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课题的来源及背景
1.1.1研究课题的来源
课题来源于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不同地域特色村镇住宅设计技术”的子课题“典型传统特色村镇住宅设计技术研究”,我们所属分区为小乘佛教文化圈影响下的传统民居形式以及云南省科技厅基金项目“云南西北民族地区传统环境友好伦理观及人居范例研究”。项目都于2009年6月启动,现已进行了较为详实的调研与测绘工作。作为科学考察活动的延续,本文将“祭祀行为与传统聚落公共空间形成的探析”作为硕士论文课题进一步研究。
1.1.2研究课题的背景
1.1.2.1中国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
根据我国2011年4月公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中国居住城镇的人口接近6. 66亿人,城镇化率达到49. 68%,中国城镇化进程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正在紧傻密鼓中进行。两千年多年来,农村人口一直占了大多数。传统聚落是长久以来人、社会、经济、政治与环境高度融合的产物,聚落也是人类聚居环境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相对稳定的聚居单位。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正面临着社会发展过程中复杂的社会文化转型等问题,建筑学的学术视野也应该突破思维的局限,不仅要注重空间和环境等物质方面的问题,更应将社会伦理道德纳入我们研究的范畴。对于聚落的研究,不仅要关注实存空间因素,而且要研究仪式,祭祀行为非物质空间因素,并且重视探究其组成的社会空间的结构和模式,研究聚落内部社会空间基础及社会空间。
1.1.2.2中国近代社会祭祀行为的丢失
祭祀行为是社会生活中诸多文化现象的载体,举手投足的祭祀行为其实蕴涵着祭祀者所持有的文化观念:他们的宇宙观、价值观及伦理观。祭祀作为一种行为符号,不汉传达思想,更由于它的易操作性、可重复性、稳固性以得天独厚的优势介入人们的生活。人们可通过周而复始的祭祀行为来维持一种共同的情感,进一步巩固那些共同的目标和价值,并以此促进社会的稳定……社会可以用仪式来重新规范和理顺人们的情感……祭祀中所表现!的和谐的秩序景象,以及其对于混乱的排斥,在心理上有助于人们维持情感的稳定,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满足了社会整合的需求。...........
..............
第二章祭祀行为在传统聚落整合中的作用
2.1祭祀行为概念的界定
“祭祀”在《辞海》中解释为“置备供品对神佛或祖先行礼,表示崇敬并祈求保佑;祀神供祖的仪式。”从宗教和民俗意义上按照辞海的解释,祭:指祭神、供祖或以仪式追悼死者的通称,如祭天、祭祖、公祭等,祭祀是一种社会活动。祭祀行为,是展示信仰风俗的主要载体,是探视普通民众的精神世界和民俗心理的重要窗口。信仰是人类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它以对未知领域的敬畏为基础,是对某一崇拜物所产生的价值信念。杨庆堃先生在《中国社会中的宗教》中认为,中国信仰具有官祀和民祀、官方信仰与民间信仰、地方信仰与国家信仰等差别⑴。因为本文的研究内容是祭祀行为与传统聚落公共空间关系,故主要分析的是承担中国民间信仰的祭祀行为,中国民间信仰的内容大致包括:
1)祖先、圣贤、神灵及鬼怪的信仰;
2)家祭、墓祭、庙祭和年祭,公共节庆、人生礼仪及占星卜卦等仪式;
3)血缘性家族及地域性庙宇的仪式组织;
4)世界观、宇宙观的象征和神系有关的象征、自然物的象征、地理情景的象征及文字的象征等,并与这些信仰、仪式组织和象征体系紧密相关的文化现象,诸如民间宗教绘画、戏剧及建筑等艺术形式;民间宗教语词及宗教文化心理等等。从人类定居开始,祭祀行为便伴随着传统聚落的发展,在龙山文化、良渚文化、仰韶文化的一些聚落遗址中,集中祭祀的场所便十分明显。随着陕西临潼县的姜寨遗址的全面发掘,让我们更为完整地了解当时聚落的情况,根据这些聚落形态考古的发掘,我们可以知道这些史前的聚落,已经存在了其公共空间。存留于中国广大民众中祭祀行为更是是古老的信仰遗存,它们源远流长、根深蒂固。对于祭祀行为,它是社会的特色和文化传承的载体。举手投足的祭祀行为其实蕴涵着祭祀者所持有的文化观念:他们的宇宙观、价值观、伦理观。
2.2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系统构成与研究
2.2.1传统聚落公共空间的概念界定
综合上一章中对于公共空间的己有研究,大多是从现代城市住区这样的一个领域着手,对于公共空间概念的定义也是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而界定的,本文从传统聚落这个领域对其进行研究,有必要对“传统聚落”的“公共空间”进行界定。乡村作为城市以外的人类活动地域空间系统,也包含着物质空间和社会空间两个方面,并且物质空间是社会空间形成发展的基础。...............
...................
第三章祭祀行为与传统聚落外部公共空间.................................27
3.1传统聚落外部公共空间的定义及类型....................................27
3.2祭祀行为与传统聚落外部公共空间.......................................29
3.3本章小结..................................................................................39
第四章祭祀行为与传统聚落内部公共空间...............................41
4.1传统聚落内部公共空间的定义及类型.................................41
4.2祭祀行为与节点公共空间的形成.........................................42
4.3祭祀行为与“线”形态公共空间的形成.................................49
4.4祭祀行为与“面”形态公共空间的形成.................................54
4.5本章小结............................................................................61
第五章祭祀行为与传统聚落家居公共空间.........................63
5.1传统聚落家居公共空间定义及........................................63
5.2祭祀行为与家居院落的形成............................................63
5.3祭祀行为与厅堂公共空间的形成....................................67
5.4祭祀行为与家门公共空间的形成.....................................71
5.5本章小结.............................................................................73
第六章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75
研究结论
本文在对云南、贵州、福建等地区的传统聚落进行实地调査研究的基础上,以祭祀行为与传统聚落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在充分掌握传统聚落公共空间意蕴的基础上,将其梳理为三个层次,并系统地分析了各层次公共?空间的形成与祭祀行为的对应关系,结合实例剖析,揭示了传统聚落公共空间是在祭祀行为影响下形成的。
诚然,传统聚落形成历史是与地理、地貌、气候等自然环境要素相互适应的过程,同样是苗族聚落,在贵州省安顺地区调研时,当地苗族民居形式与布依族民居形式相似,采用当地的石材为材料,但在云南省地区的苗族则是采用截然不同木材为主的干阑式。但在各地调研时,传统聚落民居的朝向一般向着聚落中心节点庙宇或者广场,而非物质因素,且道路,桥梁及水渠的走向,聚落的布局遵循祭祀礼仪的宇宙观念。当生活的舒适和祭祀信仰相抵触时,物质上的惬意让位于祭祀信仰的因素。在传统聚落中,同一气候出现了不同的居住形式,甚至出现了与居住所处的气候相佐的居住形式,这就说明了除了物质条件还有其他的力量在起着作用。原始性和农人社会中的建造者有一些“非理性”的需要和驱动力。
在《宅形与文化》中阐述“建筑类型的区别在不同地区是文化仪式、生活方式、社会组织、气候和地学,以及材料和技术可能性之间差异的明证。而古今相似性的证据,不仅与部分的或全部的地区因素相符合,而且与人性欲望中的一些恒常因素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