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绪论
1.1问题的提出
1.1.1课题的研究背景
1978年的改革开放,不仅是经济制度的改革,与之同时进行的还有财政制度的改革,特别是1994年我国实行分税制以后,我国的财政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逐步建立起了以公共财政为指导思想的财政体制框架。自1978年开始至今,我国财税体制改革整整走过了33个年头,在这33年里我国的财政制度实现了由“生产经营性财政”到“公共财政”的转变。这一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由1978年开始),在收入分配的关系上,实行“放权让利”。其中,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上,实行“分灶吃饭”,同时建立起了“复税制”的税收制度。虽然这一系列制度的事实有利于激发地方政府以及企业的积极性,同时也为其他改革的顺利进行起到了奠基的作用,但是它是以牺牲了中央财政收支平衡为代价的,从1981年到1993年财政赤字不断扩大,到1994年分税制实施前,财政赤字达到了978. 58亿元。由于财政困难,此时的中央财政已经基木丧失了宏观调控的能力。第二阶段(由1994年开始)此次改革以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千问题的决定》为契机,由于整体改革目标的确定,它突破了以往单纯以调整利益分配为目的的“放权让利”式的改革,走上了制度创新的康庄大道。它在重新勾画各部门利益分配的同时更注重于新型财税体制的建立(分税制的建立)。第三阶段(由1998年开始)这一阶段改革的关键
第2章基层财政困难及其影响
2.1基层财政困难的界定
2. 1. 1基层财政困难的定义
首先要对木文提到的基层进行定义,一般认为基层的概念是指各种组织中最低的一层,在以往对县乡财政闲难研究的文献中,很多作者也一直沿用“县乡财政闲难”这种提法,但现如今,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在解决县乡财政困难问题中,中央政府对于削减政府层级有着强烈愿望,比较明显的就是“省直管县”和“乡财县管”等政策,因此本文在论述相关问题时将不再把县和乡分为两级政府来考虑,而是作为省以下的一级政府组织来考虑。但在引用其他作者文献时,还是会保留原作者的提法。2005年5月份,财政部出台了《2005年中央财政对地方缓解县乡财政困难奖励和补助办法》的通知,即“三奖一补”政策,文中对财政闲难县做出了明确的定义:指按照2003年数据计算可支配财力低于基本财政支出需求的县。可支配财力包括本级政府一般预算收入、上级政府财力性补助收入以及可用于基本财政支出的预算外收入等,对上解上级财政的支出、一般预算收入中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中用于成本开支部分等作必要扣除。基本财政支出需求包括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在职职工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离退休人员经费和必要的事业展支出,具体由财政部根据各地财政供养人数、人均幵支标准和地区间支出成本差异系数核定。
第3章导致基层财政困难的体制原因分析………………………………25
3.1我国财政体制演变概述………………………………25
3.2理想化的财政体制运行状态………………………………26
3.3理想化分税制运行状态……………………………27
3.4导致基层财政状况恶化的体制因素……………………………29
渐进主义模型是由美国著名政治经济学家林德布罗姆(C. E. Lindblom)于1953年在批判完全理性模型时首次提出,一直到1979年的最终完善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演变。他把公共政策看作政府过去行为的延续,同时政府部门又根据之前的经验对现行政策不断做出修正与调整[39]。解决基层财政困难,也应当遵循渐进主义的原则,在前文的分析中已经说明要从根本上改变基层财政困难的面貌,必须从改变现行财政分权模式、消除政治体制上的弊端等方面进行。对于分权模式的改革,涉及到基层民主政治的建设,民主意识的增强毕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于政府的权责划分,更是要求在健全的法律体系下进行;而对转移支付制度的改革,也涉及到多方面的利益,应该由局部的试点然后逐渐推广。总得来说,解决基层财政困难,首先在宏观层面上要保持我国经济的繁荣和政治上的稳定。在解决基层财政困难时,遵循改革的渐进主义原则,是符合我党在稳定中求发展的思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