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专业合作社治理机制对绩效的经济管理影响研究——以黑龙江省152家合作社为例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1979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经济管理论文,本文从治理机制视角研究不同的治理机制对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绩效的影响,相关研究结论可以为分析其他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机制对绩效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发现黑龙江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在实际运营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治理机制对合作社绩效的影响,针对其治理机制情况,为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相关负责人的治理改进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为政府对黑龙江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的整体绩效水平判断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自 2007 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以来,在法律政策的推动下,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随着我国畜牧业生产和经营的产业化程度不断发展,出现了许多不同模式的畜牧业产业组织,表现出畜牧业协会和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等多种组织形式共同发展的趋势。作为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客观载体,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在畜牧业产业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 2015 年底,全国经工商局登记注册的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共 32.4万家,占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的 24.3%。2017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近些年,黑龙江省各类畜牧业专业合作社蓬勃发展,增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养殖户的话语权,养殖户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推动了合作社“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经营机制的形成。

畜牧业专业合作社成立的根本目的是将分散的养殖户组织起来,降低养殖成本,提高畜产品的品质,增强养殖户的市场竞争力。然而,虽然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在数量上已经实现了突破式飞跃,但部分合作社面临着内部治理机制弱化问题,仍存在“决策机制难以贯彻执行、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监督约束机制失效”等问题(孟繁雄,2015)[1]。合作社的发展受到内外部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治理机制是影响合作社发展的核心因素(Vitaliano,1983; Cook,1995; Nilsson,2001)[3-5],对合作社绩效水平有着根本上的影响,合作社的治理机制与绩效问题也是西方农业经济学研究领域关注的主要问题。通过课题组于 2016 年 4 月以“黑龙江省畜牧养殖组织形式与政策”为主题的调研中发现,不同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程度和发展水平差异明显,而合作社治理机制的不同是导致合作社运作效率差异明显进而影响合作社绩效水平的重要原因。如果畜牧业专业合作社不能实现预期的绩效,这不只违背了建立和发展合作社的初衷,也会打击养殖户的积极性。黑龙江省作为畜牧业生产大省,在畜牧业产业稳中有进、提质增效的背景下,畜牧业专业合作社数量不断增加,但合作社绩效不够显著,合作社的发展受限于治理机制不完善的问题也日渐显现。因此,研究合作社的治理机制对合作社绩效的影响,探索如何通过完善治理机制提高黑龙江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的绩效,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实问题。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分析不同的治理机制对合作社绩效水平的影响,发现影响黑龙江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绩效水平的主要治理因素,使合作社的治理机制更有利于提高其绩效水平。具体来说,通过实地调研获取样本数据,从合作社自身、服务成员与社会影响三个维度进行绩效评价,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证模型分析治理机制对绩效的影响,得出不同的治理机制对绩效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为完善治理机制进而提高合作社绩效水平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实际指导。
1.2.2 研究意义
1.2.2.1 理论意义
从合作社自身、成员与社会三个维度构建了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绩效的评价体系,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提供了一个思路;发现了治理机制对绩效影响的因素,为研究治理机制对其他类型的组织形式绩效的影响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1.2.2.2 实践意义
从治理机制视角研究不同的治理机制对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绩效的影响,相关研究结论可以为分析其他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机制对绩效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发现黑龙江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在实际运营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治理机制对合作社绩效的影响,针对其治理机制情况,为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相关负责人的治理改进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为政府对黑龙江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的整体绩效水平判断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畜牧业专业合作社
畜牧业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畜禽产品生产的经营者或同类畜禽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畜牧业专业合作社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畜禽生产资料的购买,畜禽产品的加工、销售、运输、贮藏以及与畜禽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
2.1.2 绩效
绩效,指组织为实现其目标而展现在不同层面上的有效输出。组织绩效是组织达到特定目标的程度,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组织在制度安排下经过努力完成既定任务和目标的结果,以组织功能实现度、组织运营有效性和组织服务对象满意度为基本衡量指标,是对组织的运营效果和功能发挥的一种综合性衡量。高效运营是前提,成员满意、组织功能的实现是目的。
作为一种兼具企业属性和共同体属性的社会经济组织,畜牧专业合作社同时追求经济效率和社会公平;从绩效评价主体来讲,合作社的绩效进一步可从合作社自身、成员和社会三个方面加以考察。

2.1.3 治理机制
治理机制是指在治理结构既定的前提下,为取得组织整体利益,实现组织最终目标而采用的方式和规章制度。治理结构的重点在于组织的形成方式和结构层次,治理机制的重点是指在既定组织结构内,维持组织正常运作的一整套制度及制度安排。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的治理机制是在其当事人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制度安排,它通过结构化和层级制、权力制衡的基本方式构建合作社成员、理事会和监事会之间的权责安排。其基本构成包括决策机制、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其中,决策机制指决策权如何配属及其权力运用的渠道和保障,表明特定的决策由谁做出及如何做;激励机制指组织创设的通过经济或荣誉激励对组织内部当事人行为进行引导和调整,使之与组织利益激励兼容;监督机制,对组织内部当事人的经营行为、决策等所进行的审核与监察一系列行动。

...........................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SSP 分析范式
SSP 范式即“状态(Situation)—结构(Structure)—绩效(Performance)”范式,是阿兰·斯密德教授于 1987 年在其著作《Property, Power and Public Choice》中提出的用来研究制度与绩效关系的分析范式。SSP 范式可以分析不同状态条件下,不同的权利结构如何影响制度选择及其相互作用并最终决定绩效,目的是为制度选择提供指导。组织状态指组织参与主体的特性,包括排他性、外部性、规模经济、共享性等,其立足点在于要素的稀缺和资产的专用性所产生的成员互相依赖性,影响着制度结构的选择和制度绩效的结果。因此,状态是范式中的关键因素,是分析结构和绩效的前提条件;组织结构指在既定制度安排下主体之间的决策规则、产权和利益分配结构等,是参与主体之间行为和利益的暂时性均衡状态;绩效是在不同的制度安排下,权利主体间互相作用而导致不同的制度结果。因此,斯密德认为不同特性的物品会在相同的制度安排下产生不同的状态和绩效,同一特性的物品在不同的制度安排下也会产生不同的状态和绩效。
畜牧业养殖的特性符合范式中物品特性的内容,如排他性、外部性、规模经济等,也正是其状态的存在促进了合作社的建立,即畜牧业专业合作社是根据养殖户主体建立起来的,合作社的治理机制则是随着合作社的发展逐渐规范起来的。
2.2.2 交易费用理论
科斯在其 1937 年发表的《企业的性质》首次提出了交易费用理论,同时,企业组织作为市场的替代也存在内部的“管理费用”。他认为,企业和市场是可以相互替代的两种资源配置机制。既然存在交易成本,根据经济人假设和资源稀缺性原理,人们要通过选择适当的制度安排和组织形式来实现收益最大化。养殖户为达成交易存在以下几种组织形式:与市场直接交易;通过政府、企业等组织与市场交易;通过农村经纪人、合作经济组织等中介与市场交易。

威廉姆森(Williamson)(1985)在科斯的基础上对交易费用理论的外延进行了研究,指出交易的稀缺性导致了交易成本的产生,交易成本内生于人的有限理性、机会主义和资产专用性,应根据交易的不同属性采用相应的治理结构以降低交易费用。威廉姆森认为,人的有限理性导致任何交易契约必然是不完全的;在契约不完全的情况下,具有机会主义的经济主体为了个人利益,在签约后会出现不合作、故意违约和不配合再谈判等阻碍契约顺利实施的行为;为保证契约关系良好发展,需采用与交易性质相对应的且交易费用最低的治理结构;资产专用性会引起复杂的事前激励反应与事后治理结构反应。

...............................
3 治理机制对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绩效的影响机理分析 ............... 15
3.1 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委托代理关系的类型 ............................. 15
3.1.1 成员与成员(代表)大会之间的委托代理 ....................... 15
3.1.2 成员(代表)大会与管理者之间的委托代理 .................... 16
4 绩效评价与治理机制指标选取及模型构建 ...................... 19
4.1 绩效评价指标的选取 ......................... 19
4.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19
4.1.2 指标选取的理论依据 ....................... 19
5 黑龙江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治理机制现状分析 ....................... 27
5.1 问卷设计 ........................... 27
5.2 样本选择 ........................... 27

7 提高黑龙江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绩效的对策

7.1 完善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的决策机制

畜牧业专业合作社是一种“使用者控制”的经济组织,使用者拥有合作社的主要决策权。成员通常通过直接决策与间接决策的方式参与合作社事务的决策与管理,即成员在成员大会上表决合作社的事务。目前,黑龙江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大多由理事长管理经营,完善决策机制,应合理配置成员大会、理事会和理事长的决策权。成员选举产生合作社的理事会,将决策权委托给理事会及理事会成员。完善合作社的决策机制,不但要保证成员的民主参与,还要有助于提高决策的正确性,提高合作社的业务经营能力和经营范围。成员(代表)大会是成员参与合作社事务的主要方式,应定期举行成员(代表)大会,提高成员的民主意识,并将其规范化与制度化,定期培训成员的业务能力,不断提高他们的经营管理能力,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在成员大会规范化与定期培训成员业务能力的基础上,由成员(代表)大会决定合作社的重大决策与利益分配等重要问题。通过参与合作社日常事务与重大事项的讨论,实现普通成员的决策权。但在最终决策时,不应简单实行“一人一票”的表决方式。由于核心成员的利益受合作社盈利水平的影响比较大,因此核心成员对促进合作社增收和长远发展有更高的积极性,而且相对于普通成员来说,核心成员的管理能力更强。在调研中发现,大部分的普通社员加入合作社是为了能够更好地销售畜产品,获得更高的市场价格,对于合作社的管理并没有很高的意愿。按照成员对合作社的贡献进行适度加权,赋予理事会和核心成员更多的话语权和决策权,充分发挥“能人”的带动作用,以优化合作社的经营效率。为促进合作社的长远健康发展,在关系到成员根本利益的重大决策时,可由成员大会决定,但成员大会民主决策的方式效率低,有时也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具体经营事务,可由理事会讨论决策。

.............................

8 结论
本文在梳理国内外学者对合作社治理机制及绩效评价与绩效影响因素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利用黑龙江省 152 家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的调研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构建出以组织规模、组织运营、成员收益和社会影响为公因子的绩效评价体系。在绩效评价基础上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实证分析治理机制对合作社绩效的影响。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