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引言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的生活需求逐渐从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转向了更高层次的满足自我的需求,而旅游作为人们放松身心的主要方式之一,日渐兴旺起来。中国是一个拥有 56 个民族的国家,其中汉族人口占 91.51%,少数民族人口占 8.49%(据国家统计局 2010 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所知)。在我国,55 个少数民族风格迥异,民族特色人文资源旅游逐渐成为继自然风光旅游后又一大旅游亮点。在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地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资源的开发给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了较大动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促进了民族地区的发展。但同时仍应看到,一方面,一些民族地区由于未充分发现当地民族文化的特点或未能很好的在旅游过程中保护当地文化,使得当地的民族旅游要么不温不火、要么因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而在一定程度上被汉化,以至于未能令当地不可模仿的特色资源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来。另一方面,即使这些民族地区能通过充分开发自身拥有的特色民族文化资源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难免会受到其他地区的模仿而丧失自身优势,不利于当地经济绩效的提高。如何在保障自身民族文化的同时维持当地的民族旅游发展不被他人模仿进而促进当地经济绩效的提高,是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资源理论最早产生于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该理论正是立足于资源,从资源拥有者拥有的异质性资源和能力出发来研究其竞争优势的获取的理论,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该理论不断完善,资源的价值性、稀缺性、不可模仿性、不可替代性及不可流动性这五大特性的重要性,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民族地区拥有的特色资源是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而当地对所拥有的资源特性的了解和把握对于资源的开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本文选取广东乳源瑶族自治县为个案,以当地过山瑶的非物质文化资源为研究对象,运用资源理论的主要观点,来研究当地过山瑶拥有的非物质文化资源的特性(不可模仿性)及这一不可模仿性的民族文化开发对当地的经济绩效提高的作用,以期促进乳源地区的过山瑶文化旅游资源的发展,同时,为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提供借鉴。
第一节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及研究目的
本小节主要概述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以及研究目的。根据目前旅游经济发展现状以及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了解民族地区资源的特性及其与经济绩效的关系有利于为民族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借鉴,因而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研究背景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汉族与 55 个少数民族共同繁荣、共同发展是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利、基础设施不完善、文化教育落后等诸多原因,发展欠佳。近年来,随着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兴起,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资源尤其是民族文化资源受到普遍关注,发展旅游业也逐渐成为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致富的重要途径。实践证明,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依托当地特色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民族旅游,经济发展迅速,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高。然而,也有部分民族地区,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却未能很好的加以继承和利用,地区经济发展仍然较为落后。本研究的主题为南方民族的社会经济发展,广东省共有 3 个民族自治县和 7个民族乡,而在这些民族乡县中,以壮族和瑶族为主,因此,选取广东省韶关市乳源县的过山瑶为研究对象,符合笔者的研究主题。另外,本研究主要运用的理论是资源理论,而乳源作为世界过山瑶之乡,有着丰富的物质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资源,便于理论联系实际。因此,研究乳源过山瑶不可模仿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开发与经济绩效的关系,符合本研究的主题,同时,研究少数民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资源的资源特性(不可模仿性)及其与经济绩效的关系,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文化复兴,对于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经济的开发,都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章文献综述
本论文以资源理论为基础,依据资源理论的主要观点来分析不可模仿性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开发对当地经济绩效提高的作用,因此,本论文主要从以下四部分进行文献综述:第一,有关资源概念和分类的文献研究综述;第二,有关资源理论的文献研究综述;第三,有关非物质民族文化资源概念、特点和分类的文献研究综述;第四,有关经济绩效概念及其与不可模仿性关系的文献研究综述。
第一节 有关资源的概念和分类的研究综述
一、资源的概念
(一)社会学科中定义的资源概念
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基础,是用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一切有用途和有价值的要素集合(兰德尔,1989;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封志明,2003;周德群,1999;韦正球和覃明兴,2006)。兰德尔(1989)在《资源经济学》一书中把资源定义为“由人发现的有用途和有价值的物质”[1]。联合国环境规划署(1993)则提出,资源是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能产生经济价值的、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和因素[2]。而资源学科早期的研究对象仅限于狭义的物质资源,即自然资源,在他看来,资源就是一种物质与能量,是从自然界中而来转化为生产、生存资料的(封志明 2003 等)。同时,也有学者从广义的资源角度,提出了资源是一种有价值的组合。周德群(1999)认为资源是对一切主体对象(包括人类和非人类)有用或有价值的所有成分的集合,即 “泛资源”。韦正球,覃明兴(2006)提出了“大资源”概念,将资源的范围从有形的、自然的扩展到包含无形的、社会性的,只要是能被人类社会发展利用的,都是资源。
第三章乳源过山瑶文化个案分析.... 31
第一节 个案的选择及调查情况...... 31
第二节 乳源瑶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资源概况..... 35
第三节 不可模仿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开发.... 40
第四章 结论及建议........ 68
第一节 基本结论........ 68
第二节 相关的政策建议....... 71
第三节 局限性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73
结论
依据资源观理论及乳源过山瑶非物质文化资源的实地考察我们的可知,一方面,乳源过山瑶的非物质文化资源由于历史原因、社会复杂性、时间积累不经济及因果关系不明而具有不可模仿性,这一不可模仿性主要体现在当地非物质文化资源很难模仿得到、很难模仿的会、很难模仿得像、很难模仿得全及很难模仿得好。另一方面,在乳源瑶族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得到开发后,乳源地区的人民得以提高经济绩效,政府税收、企业经济绩效及居民经济绩效均有所提高。历史上过山瑶食尽一山移一山的传统及其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使得过山瑶有着自己特色的民族文化资源,而由于自然环境的限制,乳源过山瑶与外界交往不多,保留了较为原始的山地民族文化传统,这些文化传统一直延续到现在,具体体现为当地特色的服饰文化、刺绣文化、民歌文化、民族舞蹈文化、节日文化、婚俗文化、民族信仰文化等。这些非物质文化资源有着自身独特的表现形式,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生变化,有的消失殆尽,有的则与时俱进、发扬光大,这样特殊的历史条件及长时期的时间积淀使得过山瑶非物质文化传统具有不可模仿性。不论是当地的服饰文化、刺绣文化、民歌文化、民族舞蹈文化、节日文化、婚俗文化还是民族信仰文化,它们的产生都基于一个独一无二的历史条件及独特的自然环境,虽然说过山瑶在广西也有,湖南也有,同为瑶族民族的民俗会有相通之处,语言是相通的,但仍有不一样的地方,这就是当地的特色所在,也是其他地区模仿不了的。
参考文献
[1] Amit,Shoemaker .Strategic Asses and http://sblunwen.com/jjjclw/ Organizational Rent [J].StrategicManagement Journal,1993,14(1):33-46.
[2] Barney .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 [J].Journal ofManagement,1991(17).
[3] Barney ,Wright ,Ketchen D.The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Tenyears after 1991[J].Journal of Management,2001.
[4] Brumbrach,Performance Management[M],London: The Cromwell Press,1998.
[5] Caves, R. E.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Corporate Strategy and Structure[M].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1980,(58): 64-92.
[6] David J. Collis , Cynthia A. Montgomery. Creating Corporate advantage[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8,76(3):70-83.
[7] David J. Collis , Cynthia A. Montgomery. Competing on Resources[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July-August,2008.
[8] Demsetz, H. Industry Structure, Market Rivalry, and Public Policy. [J] Journalof Law and Economics. 16 (1973), 1-9.
[9] Dierickx, Cool. Asset stock accumulation and the sustainability of competitiveadvantage [J]. Management Science, 1989, 35: 1504-1511.
[10] Edith Tilton Penrose, The Theory of The Growth of The Firm [M]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