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1.1选题背景
(1)宏观背景
十六届三中全会在2003年10月召开,会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其中,首次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即“坚
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在2005年10月胜利召开,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
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其中再一次提出提出:“要深化对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的认识,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
系,}[zl0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强调: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3]0
(2)项目背景
2006年10月25日,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五中全会和十七大的宏观背景下,首席专家迟国泰领导的课题组中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综合评价体系”重大项
目,对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综合评价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综合评价体系(06&ZD039)”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项目的执行期限是2007年1月一2009年12月。其中“基于科学发展观的经济评
价体系”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综合评价体系”的五个子课题之一。
2选题意义
(1)为基于科学发展观的经济评价提供指标基础
建立反映科学发展观内涵的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为综合评价各区域经济发展状况提供较为完善的指标体系。用23%以下的指标反映94%以上的原始信息,使评价指标体系
更浓缩和简洁,在保证评价结果准确可信的前提下,有效减少评价工作量。
(2)为制定经济的战略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有利于国家把握经济发展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宏观管理与调控。有利于各级政府判断自身的发展水平及发展中的优势与不足。通过对不同区域经济的综合评价与对比分
析揭示的问题,有利于各级政府有针对性地制定政策措施和科学发展的战略规划。
.2基于科学发展观的经济评价的含义
1.2.1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首次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思想[f21。党十七大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指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
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3]0
科学发展观新构想基本内涵即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核心;“全面、协调、可持续”的三个基本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
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科学发展观新构想五个具体要求[[3]0
2. 2经济评价的含义
科学发展评价是对社会科学发展水平的整体评价。包含经济评价、生态评价、社会发展评价、人的全面发展评价、科学技术评价五个方面的评价,是一个解决社会整体科
学发展评价的复杂系统。本文以经济发展为对象,进行评价。
基于科学发展观的经济评价就是要深化对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的认识,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评价体系,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
经济发展“又好又快”的要求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的三个基本点[[4]0
1.2.3基于科学发展观的经济评价的特点
1.2.3.1建立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特点
(1)根据“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内涵,建立了包含经济效益、经济运行质量、经济发展速度和
经济结构四个准则层的经济评价体系。
(2)以国际权威机构典型观点的高频指标为基础建立指标体系、反映当代人类社会的智慧结晶。以世界银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欧洲环境局、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权威机构的典型观点的高频指标为基础,结合欧洲环境局提出的”驱动力一压力一状态一影响一响应(DPS冈”模型的概念和框架,构建了科学发展评
价指标体系。
(3)用23%的指标,反映了94%的原始信息使科学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更加精炼。运用多种统计方法在78个海选指标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包括人均绿色GDP等18个指
标在内的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4)构建可观测的指标体系。在统计资料不全的情况下,通过对人均绿色GDP等反
参考文献
[1]胡锦涛.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2003.10.
[2]胡锦涛.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05.10.
[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2007.10.
[4]《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22-24.
[5] WCED. 1987.Our Common Futur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ages 25-233.
[6] United Nations pis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dicator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uidelines and Methodo- logies [R/OL], indisd/indisd- mg2001.pdf, 2003-3,2004-6.
[7] World Bank. SLM Impact Monitoring Module [R/OL]. . ns
Image Catalo 9. 2002-9/2004-6, PagesS-116.
[8] Kristine L. Kelly A systems approach to identifying decisive inform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tsearch, Volume 109, Issue 2, 1 September 1998, Pages 452-464.
[9]匡耀求,乔玉楼.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方法与理论模型研究述评.热带地理,2000,20(4):326-330.
[10]谢洪礼.关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述评(三).统计研究,1999,(1):61-64.
[11}国家科委,1995.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
版社.
[12] Kulik Omro, Harman Verbruggen. In Search of Indicator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 Hingham,
MA: Klu组合赋权,组合方法筛选,绿色GDP,可持续发展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991.
[13] Maite C Gutes. The concept of weak sustainability [J]. Ecological Economics, 1996,17 (3):147-156.
[ 14J Pezzey J. Sustainability Development Concepts: An Economic Analysis [R]. World Bank Environment
Paper No 2, 1992.
[15] Daniel D C. Principle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 new paradigm for the twenty first century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 Science, 1995,13(2):143-178.
[16]范柏乃,单世涛,陆长生.城市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筛选方法研究.科学学研究,
2002,20(6):663-668.
[17]姚培龙.科技计划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及模糊综合评价[[J].科技管理研究,2007(7):91-92.
[18]刘慷豪,柳治国.区域投资环境竞争力的模糊综合评价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2006,25(9):50-52.
[19〕赵光华,丁艳萍.基于AHP的区域经济差异评价方法研究[[J].集团经济研究, 2006,(12):136-137.
[20]任平,周介铭.四川省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差异综合评价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7,30(1):
102-105.
[21 ]陈佳,吴润衡,刘喜波.2004年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分析评价[[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7,37(5):15-24.
[22]马力,史锦凤.15个副省级城市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实证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12):88-90.
[23]朱丽.运用嫡值法探讨广州25年社会、环境和经济变化状况[[J].生态环境,2008,17(1):411-415.
[24]程赐胜,丁祝燕.基于模糊嫡的物流企业客户满意度评价模型[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
报,2006,3(3):79-82.
[25]学军,郭亚军,赵礼强一种动态组合评价方法及其在供应商选择中的应用[[J].管理评
论,2005,(12):40-43.
[26]徐玲,王涛一种基于隶属度最大化的组合赋权[[J].海港论坛,2006,(2):44-48.
[27]张国权,李文立,王明征.基于离差函数和联合嫡的组合赋权方法[[J].管理学报,2008,3(5):376-380
摘要 4-5
Abstract 5
1 绪论 8-16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8-9
1.1.1 选题背景 8
1.1.2 选题意义 8-9
1.2 基于科学发展观的经济评价的含义 9-10
1.2.1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9
1.2.2 经济评价的含义 9
1.2.3 基于科学发展观的经济评价的特点 9-10
1.3 国内外科学技术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现状 10-12
1.3.1 国际权威机构经典观点的指标体系 10-11
1.3.2 国内权威机构经典观点的指标体系 11-12
1.3.3 现有经济指标研究存在的问题 12
1.4 综合评价方法的研究现状 12-14
1.4.1 指标赋权方法的研究现状 12-13
1.4.2 现有经济评价存在的问题 13-14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框架 14-16
1.5.1 本文的研究思路 14
1.5.2 本文的研究内容 14
1.5.3 本文的研究框架 14-16
2 基于科学发展观的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16-21
2.1 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基础 16
2.2 经济指标体系建立的核心原则 16
2.3 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海选 16-19
2.3.1 经济指标的海选 16
2.3.2 设置可观测人均绿色 GDP 16-19
2.4 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筛选 19-21
2.4.1 经济评价指标筛选的特点 19
2.4.2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筛选思路 19-21
3 基于科学发展观的经济评价方法研究 21-31
3.1 基于G1-熵权组合赋权的经济评价模型 21-27
3.1.1 评价模型建立的思路 21
3.1.2 评价模型建立的步骤 21-22
3.1.3 评价指标的打分 22-23
3.1.4 基于理想方案法的组合赋权 23-27
3.1.5 基于G1-熵权组合赋权的经济发展评价模型 27
3.2 基于组合方法筛选的经济评价模型 27-31
3.2.1 评价模型建立的思路 27-28
3.2.2 评价模型建立的步骤 28
3.2.3 单一评价方法的赋权 28-29
3.2.4 基于组合方法筛选的组合赋权 29-30
3.2.5 基于组合方法筛选的经济发展评价模型 30-31
4 经济评价实证研究 31-50
4.1 评价方法的选取 31
4.2 基于G1-熵权组合赋权经济评价模型的省级行政区实证研究 31-40
4.2.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31
4.2.2 经济指标的打分 31-33
4.2.3 组合权重系数计算 33-35
4.2.4 综合评价结果 35-37
4.2.5 2006年中国14个典型省级行政区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37-39
4.2.6 中国14个典型省级行政区经济发展政策建议 39-40
4.3 基于组合方法组合赋权,组合方法筛选,绿色GDP,可持续发展筛选经济评价模型的副省级城市实证研究 40-50
4.3.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41-42
4.3.2 经济指标打分 42-43
4.3.3 单一评价方法指标赋权 43-45
4.3.4 单一方法评价得分 45-46
4.3.5 综合评价 46
4.3.6 2007年中国10个典型副省级城市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46-48
4.3.7 中国10个典型副省级城市经济发展政策建议 48-50
结论 50-52
参考文献 52-54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54-55
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