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导论
1.1 选题的背景
农业经济发展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发展中薄弱部分。“寸土寸金总关国计,一垄一亩承载民生”,农村土地问题涉及亿万农民切身利益,事关国计民生,其价值不言而喻。
尽管我国疆土幅员辽阔,但农业用地数量和质量状况并不乐观。据农业部数据资料显示,全国因建设占用、灾毁、生态退耕、弃耕、农业结构调整等原因导致耕地面积大量减少,如图 1-1 所示。全国耕地面积总体处于下降水平,由 2009 年的203076.8 万亩下降至 2016 年末的 202381.4 万亩。截至 2016 年底,我国耕地面积为202381.4 万亩,占国土总面积的 14.05%,而全国人均耕地面积约为 1.46 亩,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此外,我国还面临着耕地质量不断下滑的状况,农业土地质量不断退化的原因主要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次生盐碱化、沼泽化和土地污染等。与此同时,在国民经济工业化、城镇化飞速发展下,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去城市工作,从事农业生产的优质劳动力资源不足,导致农村存在土地撂荒、老人农业及农业粗放式经营等问题。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本文是在我国农村土地资源越来越紧张的背景下,基于农户家庭生计禀赋理论,聚焦土地流转中普通农户决策行为,探析农户土地转出行为差异,找出促进土地有效转出的关键影响参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比分析土地转出行为的效率。以期让农民成为农业现代化的自觉参与者和真正受益者,促使土地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和优化,让农业农村充满生机。
因此,本文的具体分目标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比较农户土地转出行为差异、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及背后的原理;(2)明确影响农户土地转出差异的关键因素,并分析这些因素对农户土地转出行为影响的方向和程度;(3)分析农户土地转出行为效率。
1.2.2 研究意义
理论上可以挖掘不同家庭生计禀赋农户流转土地的内在决策机制,为引导积极有效的土地流转提供理论支持和依据。农户家庭微观数据能客观反映出我国农地流转的实际概貌与特征,实践上可以为促进土地流转的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数据。并结合调研一手数据,定义不同口径的流转行为与现有文献的研究结果相互印证。根据研究结论对提高农户家庭生计禀赋的合理配置,杜绝出现农地闲置和农地流转纠纷起到一定作用。对保障农民主体的权益,引导农户土地流转更加合理规范,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此外,在厘清我国农村土地流转行为机理的同时,也将为我国土地流转政策的制定提供相关思路和参考。
..............................
2 文献综述与理论框架构建
2.1 文献综述
2.1.1 关于地租及土地流转制度的研究
目前国外大部分国家施行土地私有化政策,私人土地能够直接进入市场交易。因此国外现有研究较少使用“土地流转”这一概念,而是用“土地交易”。对于地租及土地流转制度变迁的研究,最早是法国重农学派的杜尔哥在著作《关于财富的形成和分配的考核》写到土地是一切财富重要的、唯一的起源。他由地租引出利息,由利息引出利润(1776)。亚当.斯密(1776)在《国富论》中阐述了农业劳动者的无偿劳动是地租的来源。大卫.李嘉图(1817)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创作出差额地租学,说明土地流转中地租的产生原因。张五常(1969)推翻了以往的传统理论,建立了“新佃农理论”,得出土地在市场交易自由和产权明晰条件下能够给农户带来最佳收益。美国芝加哥学派的舒尔茨(1943)在《改造传统农业》中提出利用农产品和生产要素价格刺激农民,达到改造传统农业的效果。地租在配置农业资源中执行着一种必要的经济功能。因此,任何对地租的压制都有损于指导和引诱农民有效地使用农地的信号和刺激。
2.1.2 关于土地产权制度、交易成本、政策实施效率的研究
Dieninger 与 Fader(1998)发现农户土地交易决策主要受交易成本、土地面积及农户家庭经济状况的影响。Klaus Deininger 等(2007)和 Tomislav Vukina(2000)均表明交易成本和法规对土地市场参与度有显著影响。由于我国农村土地的所有权归属集体,因此农户土地流转的是经营权。Yani Lai(2016)从交易成本的角度研究2004 至 2009 年的深圳重建,国家主导的制度安排会增加交易成本,阻碍城中村改造。必须进行改革,纳入土地所有者和潜在的市场利益主体进入土地再开发。农户的原始财富积累与配置对促进土地交易起到关键的作用(Carter Zimmerman 2000)。解决土地细碎化和规模经济的双重问题,能使土地流转效率提高 7%左右(Kai Chen等 2001)。中国的农村土地制度已经落后于整个市场经济的发展水平,中央政府实施的农业土地政策在地方往往没有落实到位(Charles C. Krusekopf 2002)。
..........................
2.2 理论框架构建
2.2.1 核心概念
为了避免语义误解,也为了准确理解相关概念内涵和外延,需要就相关核心概念做出事先界定和说明。
(1)农村土地流转
按照我国土地制度,城市土地归属于国家,农村土地归属村集体。农民只享有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在两种所有制之间,土地交易的方式是征用。而土地流转则是指农民保留土地承包权,将家庭承包的土地经营权通过合法的形式,流转给其他农户或其他经济组织的行为。在 2002 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中,首次赋予土地流转合法地位。明确规定:“通过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
(2)家庭生计禀赋
家庭生计是家庭为实现全部成员生活目标做的某种总体谋划和安排。禀赋在经济学上的解释是个体或集体可用于生产和消费的资源。因此,家庭生计禀赋是指家庭为了从经济上保证实现全体家庭成员生活目标必须拥有、动员和利用的全部资源,其大致包括自然资源禀赋、物质资源禀赋、金融资源禀赋、人力资源禀赋和社会资源禀赋。就现阶段我国农村的家庭,即农户来讲,其家庭生计禀赋大体可以表现为家庭拥有的资本、劳动(包括数量和质量)、土地和社会关系等。
(3)土地确权
土地确权是对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及经营权的确认。依照法律、政策的规定确定某一范围内土地的所有权、经营权的隶属关系和他项权利的内容。每宗地的土地权属要经过土地登记申请、地籍调查、核属审核、登记注册及颁发土地证书等土地登记程序,才能得到最终的确立。在 2009 年启动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基础上,2013 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全面开展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并明确了用 5 年时间基本完成农村土地确权工作。
...........................
3 我国土地流转政策演进及现状 ........................... 16
3.1 我国土地流转政策的演进 ........................... 163.2 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 ............................. 18
3.3 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供需变动的一般性分析 ....................... 18
4 农户土地转出行为差异的统计分析 ..................... 22
4.1 研究区域概况 .......................... 22
4.2 数据来源 ......................... 22
4.3 样本描述 .......................... 23
5 农户土地转出行为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 27
5.1 模型构建 .......................... 27
5.2 结果分析解读 ....................... 28
6 农户土地转出行为决策机理分析
6 农户土地转出行为决策机理分析
.......................
7 结论与政策启示
7.1 主要结论
本文在家庭生计禀赋视角下构建基本农户土地转出行为模型,借鉴前人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思路,实证分析家庭生计禀赋对农户土地转出行为与程度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
(1)农户土地转出方面的确存在较大差异,大部分农户家庭愿意将土地流转出去,但转出程度却明显差异。具体表现为:土地转出率在 25%以内的农户有 82 户,约占总数的五分之一;土地转出率在 25%至 50%及 50%至 75%的农户数相近,均占总调查数的十分之一左右;土地转出率在 75%至 100%的区间农户数量有 196 户,超过总数的一半。
(2)基于农户家庭生计禀赋视角,发现造成农户土地转出行为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从劳动力资源禀赋角度,户主个人特征中的户主年龄对农户土地转出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户主的受教育程度及工作类型对土地转出行为影响不显著。家庭特征中家庭人均年收入和非农收入占比是影响土地转出的重要因素,非农收入对土地流转起到绝对的牵引力,农民可以脱离土地束缚,把花费在农业生产的劳动时间转移到其他产业,从而增加家庭总收入。从土地资源禀赋角度,其中人均土地面积有显著的正向关系;农业投入产出比及土地是否确权有显著的负向关系;而土地租金、流转合同签订及土地流转期限对土地转出影响不显著。
(3)建立经典 C-D 生产函数,计算农业劳动生产值和农业土地生产值,分别与非农就业工资报酬和土地流转租金相比较。发现:对于一般农户家庭来说,非农就业工资水平远高于从事农业生产带来的劳动报酬,因此在劳动禀赋分配上更倾向于劳动力外流。土地流转的租金高于农业生产中土地带来的产值,农户愿意将土地流转出去,推动土地转出。同时,运用 DEA 模型研究农户土地转出行为规模效率时,
发现由区域城镇化、工业化发展带动及工商资本进入农业拉动而引导的农户土地转出在综合技术效率上是有效的。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