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趋同性对我国四大不同的都市圈的研讨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1030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经济增长趋同性对我国四大不同的都市圈的研讨
1.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工业化程度随之迅速推进,由此带动了中国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1978年,中国城市人口为1. 72亿,占总人口的17.9, 2007
年,中国城市人口已达到5. 94亿,占总人口的44. 9%。城市人口的迅猛增加以及城市化的加速推进,使得近几年中国各地涌现出一批都市圈,

如长江三角洲都市圈、京津冀都市圈、珠江三角洲都市区等。区域经济的增长与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征,具体表现在城市化向城市群的推进和深化。这些城市群一方面能够起到带动周边地区
经济发展的龙头作用,发挥巨大的集聚效应,促进地区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进也对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产生深远影响。如对地方居民的生活方
式、人口的迁移、技术的扩散等方面的影响。
都市圈经济的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是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推进都市圈的城市间深度整合,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既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
也是应对经济全球化,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区域经济一体化和都市圈的发展的一个重要体现是区域内部城市的协同发展,通过发达城市的资本与技术优势,
带动落后地区快速发展,减少区域内部的差距,实现区域内经济的平衡发展。因此,研究都市圈内部发展趋势以及不同都市圈发展路径的差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
有助于分析解决地区经济差距问题,也有助于解决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具体来讲就是回答如下两个问题:一、都市圈内部经济增长是否有收敛的趋势,
即经济落后的地区有相对较高的增长率,地区差距逐渐缩小的趋势。二、促进区域经济收敛的因素是什么?
对于区域经济的增长是否有收敛趋势,不同的经济增长理论有不同的推导结论,其中主要有两种理论,它们分别是以索罗为代表的新古典增长理论与以罗默和卢卡斯
为代表的内生增长理论。
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是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重要结论,如果不同的区域有相同或相似的技术参数或偏好,虽然他们最初的收入水平存在差异,但最后他们之间人均收
入向相同的稳态水平收敛,离稳态越远的经济体表现出更高的增长率,即贫穷的地区比富裕地区有更高的人均收入增长率,贫富国家或地区之间人均收入的差距将逐渐缩
小并消除,这种现象便是经济增长理论所定义的经济增长趋同。资本边际报酬是递减是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重要论断,进一步推导,人均收入水平较高的地区资本投入
比落后地区的更加充裕,在资本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作用下,较早接近于自己的稳态,人均收入增速放缓直至为零。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人均收入水平较低的地区随着
时间推移会赶上人均收入水平较高的地区。即一个区域的人均收入增长速度与该区域人均收入的初始水平负相关。一般认为“趋同”有四类定义,分别为:“条件p趋同’,、
“绝对p趋同”、“俱乐部趋同”以及“。趋同”。新古典增长理论趋同预期的一个前提是不同区域有相似基本经济特征,即相似的储蓄率、人口增长率以及技术条件,才‘
能实现经济增长的收敛,如果在趋同模型中不加其他控制变量,人均收入增长率与初期人均收入水平存在负相关关系,即是绝对p趋同;如果在回归方程中加入一些控制
变量,如:如物质资本投入、外商投资、对外贸易等,刁‘能实现人均收入增长率与初期人均收入水平负相关,则为条件p趋同;基本经济特征类似是新古典趋同的一个重
要条件,如仅在一些经济基本特征相类似的经济体间存在经济增长收敛趋势,那么这些经济体就形成了趋同俱乐部。新古典增长模型是研究区域经济增长趋同的常用工
具,其主要方法就是测算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同系数一p值,它是以年均人均收入增长率为被因变量,以初始人均收入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所得到的回归系数,其值表示
落后地区追赶发达地区的速度。这样,通过计算趋同系数p值就可以检验区域间是否存在趋同,以及趋同的速度如何。
与新古典理论所推导的结论相反的是以罗默和卢卡斯为代表的新增长理论。新增长理论关注外部性、知识溢出等因素,并认为由于这些因素的存在,经济增长趋同难
以实现。由于这些因素影响,要素边际报酬的假设前提不一定成立,发达地区可能存在要素边际报酬递增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将不断增长,经济差距可能不断扩
大。新古典模型认为资本的边际收益递减,与之相反,新增长理论将技术内生化,将技术认为是一种投入,并认为这种投入的边际收益递增,这样便导致生产函数的收益
递增,那么便不会存在区域经济增长趋同现象。
为了检验这两种增长理论的预测,国内外学者利用不同的国家或区域数据对经济增长是否存在趋同现象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大范围样本数据不存在绝
对收敛的特征,如超过100个国家的范围。但是,若仅对一些相类似的国家或一些国家内部数据(1880-1990年美国各州、1930-1990年日本各县)检验,则可以发现存在
绝对收敛趋势,这一现象被称为趋同俱乐部。如果对影响经济增长的一些变量进行控制,也可以发现趋同趋势,称为条件趋同。新古典理论的经济趋同假说有很强的现实
解释能力。

参考文献
(1] Philippe Martin "The role of public policy in the process of regional convergence" CERAS-ENPCParis and CEPR January 2000
(2] Coulombe S. "New Evidence of Convergence Across Canadian Provinces" 2000
(3] EO'Leary "The role of structural change in labour productivity convergence among EuropeanUnion countries" Journal of Economic Studies 1999
[4] N. Gregory Mankiw "A contribution to the empirics of economic growth" 1992
(5] DT Quah "Twin peaks: growth and convergence in models of distribution dynamics" TheEconomic Journal 1996
(6] Bruton, H. "Knowledge Innov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 2002 P42
[7] Chen, Baizhu, and Yi Fang "Determinants of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Private Enterprise,
Education and Openness" China Economic Review 2000 P1-15
[8] Coe, D. E. Helpman and A. Hoffmaister, "North-South R&D Spillovers" The Economic Journal1997 P134-149
(9] Dowrick, S. and M. Rogers "Classical and Technological Convergence: Beyond the Solow-Swan
Growth Model" Oxford Economic Papers 2002 P369-385
[10] Florida, R."Toward the Learning Region" Futures 1995 P527-536
[11] Iarsen, K. "Learning cities: The New Recipe in Regional Development" Observer 1999 P 73-76
(12] Young, A. "The Razor's Edge: Distribution and Incremental Reform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China"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0
[13] Lee, K., M. Pesaran and R. Smith "Growth Empirics: A Panel Data Approach: A Comment"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8
[14] Islam, N. "Growth Empirics: A Panel Data Approach"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5 P1127-1170
(15] N. Gregory Mankiw "A contribution to the empirics of economic growth" 1992
[16] DT Quah "Twin peaks: growth and convergence in models of distribution dynamics" TheEconomic Journal 1996
[17] Jones, C. "Introduction to Economic Growth" New York: W. W. Norton 1998
[18] Lee, J. "Regional Difference in the Impact of the Open Door Policy on Income in China" Journalof Economic Development 1998 P 215-234
[19] Mankiw, N.G, D. Romer and D. Wei "A Contribution to the Empirics of Economic Growth"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2 P 407-437
(20] Sala-i-Martin "The Classical Approach To Convergence Analysis" The Economic Journal 1996 P

摘要 4-5
Abstract 5
1 引言 8-12
2 经济增长趋同理论综述 12-23
2.1 经济增长趋同假说 12-18
2.1.1 经济增长理论回顾 12-13
2.1.1.1 新古典增长理论 12
2.1.1.2 新经济增长理论 12-13
2.1.2 经济增长趋同的理论推导 13-15
2.1.3 四种趋同概念 15-17
2.1.3.1 绝对β趋同 15-16
2.1.3.2 条件β趋同 16
2.1.3.3 俱乐部趋同 16
2.1.3.4 σ趋同 16-17
2.1.4 经济增长趋同速率 17
2.1.5 经济增长趋同研究意义 17-18
2.2 经济趋同的实证检验 18-20
2.2.1 经济趋同检验方法 18
2.2.2 国外对经济趋同假说的检验 18-19
2.2.3 国内对经济趋同假说的检验 19-20
2.2.3.1 经济增长速度趋同的检验 19-20
2.2.3.2 收入水平趋同的检验 20
2.3 区域经济增长趋同机理 20-23
2.3.1 趋同机理的理论解释 21
2.3.2 揭示区域经济增长趋同内在机理的方法 21
2.3.3 影响趋同的主要因素 21-23
3 四大都市圈经济增长趋同实证研究 23-34
3.1 研究方法 23
3.2 数据选取 23-25
3.3 四大都市圈经济增长趋同的检验 25-33
3.3.1 四大都市圈描述 25-31
3.3.1.1 京津冀都市圈 26-27
3.3.1.2 长江三角洲都市圈 27-29
3.3.1.3 珠江三角洲都市圈 29
3.3.1.4 成渝都市圈 29-31
3.3.2 趋同速率估计 31-33
3.3.2.1 四大都市圈之间经济趋同验证 31-32
3.3.2.2 四大都市圈内部经济趋同验证 32-33
3.4 研究小结 33-34
4 经济增长趋同因素分析 34-36
5 结论与政策建议 36-39
5.1 结论 36-37
5.2 政策建议 37-39
致谢 39-40
参考文献 40-43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43-44
详细摘要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