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自然保护地体系综合评价及优化策略之经济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9321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20 世纪以来,全球迎来了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人类所享有的物质财富总量得到极大的提升。但是,工业文明在为人类带来快速发展的同时,由于过度消耗自然资源、大量工业“三废”直接排放等问题,导致全球范围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问题。20 世纪中期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矛盾开始激化,一些工业化进程较快的国家,这一问题最为突出,如英国曾经出现的毒烟雾事件就是很好的例证。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制约了人类社会的发展,生态安全和生态保护问题开始引起人类社会的重视。今天,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人类社会高度重视的重大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 40 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在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同时,我国也面临着严重的环境破坏和生态危机。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地污染、全球变暖等系列环境问题给国民经济发展、人民生产生活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由此所造成的经济成本正逐年攀升。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五位一体”总布局,成为今后国家制定发展方针政策的重要风向标。党的十九大为了进一步强化生态保护意识,又明确提出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生态环境是一个地区发展的重要基础,通过这些举措,我们能够发现未来一个比较长的时期,依托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强化生态保护,将成为一种重要的国家战略。
在我国以保护区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已经有超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历史,目前已经形成各类保护地一万多个,覆盖陆域面积约 18%,但因多种原因,没有形成有序协调的保护地体系[1]。如何在不断推进生态安全保护的大背景下,构建一种符合我国国情的科学合理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不仅是“将生态安全纳入国土安全体系”形势下的迫切要求,同时也是实现自然资源统一管控的重大举措。2017 年 10 月党的十九大召开,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要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完善国土开发相关保护政策,推进制定生态主体功能区配套政策,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发挥关键保护地在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原真性方面的重要作用[2]。这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提出的重大战略规划,对于现阶段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推进“五位一体”战略布局具有重大意义。
............................

1.2 研究思路及方法
1.2.1 研究内容
论文根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 IUCN 开发的研究工具,通过研究秦岭地区自然保护地现状,从四部分集成研究秦岭自然保护地体系并对其进行综合评价。论文在核心章节基于层次-熵权法构建了自然保护地体系综合评价模型,并结合具体数据分析秦岭自然保护地体系当前存在的问题,以问题为导向提出秦岭自然保护地体系重构和优化策略。本文有七个章节,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章,论文绪论。这一部分主要包括本论文撰写的出发点和研究手段,首先,阐明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同时,从论文整体研究思路出发,介绍了各部分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实现方法;最后,总览全文介绍了本文的技术路线图和整体研究框架。
第二章,理论基础及研究综述。这一部分是本论文撰写的理论前提,首先,介绍了论文撰写过程中需要用到的基本概念,并梳理出了具有指导意义的相关理论;其次,对学术界当前研究动态进行了梳理,寻找本论文的研究突破点,撰写研究述评。
第三章,秦岭自然保护地基本概况及系统集成研究。这一部分是本论文的研究重点之一,首先,基于前期调研成果,对秦岭当前已有自然保护地现状进行了客观描述;同时,运用系统集成的研究方法,从资源、保护与管理、开发、科研科普四个方面集成秦岭自然保护地体系,为后期研究做好准备。
第四章,秦岭自然保护地体系综合评价模型构建。本章是论文的核心章节,首先,基于学术界当前已有的相关研究,依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开发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评价工具确定了本研究的各级细分指标;其次,引入层次分析法对指标进行主观确权,运用熵权法对于指标进行客观确权,最终得出秦岭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复合指标权重,完成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第五章,秦岭自然保护地体系综合评价及结果分析。这一部分是本论文的重点章节之一,首先,将评价模型各级指标的调研数据带入秦岭自然保护地体系综合评价模型,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其次,结合模型分析的具体结果,探究秦岭自然保护地体系存在的问题和导致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为制定秦岭自然保护地体系优化与重构的策略做好前期准备。
第六章,秦岭自然保护地体系的优化策略。本研究该部分是以第五章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综合评价结果为基础,从理论层面进行秦岭自然保护地体系优化重构。针对综合评价结果和当前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方针政策,本文在理论层面将秦岭自然保护地体系重构为目标体系、功能体系、实体要素体系和智慧管理系统,并提出自然保护地体系重构的具体对策建议,以促使秦岭自然保护地体系生态护养效能得到进一步提升,自然保护地体系综合效能持续改善。
第七章,结论与展望。本章主体内容是对论文的各项研究工作进行总结,结合综合评价总结相关研究结论;同时,分析论文研究的不足之处并进行说明,对于今后相关领域的进一步研究进行展望。
..............................

2 理论基础及相关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自然保护地
保护地(Protected Areas)是指通过法律或其他有效手段被明确定义的地理空间,主要目的在于保护相关区域内生态系统的主体功能价值、服务价值、文化价值,以实现对保护地自有属性的长期保护。当前世界许多国家都是采用建立综合性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方式,维护其重要区域的生态系统,甚至是整个国家的自然生态系统。截至 2016 年,全世界范围内,陆地面积的近 15%、内陆水域的 14%、主权国家海域的 12.7%、全球海洋的4%都被各类自然保护地覆盖[5]。

虽然许多保护地都依托主体功能区原则,被赋予了相关的生态保护价值,但通过对保护地进行更为广泛的综合评价,有助于保护地在实现自身主体功能的同时,发挥更多生态保护效益。保护地空间组合,形成保护地体系,可以在保护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同时,为人类旅游憩息提供场所。拥有良好的管理模式的保护地还可以更好的涵养水土,为人类提供品质良好的水源地,提升人类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增强人类的健康福祉[6]。保护地通常也是人类苗圃基地的理想场所和种子库的天然基床,可以促进人类社会水产养殖、林业和农业生产的发展。进行保护地综合评价研究,有助于了解自然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影响机理,识别关键影响要素,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支持。

在我国,很长一段时间是通过设立各类自然保护区来构建生态保护体系的,同时也辅助性的设立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等保护类型,这些属性各异的生态保护单元实际上就是我国保护地类型的具体体现。根据这一标准,我国当前已经有超过 12000 个保护地单元存在,这些保护地总面积约相当于我国国土面积的五分之一。在这当中,以保护区冠名的保护地单元总面积之和近 150 万 km2,数量超过 2700 个,这一生态保护网络覆盖了我国几乎全部的陆地自然生态系统类型,以及绝大多数的野生动植物种群[7]。目前,根据级别来划分,我国自然保护地级别最高的是国家设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然后依次是省级、市级和县级自然保护区。根据保护对象的主体功能区属性来划分,又可分为 3 大类,分别是旨在生态系统维护的生态系统类保护区、旨在动植物物种保护的生物物种保护区、旨在自然遗迹保护的自然遗迹保护区。按照保护单元性质划分,又可以分为科研保护区、资源管理保护区等若干类型[8]。

..............................

2.2 相关理论
2.2.1 生态系统理论
“生态系统理论”最初是由“生态理论”、“系统理论”二者结合产生的。生态主要反映事物存在过程的状态,同时也揭示了各种事物之间以及事物与所处的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机理。系统存在很广泛,主要强调由众多要素或组成部分,依照某种特定的序列和机理组成的集成整体,在宏观和微观环境中都具有普遍性。从结构上来说,系统分为简单的系统,复杂系统,同时也存在超级复杂系统,如载人航天工程就是一个超级复杂系统。生态最早由生物学演变而来,英国著名的生态学家坦斯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提出生态系统是有机物的组合及其存在环境[16]。经过学术界的长期研究,布伦纳、霍林等一些学者将生态系统的概念扩充到了更为广阔的应用领域,但主要还是以生态领域应用为主[17]。
生态系统理论的核心理论包括如下:在某一特定的生态系统中,个体是通过与其所处的环境进行各种形式的交互作用而实现其自身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个体也必须适应其所处的环境[18]。在生态系统中,系统主导力量通过协调和解决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冲突、矛盾和障碍,实现系统和其本身的成长[19]。生态系统理论认为,其所构成的具体组成要素并不是被动的接收系统的影响,而是主动与其所处的环境进行相互影响,因此生态系统理论倾向于具体环境中个体能动性发挥的研究,分析个体与其他环境组成要素之间的作用机理[20]。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运用生态系统理论强调系统整体性和个体要素能动性的特征,对秦岭自然保护地体系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开展综合评价。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从上世纪中期开始,西方工业化进程较快的发达国家陆续建立起了相对完备的工业体系,西方国家的经济成就得到了全世界范围的瞩目。但是,与此同时,这些国家也都出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系统严重退化等危机,由于当时世界工业体系现代化水平不高,能耗很高,更是加剧了这一危机。残酷的现实迫使人类开始思考可以长久发展的发展方式,这也是可持续理论诞生的大背景[21]。可持续发展第一次被公开使用,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公开发表了《我们的未来》,这是一份研究报告,其中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22]。在这份报告中,明确指出可持续发展是指人类当前的发展不以牺牲以后代际的发展空间为代价,可持续发展应当是资源、环境、人类福利的一种良性协调和动态平衡。
..................................
3 秦岭自然保护地基本概况及系统集成分析.................................19

3.1 秦岭自然保护地基本概况.................................19
3.1.1 研究区域范围界定..........................................19
3.1.2 区域人口及社会经济状况..................................21
4 秦岭自然保护地体系综合评价模型构建.....................................47
4.1 研究方法.......................................47
4.2 评价指标选取.....................................48
5 秦岭自然保护地体系评价过程及结果分析...................................89
5.1 秦岭自然保护地体系评价过程...........................................89
5.1.1 二级指标综合评价.......................................89
5.1.2 一级指标综合评价......................................90

6 秦岭自然保护地体系的优化策略

6.1 优化目标、原则及思路
6.1.1 优化目标
针对秦岭自然保护地体系综合评价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本研究认为应当明确秦岭自然保护地体系的优化目标,优化目标具体可以概括为“五个统一”。
(1)统一管理
为切实保护好秦岭,实现秦岭自然保护地体系综合治理,应适时建立统一的秦岭自然保护地体系管理机构,如秦岭保护地管理局、秦岭国家公园管理局等。这个机构不仅仅具备现有协调机构(如秦岭生态系统管理领导小组)的职权,而且还是进行统一管理的实体机构。统一管理机构的地位和作用,需是跨地区、跨部门的实权机构。该机构实行委员会制度,委员来自省政府部门、6 市政府及代表等,理论上各级政府成员以主要负责人员为佳。2018 年 3 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已经明确设立自然资源部和生态环境部,并组建国家林业草原局(加挂国家公园管理局),建议秦岭地区应率先推进相关机构的重组,组建秦岭地区林草局并成立秦岭生态环境局和秦岭自然资源局等统一管理机构。应建立地区统一、部门联合的秦岭自然保护地体系生态环境管理机构和队伍,集目前的森林、水利、矿产、国土、环保等执法力量于一体。

(2)统一立法、执法
为切实提高依法治理秦岭的能力与水平,2017 年初陕西省人大常委会修订和完善《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但距离生态系统综合管理的目标和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为管理主体结构还有待于进一步优化,管理手段还有待于进一步强化。还要适时研究制订新的法律条文和规章,其涉及内容应更加广泛而系统,其管理主体结构应更加合理而有效,其管理目标应更加系统而强化,其管理手段应更加综合而有效。鉴于新修订的宪法允许设区市有一定的立法权,为加强本地区的生态系统综合管理、秦岭地区部分设区市可考虑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和需求,研究制定市级生态系统管理条例。可考虑成立秦岭自然保护地体系生态环境执法大队,实行跨地区的生态环境执法。2018 年 3 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已明确提出由自然资源部统一行使水、土、矿、生等资源的统一执法权,以及由拟成立的生态环境部统一行使农、林、草、水、湿等生态领域和大气水及土壤环境领域的执法权,秦岭地区应率先推进整个地区的资源、环境、生态领域的统一执法。
...........................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