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工业开展模型实证剖析
前言
1.1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快速发展,经济实力空前增强,工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工业化水平明显提高,实现了由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的历史性跨越,实现了由工业基础薄弱、技术落后、门类单一向工业基础显著加强、技术水平稳步提高、门类逐渐齐全的重大转变。工业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国际地位的提升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做出了重大贡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工作中心转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给工业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改革开放之初,工业改革从放权让利、扩大企业自主权入手,逐步使企业从管得过严、统得过死的框架下解放出来,成为独立自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极大地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随着乡镇企业的迅速崛起,为工业经济的迅猛发展蓄积了超常的扩张能量。
同时,通过对外开放,大量引进外资和国外先进技术,加快了我国工业产品的更新换代和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我国又迎来了新一轮发展高潮,各地紧紧抓住这难得的机遇,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工业经济在改革调整中健康稳定快速发展。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工业的所有制结构、企业组织结构、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结构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历史性变化。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工业原材料和工业产品的价格受到世界市场变化的冲击越来越大,同时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中国经济发展的资源和环境约束日趋严峻。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而2008年第四季度以来国际金融危机蔓延迅速,国际环境恶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愈加明显,在工业领域尤为突出,这些都促使我们必须认真考虑工业经济发展模式的问题。惟有如此才一能适应世界经济发展客观趋势的要求。本文旨在分析中国当前工业的现状以及发展状况,分析不同时期工业经济结构的演变,并运用投入产出和计量经济学的方法深入分析工业与其他行业以及工业内部的依存关系、结构变化与发展情况,试图通过研究得到的数据发现工业经济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建议。本文的研究对中国工业的科学发展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1.2国内外工业发展研究进展及文献综述1.2.1国外工业发展研究进展及文献综述国外研究工业经济发展思想可以上溯到以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经济学家更多的是通过比较和分析统计数据的变化,来研究工业经济发展和产业之间关联问题,并得出了非常有实际意义的研究成果。这里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克拉克(C.G.Clark)、库兹涅茨(SimonKuznets),霍夫曼(WG.Hoffman)、钱纳里(HopisChenery)、刘易斯(W.A.Lewis)等英国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克拉克(C.CxClark)‘,在1940年运用他提出的三次产业分类法研究了经济发展同产业结构变化之间的规律。
其研究成果的特点:一是以统计资料为基础总结了若干国家发展过程的结构特点;二是首次考察了劳动力在各产业的分布状况;三是以三次产业分类法为基本框架,并形成了揭示三次产业之间变化规律的“配第一克拉克定理”(Petty-Clark'slaw)o德国人霍夫曼(W.C}Hoffrnan)Z则对工业化过程中的工业结构演变规律作了开拓性的研究,他不但提出了工业部门分类方法,而且根据近20个国家的时间序列数据,分析了制造业中消费资料工业和资本资料工业的比例关系,提出了著名的“霍夫曼比例”(即制造业中消费资料工业与资本资料工业的比例)和“霍夫曼定理”(即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霍夫曼比率下降)。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库兹涅茨(SimonKuznets)3在克拉克的基础上,进一步收集和整理了20多个国家的数据,其中对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的统计资料追溯到19世纪初,据此,从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这两个方面,对伴随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变化作了分析研究。库兹涅茨的研究在部门分类上己经细化到工业部门一级,因此,他的研究成果至今仍被国内外学者所引用。钱纳里(HollisChenery)4等人又在克拉克、库兹涅茨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将研究领域进一步扩大到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HollisChenery(1975)在其研究中运用大量的数据,分析比较了19501970年期间101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转变的全过程,将经济发展过程归纳为三个过程(积累、资源再配置、人口变化及分配过程)和10个方面(包括投资、政府收入、教育、国内需求、生产结构、外贸结构、劳动力构成、城市化、人口变化、收入分配等方面)。
参考文献
[1] Carter, A.PChanges in input-output structure since 1972. Data Resources Inter industryReview, summer,1980:111-117
[2] B.Andreosso-O'callaghan, Guo Qiangyue. Intersectoral Linkages and Key Sectors in China1987-1997. An Application of Input-Output Linkage Analysis, 2000
[3] Burhan Ozkan,Handan Akcaoza. An input-output energy analysis in Greenhouse vegetableProduction:a case study for Antalya region of Turkey. Biomass and Bioenergy,2004,26.
[4] Solow,R.M., 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Quarterly Journal ofEconomics,1956.Feb. VoL70
[5] Willam A Byrd. Plan and Market in the Chinese Economy:A Simple GeneralEquilibriumModel. Journal of Comparative Conomics,1989
[6] Dervis K de Melo} Robinson S.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s for Development Policy.
摘要 4-5
Abstract 5
目录 6-8
1. 引言 8-13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8-9
1.2 国内外工业发展研究进展及文献综述 9-11
1.2.1 国外工业发展研究进展及文献综述 9-10
1.2.2 国内工业经济发展研究进展及文献综述 10-11
1.3 文章结构安排 11-12
1.4 本文创新之处 12-13
2. 中国工业发展现状分析 13-17
2.1 计划经济时期的中国工业发展进程 13-14
2.2 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工业发展进程 14-17
2.2.1 工业规模不断壮大 14-15
2.2.2 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加强 15
2.2.3 企业经济效益大幅提高 15
2.2.4 国家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 15
2.2.5 工业实力明显增强,国际竞争力大幅提高 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