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MSIASM的城市可发展性评估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1044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绪论
1.1选题背景
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以来,由于生产力的大力发展,技术的进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疯狂掠夺以及对环境的肆意破坏己经造成了十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从1930年
起陆续出现的马斯河谷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多诺拉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水误病事件、骨痛病事件、日本米糠油事件、印度博帕尔事件、切尔诺贝利核泄
漏事件和剧毒物污染莱茵河事件等十大环境污染事件给人类对环境的疯狂破坏敲响了。警钟。进入20世纪70年代,人类开始关注环境问题。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召开了
*“人类环境会议”,提出了“人类环境”这一概念,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并且成立了环境规划署。此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及其他社会人士开始投身环境保护的研究和实践工作中。
1987年4月27日,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确定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该报告将可持续发展定
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该定义成为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最常用定义。1992年6月3日至14日,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
会是官方对可持续发展讨论的一个高峰。大会通过了《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以及《二十一世纪议程》。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及全球性环境问题依然是各国各民族关
注的焦点。我国已将生态文明列为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人类社会出现的第三阶段文明。在全球气候逐渐变暖的情况下,循环经济、温室气体减排等工作也己被各国提上
议程,加大支持力度。
在各国政府对全球环境问题及可持续发展问题逐渐关注的大背景下,学术界对这两个问题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许多新的研究领域伴随着学
术界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深入研究而产生。
1970年,产业生态学一词首次出现在一种发行量极为有限的杂志标题中【’]。该事件标志着产业生态学的产生。然而,直到 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后,产业生态学才作为一
门新兴学科迅速兴起。该理论把环境问题与经济活动间的关系看作是一种战略关系,认为环境问题始终贯穿于人类基本活动之中,应把环境问题同所有相关的行为人(包括生
产者、消费者和社会等)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
20世纪90年代,循环经济理论正式出现。英国环境经济学家Fearce和Turne:在其1990年出版的《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一书中首先提出循环经济这一概念[f21。经过多
年的研究及实践,目前,循环经济理论主要指在企业层面的小循环、区域层面的中循环以及社会层面的大循环3个经济活动的重要层面上,分别运用3R原则(reduce, reuse,
recycle)实现3个层面的物质闭环流动。
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产业生态学与循环经济理论发展的基础上,Cote和Hall首次定义生态工业园是保持自然与经济资源,减少生产、材料、能源、保险与治理费用
和负债,提高操作效率、质量、工人健康和公众形象,提供来自废料利用及其规模的收益机会的工业系统[(3]。此后,生态工业园的发展受到了各国政府的重视。目前,我国由
国家环境保护部确定的国家级生态工业园示范区己超过了30个[’]。
20世纪90年代初,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William与其博士生Wackemagel首次提出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理论。该理论从生态学角度来衡量可持续发展程度[[s}0
从提出之日起该理论就得到学术界的极大关注,目前在可持续性评价方面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
此外,生命周期评价(LCA)以及生态承载力等方法也在学术界长期可持续发展研究中提出。
近半个世纪以来,从政府间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合作到学术界对其不断深入的研究都显示了在全球环境不断恶化的大背景下,可持续发展问题得到了全球人民的广泛
关注。
1.2问题的提出
自1978年国际环境和发展委员会(WCED)首次在文件中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以来,该思想已渗透到世界经济、社会等活动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在西方发达国
家。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使其对可持续发展投入相对更大的支持力度。西方学术界及工程界从城市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及形态五个方面与可持续发
展理论相结合,进行了一系列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6]。可持续发展水平分析与评价、相关发展问题识别、问题解决与系统优化成为目前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整体构架。在该构架
下,当前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与三个方面:.Cl).着重研究全球、区际和国际联合行动。C2).着重研究第三世界国家结构调整、环境与可持续发展。(3).着重研究
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f}l0
从以上三方面研究方向来看,区域层面(特别是大的区域,如国家、国际层面)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为研究的热点。该方面研究也已取得了诸多成果。然而,在现代社会,
城市作为人类工作及生活的主要区域,由于人类的各项经济活动的进行,其环境与生态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以及噪声污染等已经成为城市
发展过程中难以逾越的障碍。因此,城市作为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最小单元应该得到更多
参考文献
仁月王寿兵,吴峰,刘晶茹.产业生态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幻罗宏,孟伟,冉圣宏.生态工业园区一一理论与实证[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3] Cote R, Hall J. Industrial parks as ecosystems [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1995, 3 (1-2):41-46.
[4〕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标准司.循环经济和生态二业规划汇编「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
社,2004.
[5]袁涛,韩宝平,许爱芹,等.基于生态足迹的城市可持续性评价-一以济宁市为例仁J].生态经
济,2009, (1):15-18
[6〕张俊军,许学强,魏清泉.国外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CJ].地理研究,1999, 18 (2) :207-213
[7〕贾春宁.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及其在天津市的应用「D].天津:天津大学管理学
院,2004.
[8]董经纬,蒋菊生,阐丽艳.产业生态系统健康评价,7J探CJ].现代农业科
技,2007, (23):218-219.
[9] Daly H, Cobb J B. For the Common Good [M].Boston:Beacon Press, 1989
〔10] Huang S L, Wong J H, Chen T C. A framework of indicator system for measuring Taipei's
urban sustainability [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998,42(1):15一27
仁11] Olewiler N.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for urban areas:The role of natural
capital indicators [J].Cities, 23 (3):184一195.
[12] Chi Y, Walsh E, Wang T, et al. Case studies in quantitative urban sustainability
CJ].Technology In Society, 2006, 28(1-2):105-123.
[13] McDonald G W, Patterson M G. Ecological Footprints and interdependencies of New
Zealand regions [J].Ecological Economics, 2004, 50(1-2):49-67.
[14] Fricker A.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of New ;?ealand as a step towards sustainability
CJJ.Futrues, 1998, 30 (6):559-567.
[15] Jin W, Xu L, Yang Z. Modeling a policy making framework for urban sustainability:
Incorporating system dynamics into the F;cological Footprint. [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9, 68(12):2938-2949.
〔16] Marcotullio P J. Asian urban sustainabi:.ity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J].
Habitat Internationa1,2001,25 (4):57 7-5913.
[17] Xing Y, Homer R, EI-Haram M. A framewo:-k model for assessing sustainabilit.y
impacts of urban development [J].Accou:zting Forum. 2009, 33 (3):20g-224.
[18] Zellner M L, Theis T L, Karunanithi A T et al. A new framework for urban
sustainability assessments:Linking comple};ity, information and policy犷J].
Computers, Environment and Urban Systems, 2008, 32 (6):474-488.
摘要 4-5
Abstract 5-6
1 绪论 9-14
1.1 选题背景 9-10
1.2 问题的提出 10-11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1-12
1.3.1 研究内容 11-12
1.3.2 技术路线 12
1.4 研究意义 12-14
1.4.1 理论意义 12-13
1.4.2 现实意义 13-14
2 相关理论研究述评 14-28
2.1 城市可持续性评价相关研究 14-20
2.1.1 相关概念界定 14
2.1.2 国外城市可持续性评价研究进展 14-17
2.1.3 国内城市可持续性评价研究进展 17-19
2.1.4 相关研究方法比较分析 19-20
2.2 社会代谢多尺度综合评估相关研究 20-27
2.2.1 社会代谢理论相关研究 20-24
2.2.2 MSIASM相关研究 24-26
2.2.3 相关研究分析 26-27
2.3 本章小结 27-28
3 城市可持续性 MSIASM评价方法研究 28-41
3.1 MSIASM框架分析 28-29
3.2 人类活动时间 29-32
3.2.1 相关参量与关系式 29-31
3.2.2 本文主要改进 31-32
3.3 体外能流量 32-35
3.3.1 相关参量与关系式 32-34
3.3.2 本文主要改进 34-35
3.4 增加值流 35-37
3.5 城市社会经济系统代谢的动态平衡 37-38
3.5.1 生物-经济压力 37
3.5.2 体外能超循环强度 37
3.5.3 BEP与 SEH的动态平衡 37-38
3.6 社会代谢输出端相关参量补充 38-40
3.6.1 输出端参量提出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38
3.6.2 相关参数的提出 38-39
3.6.3 相关参数的意义 39-40
3.7 本章小结 40-41
4 案例研究 41-60
4.1 研究区域简介 41-42
4.2 相关数据获取 42
4.3 MSIASM相关参数的计算 42-45
4.3.1 体外能流量核算方法 42-44
4.3.2 温室气体排放量核算方法 44-45
4.4 相关参量计算结果及分析 45-56
4.4.1 人类活动时间相关参量 45-48
4.4.2 体外能流相关参量 48-51
4.4.3 增加值流相关参量 51-53
4.4.4 生物经济压力 53-54
4.4.5 温室气体排放相关参量 54-56
4.5 综合分析与政策性建议 56-59
4.5.1 城市可持续性的综合分析 56-58
4.5.2 政策性建议 58-59
4.6 本章小结 59-60
结论 60-62
参考文献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