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 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进入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对发展质量的要求,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在科学分析国际内发展形势的基础上,习近平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出发,为引导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宏观方向,提出了新发展理念。2017 年 10 月,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指出了发展在我国的突出地位,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因此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坚定不移的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来源于人民群众的不断实践,对新阶段“如何发展”的问题作出了科学解答,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发展理论的认识的升华。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领域环境日益复杂多变,尤其是 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使得全球陷入更紧张的局势,基于国内外的发展大势,在“十四五”规划中,习近平对践行新发展理念作出了进一步强调。
青海省包括汉族、土族、回族、藏族、撒拉族、蒙古族等多个民族,与全国相比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化隆县包括 17 个乡镇,总人口达 30.7 万,其中回族人口 18.57 万,占全县总人口的 60.48%,是一个以回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区,全县经济发展相对滞后,GDP 总量小,发展条件较差,人民生活相对贫困,属于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人们主要以农作物种植为主,经济结构单一,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存在。在我国实现全体人民脱贫、全面小康社会建成、“十三五”规划收官和“十四五”规划开启的过渡期,在新中国发展史上极特殊的 2021 年,中国政府已向全世界宣布中国已经全面消除贫困、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虽然 2020 年 4 月 20 日化隆地区已退出贫困县行列,但与全省、全国相比总体发展水平仍然滞后,巩固脱贫成果成为全县人民的重要任务,能否巩固脱贫成果,防止出现返贫,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化隆地区巩固脱贫成果不仅关系到青海省的全面发展,而且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第一,关于新发展理念的形成背景和理论来源方面的研究,新发展理念的研究主要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为背景。秦宣(2018)强调,在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验教训总结的基础上,从我国实际出发,提出了新发展理念。它是新一代领导集体的智慧结晶,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党对新中国经济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历代领导人关于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创新,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发展国情的准确判断。胡鞍钢、周邵杰(2019)认为,新发展理念的提出,是为了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进而实现社会各方面相互协调。韩庆祥(2016)认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新发展理念形成过程中有重要作用,是新发展理念形成的良好文化土壤,进入新时代,我国现实的国情是新发展理念得以存在的现实条件。①韩振峰(2016)指出,五大发展理念是对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历代领导人关于发展的理论的继承发展,将党在发展理论方面的认识提到了新的高度。颜晓峰(2015)认为,五大发展理念的形成和西方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综合发展理念、自由选择发展理念、创新发展理念、市场主导发展理念等分不开,并从中汲取精华。
第二,关于新发展理念基本内涵、特征和内在逻辑关系方面的研究,王海霞(2017)阐述到,科学认识新发展理念的内涵,要坚持多角度和全方位视角,准确认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彼此间的相互关系,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全局出发肯定其重要的地位和关键性作用。②李振(2017)认为,新发展理念与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一脉相承,坚持以创新为发展的动力,以开放和协调为发展机制,以实现绿色和共享为最终目标,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为全球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作出的中国贡献。陈金龙在(2016)指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五大发展理念立足国际与国内,将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实现了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是中国共产党在发展观领域的深刻变革。③大多数学者认为新发展理念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所以在研究时从整体性出发。张希中(2016)指出,在新发展理念的五个方面,创新发展起着尤其重要的作用,并且贯穿于其他各个方面,努力实现绿色、开放和共享是协调发展理念的具体化和生动实践。张乾元,谢文娟(2017)指出,发展的动力、方式、方向、环境和目的都集中体现在新发展理念中,新发展理念是一个内部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集合体。顾海良(2018)指出,创新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动力作用,协调发展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平衡的重要手段,绿色发展是实现人与自然共存的不然条件,开放是我国实现繁荣发展的重要途径,实现共享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归宿和落脚点。④新发展理念各要素都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每一要素都有其作用和效能,任何一方不能代替另一方的存在。
.......................
第二章 理论综述
2.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发展的理论阐述
马克思恩格斯对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行了深刻阐述,认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生活的物质前提,并且指出在发展过程中要重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提升人民群众的满足感与幸福感,分析了促进社会前进的动力因素。
2.1.1 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阐述
一切人类社会现实和社会取得发展的起点就是物质生产实践活动,物质资料的生产也是人类通过实践从劳动中创造文明的前提。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前提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而物质资料的生产也会遵循一定的社会发展规律。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都时刻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状态,对于社会经济形态的更替,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其更替是遵循一定顺序的,但并不是说所有的发展阶段一切国家和民族都必须经历,针对当时比较落后的东方国家,可以根据自身的物质资料和社会生产技术水平的特殊性实现跨越式发展。与自然界的变化相似,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样具有其客观规律,并且不因人的意志而转移。因此,人们进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并不是说人的意志决定了社会历史的发展,这只是说明因为人主体因素参与到社会领域而导致社会发展及其规律的特点与自然规律不同。马克思指出,“任何事物的发展是符合社会历史规律的,人们从事社会实践的过程是一个自愿的有目的的活动。”①社会运动过程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人类对自然界的统治在于人类能够正确地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在实践的基础上从事一切活动。
2.1.2 关于发展主体的理论阐述
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是抽象的社会存在的观点的同时,提出了“现实中的人”这一重要论述。所谓“现实中的人”就是指能够参与一定的物质实践活动,存在于一定社会关系中,并随着社会的变化形成的人。这个“人”既能够适应变化着的生产关系,也可以通过自己的主动创造性去完善和变革生产关系,当社会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时,会进一步加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指出,“社会历史的实践主体是人民群众,随着生产实践的深入发展,人民群众的队伍在不断的扩大。”①人民群众是在整个历史长河中起到推动作用的人们,他们是社会成员的多数人,历史就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实现人的发展是发展的最终目的。对于人们在不同阶段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指出:在“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人类极度依赖自然,人们可以活动的空间很小,并且人们只能适应极其简单的工具从事非常简单的生产实践,这也是人类社会的最原始形态。
经济社会发展论文怎么写
2.2 新中国成立后党的领导人关于发展的理论阐述
新中国成立后,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进行经济封锁、政治孤立、军事敌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极其困难。在国内,新中国的社会性质是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脱胎而来的,“人口多,底子薄”、“一穷二白”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国情,正是国内外现实因素的影响下,中国共产党从实际出发,逐步确立了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形成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理论。
2.2.1“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理念
1949 年 3 月,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要不断促进经济增长,努力把我国从农业国建设成工业国。1953 年 6 月,毛泽东强调,在过渡时期,我国应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工业化的建设上,通过实行社会主义来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的改造。①1956 年 4 月,针对中国“一穷二白”的现状,围绕“如何发展,怎样发展”问题,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深入阐明了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全局相关联的十个方面之间的关系,强调要正确认识、科学处理这十方面的关系。《论十大关系》是新中国成立后党的一部协调发展纲领性文件,它确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条件和途径,强调要通过集结国内和国外所有的优势,将所有的积极因素都运用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1957 年 2 月,对于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毛泽东进行了区分和论述,并指出对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要进行严格地区分,用团结-批评-团结的方式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此外,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增添了科学文化的内涵。
2.2.2“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发展理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确立。虽然当时在经济建设方面我国取得了较快发展,但我国发展的基础仍然比较薄弱,经济文化发展相对比较落后,这样的发展环境下,亟需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立足于我国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经济发展的现状,邓小平将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集中到发展经济上,科学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性质,并指出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既不能只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出发,也不能盲目模仿国外经验,中国现代化道路只能结合中国实际,从全方位考虑,仍然坚持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认为发展才是党和国家应该集中精力把握的重点,其中经济发展是核心问题,这一正确判断为我们认识世界、从实际出发制定发展战略提供了理论基础。也正是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新的时期,并且成功转移了我国实际发展战略的重心。此外,邓小平还将改革放在突出位置,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改革是重要动力,要实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是不可避免之路,形成了“改革动力论”。
...............................
第三章 新发展理念在青海化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践行.................. 19
3.1 新发展理念在青海化隆经济社会发展中践行的意义......................19
3.1.1 新发展理念践行的意义...............................19
3.1.2 新发展理念在青海化隆县经济社会发展践行中的优势及特殊意义................................20
第四章 新发展理念在青海化隆经济社会发展践行中的路径优化措施.............39
4.1 努力激发创新能力....................................39
4.1.1 加大科技人才培养力度解决源动力问题..............................39
4.1.2 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增强驱动力..........................................40
结语..............................50
第四章 新发展理念在青海化隆经济社会发展践行中的路径优化措施
4.1 努力激发创新能力
习近平将创新能力不强比作“阿喀琉斯之踵”,创新能力不强会阻碍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应该激发创新能力,走出不同的路子,让创新变成全球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排斥变革、拒绝创新会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最终也会被历史所淘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补齐短板,完善创新机制,才能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实现高速度与高质量并驾齐驱,拓展发展空间。创新是欠发达地区在经济上“弱鸟先飞”的关键因素,也是发展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推动力。青海省和国内发达地区相比,创新方面仍然处于弱势,化隆县作为青海省发展较滞后地区,在创新能力上更为缺失。因此,努力激发创新能力,挖掘创新潜力刻不容缓。
4.1.1 加大科技人才培养力度解决源动力问题
马克思指出:“社会生产生活过程中如果开始需要技术,那么,技术对促进科学进步的作用异常强大,生产力越发展,生产力水平越高,人们对技术的需要就更多,对技术就越渴望。”①科技扶贫是长久之计,只有科技创新才能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形成新的增长活力。化隆地区作为一个以发展农牧业为主的县域,山区较多,信息不畅通,交通不便利,在吸引创新型人才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扩大人才规模、优化人才结构成为化隆县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制约因素。新时代的经济发展不能靠以往陈旧的发展模式,而要不断增加创新型人才,推动原有经济模式的改变。创新型人才缺乏是当下面临的首要问题,因此想要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就要大力发展教育,构建强大的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人才供给的质量,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培育具有一定规模化和优良素质的创新型人才队伍,为科技创新提供强大的主力军。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实践创造人才”的观点,认为人才应该通过实践来培养。为破解人才规模不足、人才资源分布不合理的状况,应设置相应的技术培训班,加大对创新型人才的培育,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加大对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吸引,扩大当下人才规模,平衡人才队伍的平衡状况。加大与对口帮扶省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的人才交流学习,学习先进的经验,寻找化隆县在人才培育方面的优势,加强科技人才培养力度,加大对新型职业人才队伍的培训,解决创新的源动力问题,为化隆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经济社会发展论文参考
..............................
结语
步入新的历史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要以问题导向为原则,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解决好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要进一步深化认识新的历史时期的发展任务和要求,树立正确的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发展理念,进而引导经济社会向好发展,提升人民生活的幸福感。
青海省化隆县是一个以回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腿”。当前,青海化隆已实现脱贫目标,进入巩固脱贫成果阶段,更需要以创新发展激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以协调发展促进社会整体良性运行,充分运用绿色发展的潜力和优势,不断拓展开放空间,在实现了脱贫攻坚后实现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因此,研究青海化隆经济社会发展重践行新发展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阐述了新发展理念在青海化隆经济社会发展践行中的优势和特殊意义,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方式阐述了新发展理念在青海化隆经济社会发展践行中取得的成就,深入分析了青海化隆经济社会发展中践行新发展理念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为青海化隆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好地践行新发展理念提出了可行性建议,以此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补齐全国社会发展的“短板”,助推我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成功实现。最后,由于现有资料和本人分析能力的局限需要对此研究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