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选题基于农业分工深化条件下,农业生产环节服务外包可能有利于促进农业规模经济增长的基本假设,围绕分析回答以“分工社会化、服务市场化”为主要特点的农业生产环节服务外包是如何促进农业规模经济这一科学问题,旨在研究揭示农业生产环节服务外包对农业规模经济的促进作用,分析把握服务外包对农业规模经济实现的传导机理。本研究基于系统深入的理论梳理和分析阐释,根据问题的分解进行专题调查研究,注重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理论演绎并探索应用有关计量方法或数理模型展开研究。
第 1 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作为农业大国,中国面临着复杂的发展环境条件和艰巨的发展目标任务,农业发展问题逐渐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成为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根本性问题,而且农业发展长期滞后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短板。为此,中国不遗余力地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并在此过程中不断经历反复试错0F0F①,进而通过相应的制度改革创新和政策优化调校1F1F②,逐渐形成了以农民增收发展为价值导向、科技和制度创新为重要支撑、“四化同步”与全面协调为有效手段、适度规模经营和乡村振兴为最终结果的农业发展演进大线索和主逻辑,引领着中国农业向纵深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三农”投入的持续增加、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有效落实、农业农村改革和制度创新的稳步推进,约束农业经济发展的体制性、技术性障碍逐步被破除,农业生产条件和制度环境得到逐步改善,农业生产力得到极大挖掘与激活,有力支撑农业农村的持续稳定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经济总体运行平稳,增长速度持续快速。1952~1978 年农业生产总值由 396 亿元增至 1117.5 亿元,年均增幅达 4.07%,但从 1978~2017 年我国农业生产总值年均增幅却高达 10.66%,保持快速平稳发展。二是农业生产能力得到充分提高,主要农产品长期稳定增产。尤其是粮食生产实现 2004~2014 年“十一连增”,由 2004 年的 46946.95 万吨增长到 2014 年的 63964.83 万吨,年均增速达 3.14%。三是农民收入稳定增长且结构优化,城乡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尤其是农民增收实现 2004~2017 年“十四连快”,年均增速达 12.41%,期间农民工资性收入占比由 33.99%增长至 40.93%,经营性收入占比由 59.45%降低为 37.43%;城乡可支配收入差距更是由 2004 年的 3.21:1 缩减到 2017 年的 2.71:1。总结中国农业发展成就,坚持农业农村的锐意改革和制度创新,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内嵌于中国农业发展演进主逻辑中,更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经验。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本研究针对中国典型地区农业生产环节服务外包和农业规模经济的特征事实与发展趋势,基于环节服务外包有利于实现农业规模经济的基本假设,分析回答农业生产环节服务外包如何促进规模经济实现这一科学问题,研究揭示农业生产环节服务外包对实现规模经济的作用机理,以期在既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为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多样化发展的实践操作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和实证依据。具体研究目的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明确农业生产环节服务外包与农业规模经济的现状特征与内在联系;二是揭示农业生产环节服务外包对农业规模经济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三是探寻农业生产环节服务外包条件下,农业规模经济的实现条件及其可能路径。
1.2.2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本研究试图在理论层面回答农业生产环节服务外包如何实现规模经济的问题,可以一定程度上深化对规模经济理论、分工理论的认识,把握在家庭经营尤其是小农户家庭经营基础上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标尺。现有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大逻辑仍滞停于土地规模经济性及其适度规模经营的理论范式架构,但其制度预期与现实成效存在较大偏差与背离:农村土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并没有从根本上有效缓解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对土地规模的需求刚性,延伸而来的农地流转“非农化”、劳动力转移“过度化”的弊害趋势却愈演愈烈。通过揭示农业生产环节服务外包对实现农业规模经济的作用机理,可以对现有的制度预期背离与理论支撑体系进行深刻反思,为拓展新时期推进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理论支撑体系与内涵范式提供些许思路。
(2)实用价值
新常态下“三农”根植的宏观大环境和微观生态已发生显著变化,进而引致一系列既定条件的变迁与重构。农业生产领域的服务外包与农业规模经济的特征事实与内在机理镌刻成新时期政策操作思路转换的内在逻辑脉络与新视野。在服务外包条件下,小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服务外包供给主体与政府间原有既定稳态被打破,通过主体间竞合引发的利益联结、效益分享和共生共赢的新稳态取而代之,农业规模经济的实现条件、内在机理等或许将发生显著变化。若无视既定演化方向与逻辑,按照过时的改革逻辑与政策操作思路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势必会影响目标预期与实践效果。这就亟需厘清农业生产环节服务外包对农业规模经济的影响并解构其作用机理,为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推动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创新和实现农业规模经济提供理论支撑、经验支持与决策参考,进而提高决策部门理性决策水平和效能,促进理性的实践操作并产生实效。
............................
第 2 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回顾与借鉴
严格论证农业生产环节服务外包与农业规模经营的内在联系进而实证前者对后者的影响与作用,需要通过相关的理论回顾与借鉴,遵循严密的理论分析逻辑,构筑夯实的研究理论基础,并从中形成勾勒出有理有据且有待验证的理论假设。围绕农业生产环节的社会化服务通过服务外包实现农业规模经济,是新时期农业生产经营的新现象和新特征,其产生存在一定的理论必然性。从理论上而言,农业生产环节服务外包作为农业专业化分工的一种形式,其与农业规模经营的理论联系根源于专业化分工与规模经济的理论碰撞。同时农业生产环节服务外包在服务发包方(农户)和服务接包方(政府、合作社、龙头公司、个人等)之间形成市场交易和合约选择,涉及服务外包、交易费用和合约等理论。下文将对上述理论基础进行脉络梳理和理论借鉴,总结分析其与本研究的内在联系与应用价值。
2.1.1 规模经济理论
人类经济活动由分散封闭的自然经济向集中开放的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组织或个体的生产经营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通过扩大经营规模以降低平均成本,从而提高利润水平和资源配置效率。规模经济理论就是对上述经济现象的理论描述,各学派学者们对经济活动中规模经济现象的研究不断扬弃深入,规模经济理论逐渐发展成为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之一。
(1)古典经济学派的规模经济理论。作为规模经济理论的创始人,亚当?斯密(Adam Smith,1776)在《国富论》中提到分工的生产效率提高效应会受限于市场规模,市场规模扩大促进分工持续深化。其中强调劳动分工基于一定规模的批量生产,可视为规模经济的一种暗含思想与古典解释。马克思(Karl H. Marx,1867)质疑小规模生产,提出小农经济落后论,认为生产效率提高与生产力发展的必要前提是旨在实现产供销联合、资产扩张与降低成本的大规模生产与协作。杜阁(Turgot,1776)则在农业生产报酬变化规律的研究中,聚焦生产要素最佳投入规模,阐述要素投入规模扩大对收益及产出效率的消极影响;马尔萨斯(Thomas R. Malthus,1798)基于人口增长的视角,论证生产规模扩大与农产品增产在一定条件下的非正向关联性。上述两者观点形成对马克思论点的反驳:扩大生产规模并非一味有利于提高收益和效率,在超出适度范围后将适得其反。可见,古典经济学派在形成规模扩大促进分工、分工提高生产效率并促进规模经济实现的共识的同时,也对规模经济区间特征进行争论,论证生产规模扩大的适度性及其与产出的倒“U”型关系。
............................
2.2 国内外研究述评
在对研究所涉及主题知识进行全面深刻的归纳总结或是某种程度的修正改进之前,首先必须较为全面地了解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同时对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归类,以尽可能全面了解前人相关研究的相互关系、优点与不足,并从中提取利于本研究之借鉴。国内外关于规模经济、服务外包的研究已经形成了较为丰富且成熟的研究成果和体系。随着现有研究体系及其成果的应用拓展,农业经济领域的服务外包、规模经营日益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话题。学者们立足不同视角、利用不同方法对农业服务外包、农业规模经济展开研究,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为本研究提供了“攻玉”的他山之石。下文将对现有农业生产环节服务外包、农业规模经济的相关研究进行分类梳理和总结评论。
2.2.1 农业生产环节服务外包研究进展
随着服务外包思想及其实践应用在农业部门的拓展,基于农事活动的农业生产环节服务外包迅速发展,并成为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焦点。现有关于农业生产服务外包的研究已不再少数,综合而言,主要聚焦于农业生产环节服务外包的行为决策及其效益效率等。
(1)形成动因与运行机理
虽然农业生产环节服务外包根植于服务外包的理论内涵、内嵌于服务外包的实践逻辑,但是,其形成与发展不是单纯地由工业与服务业领域的服务外包实践发凡而来,而是有其更为深刻的内外动因。对此,学者们从不同角度予以揭示并形成以下主要论点:一是分工深化论。农业生产环节服务外包的实质是农业生产经营分工深化的表现,社会化大分工的精细化为生产环节服务外包奠定了分工基础(赵玉姝等,2013),加之土地与劳动要素有效流动条件下,生产大户或家庭农场易于形成内部分工,若具备中间产品性质的农业专业化服务具有较高的交易效率,那么农业生产经营的业务外包也就应运而生并成为农户必然选择(罗必良,2014b)。二是技术进步论。农业生产环节的可外包性取决于农业的技术可分性,者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农业技术进步和要素配置能力提升(江雪萍,2014)。随着技术进步,新技术的推广普及以及农业生产旺盛的技术需求催生了以技术为典型的专业服务市场(如农机服务、农技服务、信息服务等)的发育壮大,更使得基于农事活动技术可分性的农业生产环节服务外包成为现实并快速发展(罗必良,2014c)。三是效率改进论。“地权分散化”、“耕地细碎化”和“规模细小化”的小农经济与现代市场经济的矛盾与差距长期存在(李谷成、李崇光,2012),并在矛盾中凸显了小农经济“小而有效”但效率低下、效率改进空间巨大的不争事实(向国成,2004)。现代市场条件下改进小农效率、实现小农转型,需要农业要素配置、生产管理及产品营销等过程充分卷入市场交易中,使得更高效的生产要素及管理方法流向或嵌入农业生产经营的不同环节(赵玉姝等,2013),从而催生农业生产环节服务外包行为。四是现实倒逼论。随着工业化与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和农村土地与劳动力等要素的快速流动,土地细碎化、农户兼业化、劳动力弱质化、农业副业化和生产非粮化的“农业边缘化”经营格局已然形成,由此带来的劳动力短缺、生产成本高昂等现实问题,加之“谁来种田、种怎样的田、怎样种田”的深层难题倒逼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促进农业服务外包行为的产生与发展。
...............................
第 3 章 概念体系与分析框架 .............................. 29
3.1 核心概念界定与辨析 .................................... 29
3.1.1 服务外包与农业生产环节服务外包 .......................... 29
3.1.2 规模经济与农业规模经济 ...................................... 32
第 4 章 农业生产环节服务外包的特征事实与现实研判............................. 59
4.1 环节服务外包演进历程与逻辑的宏观考证 ................................... 59
4.1.1 发展历程 ........................................ 59
4.1.2 演进特征 .......................................... 61
第 5 章 农业规模经济的衡量测度与经验考证 ............................. 91
5.1 农业规模经济的衡量方法及模型设定 ...................................... 91
5.1.1 衡量方法比较与选择 ..................................... 91
5.1.2 测度模型识别与设定 ............................. 92
第 7 章 农业生产环节服务外包实现规模经济的机理解析
7.1 理论视角与模型假设
理论视角往往揭示研究的逻辑前提,奠定分析框架和解释框架的构建基础。本部分针对农业生产环节服务外包的规模经济综合效应与传导路径之目标,在基本理论视角比较讨论基础上,选定立足的理论视角,并构建理论模型,提出先验假设,为后文的实证检验奠定理论基础。
(1)理论视角比较
一般而言,管理学研究中存在通用视角、权变视角和组态视角三种基本理论视角(Delery、Doty,1996),三种理论视角分别对应不同复杂性的研究问题。其中,通用视角聚焦于自变量与因变量间的相对简单的线性关系;权变视角关注的自变量间交互效应影响结果变量的相对复杂的线性或非线性关系;而组态视角分析要素组态与结果变量的最为复杂的因果关系(Ragin,2000)。下面着重比较权变视角与组态视角的差异(详见表 7-1)。通过两者比较有助于本部分理论视角的选定与运用。
............................
第 8 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应用
8.1 主要研究结论
本研究选题基于农业分工深化条件下,农业生产环节服务外包可能有利于促进农业规模经济增长的基本假设,围绕分析回答以“分工社会化、服务市场化”为主要特点的农业生产环节服务外包是如何促进农业规模经济这一科学问题,旨在研究揭示农业生产环节服务外包对农业规模经济的促进作用,分析把握服务外包对农业规模经济实现的传导机理。本研究基于系统深入的理论梳理和分析阐释,根据问题的分解进行专题调查研究,注重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理论演绎并探索应用有关计量方法或数理模型展开研究,主要的研究结论如下:
(1)农业生产环节服务外包的演进与生产者的总学习成本水平变化有关。本研究基于分工经济与交易费用之间的冲突进一步通过理论模型分析了自给自足结构向服务外包结构的转变逻辑及其带来的经济效应。模型内生于与交易效率和生产学习成本都有关的劳动专业化,通过农产品生产和中间投入品的专业化水平的变化,来揭示自给自足和服务外包的发生及转变的经济性质。理论分析表明:农业生产性服务和农产品的总学习成本和综合交易效率 (或综合交易费用 )影响均衡结构及其转换。总学习成本越高,越能促进农产品生产和生产性服务的专业化和分工合作,服务外包结构均衡越容易产生。而当总学习成本较低时,综合交易效率(或综合交易费用)开始影响均衡结构:综合交易效率较低,即综合交易费用较高时,自给自足结构利于降低交易费用;综合交易效率较高,即综合交易费用较低时,服务外包结构利于节省学习成本,并从分工专业化获取收益以弥补降低交易费用的损失。同时上述分析也揭示了自给自足结构转向服务外包结构的两条路径:较高总学习成本的倒逼之路和较高交易效率促进之路。交易效率的提高在引致服务外包结构出现的同时,也增加市场种类、提高人均实际收入。服务外包结构中,农产品生产通过市场交易实现产品内分工,将基于农事活动环节的生产性服务卷入市场交易,从而拓展了生产与交易链条。
(2)我国农业生产环节服务外包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宏微观特点与结构性差异。宏观上,农业生产环节服务外包遵循立足产权分割与技术可分的分工深化、基于技术进步与要素流动的资源配置两大主要演进逻辑,呈现整体时序上的渐进性、品种结构上的差异性、与农业特征的耦合性的特征。微观上,一是农业生产环节服务外包比例存在明显的区域结构性差异、作物结构性差异、环节属性结构性差异和时间动态性差异。三种作物平均的服务外包率均值为 38.73%,且呈现“收割(63.24%)>整地(56.10%)>播栽(38.74%)>植保(35.84%)>施肥(23.03 %)>育种(15.43%)”的特征;水稻平均服务外包率为 45.66%,且呈现“收割(74.18%)>整地(64.49%)>播栽(41.29%)>植保(40.20%)>施肥(28.98%)>育种(24.84%)”的特征;小麦平均服务外包率为 40.65%,且具有“收割(74.88%)>整地(55.93%)>播栽(47.00%)>植保(36.83%)>施肥(21.73%)>育种(7.55%)”的特点;玉米平均服务外包率为 26.13%,呈现“整地(43.54%)>收割(34.11%)>植保(28.15%)>播栽(25.99%)>施肥(15.40%)>育种(9.60%)”的特征。同时,6 个省(市)区域内部均表现出“水稻>小麦>玉米”的特征。就发展趋势而言,全区域、不同区域、不同环节的农户选择生产环节服务外包的比率总体上基本呈现逐年微增的态势;就发展速度而言,全样本三种作物不同环节服务外包比率提高幅度最大的是整地和收割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环节,而提高幅度最低的是播栽和施肥为代表的劳动技术兼具型环节。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