量减少而上涨,2003 年吉林省玉米种植人工成本平均是130.22元/亩,而到2008年却上升到176.98元/亩,增长了35.9%。
...........................
2.2 玉米收储制度改革
玉米临时收储制度虽然起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利好导向,但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和玉米供求格局变化,原本实施的玉米收储制度面临矛盾日益显现。因此,调整和完善玉米收储制度已逐渐成为国家和社会的共识。玉米收储制度改革措施的出台,有利于重新稳定玉米市场价格,激活玉米产业链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2.2.1 玉米收储制度改革方案
为了玉米市场的平稳运行,以及适应、顺从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2015 年国家开始对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进行调整,2016 年,中央 1 号文件提出“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同年 3 月,国家正式取消玉米临时收储制度,同年 6 月 20 日,在国家财政部官网上公布,财政部已会同有关部门印发《关于建立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的实施意见》[53]。我国玉米收储制度改革拉开序幕,开始实施“市场化收购+补贴”的新机制。即:依靠市场规律对玉米的供求关系及价格进行调整与顺位,通过发放玉米生产者补贴作为农业转移性收入保障农民收入。国家对各省各地区亩均补贴标准有所差异,补贴基期在一定年限保持不变,充分发挥价格对生产的调节引导作用。[54]中央财政将一定数额的补贴资金拨付至省级财政,并赋予地方自主权,由各省区制定具体的补贴实施方案,确定其补贴范围、对象、依据、标准等[55]。吉林省政府出台《玉米深加工企业财政补贴管理办法》,各市县根据当地情况确定玉米生产者补贴标准。同时,相继出台《玉米深加工企业财政补贴管理办法》,从 2016 年 11 月至次年 4 月,对省内规模以上收购入库并实际加工消耗新产玉米的深加工企业给予 200 元/吨的补贴政策。2016 年,国家累计发放 390 亿元生产者补贴资金,吉林省补贴金额占总生产者补贴金额的 38.13%。
..............................
第三章 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对吉林省农民收入的影响分析 .................................. 21
3.1 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对吉林省东部地区农民收入的影响分析 ....................................... 21
3.2 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对吉林省中部地区农民收入的影响分析 ....................................... 24
第四章 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对吉林省农民收入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32
4.1 数据说明 ................................. 32
4.2 模型建立与回归分析 ...........................................................................................
第五章 玉米收储制度改革背景下农民增收难点分析 .................................... 40
5.1 玉米种植成本降低难 ......................................... 40
5.2 种植结构调整难 .............................. 44
第五章 玉米收储制度改革背景下农民增收难点分析
5.1 玉米种植成本降低难
玉米种植成本主要分为生产成本5和土地成本6,不同的种植地区和不同的种植规模,虽然物质消耗和生产服务的基本性质相同,但种植成本所占比重却不尽相同。
5.1.1 物质与服务费用成本高
物质与服务费用里包括种子费、化肥费、农药费、租赁作物费和其他物质与服务费用。如图 4.2 所示,物质与服务费用 2010-2015 年持续上升,2015 年相较于 2010 年上升 35.01%,2016 年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实施初期,已经显现开始下降,下降趋势不明显,从 2015 年到2017 年下降率仅为 7.7%。主要由于物质与服务费用中所包含的种子费、化肥费、农药费、机械作业费的使用较为基础,难以大面积调控。由图 5.1 所示,在 2010-2017 年之间种子费、农药费使用几乎持平,物质与服务费用成本高的年份如 2013 年、2015 年,化肥与机械作业费的成本上升幅度较大。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研究发现,玉米收储制度改革通过利用玉米市场价格机制对吉林省农民收入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吉林省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种植结构调整,也影响吉林省大、中、小规模农户的家庭经营结构调整。玉米市场价格机制为主要引导期间(2016-2018 年),玉米价格已在跌中缓升,且生产者补贴以农民转移性收入的方式增加了农民收入,弥补了玉米收益亏损部分,稳定农民种植积极性。玉米中下游产业链上各主体被激活,玉米在加工、流通、贸易等方面回暖趋势明显。
6.1.1 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对农民收入产生了下降效应
通过对相关统计数据和问卷调查的分析得出,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的实施,确实是玉米价格下降的导火索,但探究玉米价格下降的根本原因时发现,其实玉米市场机制不健全才是其根本原因。依靠临时收储制度时期虚高的玉米收储价格为农民收入,并不稳固长远,政府的宏观干预虽在一定阶段时期起到促进作用,但不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随着玉米价格的升高,本国玉米在国际玉米竞争市场中逐渐丧失优势。玉米收储制度改革背景下,减少了政府的宏观干预,积极发挥市场为主导的价格机制,直接导致玉米价格下跌,且玉米种植成本居高不下,在此时期,对玉米种植农户收入产生下降效应,尤其对于中、较大规模农户收益折损大,但相较于玉米市场长期的健康发展而言,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却能对玉米产业长远化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6.1.2 玉米优势产区种植面积基本稳定
吉林省中部地区是“黄金玉米带”的核心区域,中部地区玉米总播种面积已基本稳定,规模经营趋势日渐明显,集中连片机械化生产也在稳定有序中进行,农户普遍将重点放在降低玉米生产总成本,提高玉米产量和提升玉米质量,打造吉林玉米“品牌”方向努力。本论文据调研结果回归分析,进一步确定了在玉米收储改革阶段,即使在玉米价格短暂低迷的过程中,中部地区仍然可借助地区优势种植条件,提升农民收入。可通过优化玉米内部种植结构、增加饲用玉米种植比例的方式,来获得较为稳定的收益,延伸地区玉米产业链前向后向一体化发展。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