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制造业技术溢出的进步所产生的效应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1050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1绪论
1. 1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部门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提供技术装备的各制造工业的总称,具有产业关联度高、对经济增长带动作用强、技术资金密集等特点。高度
发达的装备制造业,是一国工业现代化的基础和经济实力的集中表现,也是决定一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际分工地位的关键因素。按照产业关联理论,经济活动过程中产业
之间存在着广泛和密切的技术经济联系,由于科学技术知识的公共产品性质,产业技术创新活动具有正的外部性,特定产业的技术进步不仅会带来本部门经济增长,还会通过
企业间和产业间的技术波及效应,引致相关部门乃至整个经济系统的增长。尤其对于装备制造这种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和战略性产业,工业经济各部门都是装备产品
的用户产业,其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是各行业调整转型、优化升级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障,“没有先进的技术装备就没有先进工业”的观点已在各界达成共识。因此从理论层
面讲,装备制造业技术进步不仅会促进自身产出增长,同时会产生外溢效应,相应提高非装备制造部门的生产效率,进而带动整个工业经济部门的发展。
在政策层面,装备制造业技术进步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工业化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的重视。1993年,美国政府批准了由联邦科学、工程与技术协调委员会((FCCSET)主持实施
的《先进制造技术计划》(AMTP),后又出台《制造技术中心计划》(MTC)以促进制造技术发展。日本在优先发展先进制造技术的三个“振兴法”基础上,于1990年提出《智
能制造系统》(IMS)计划,目的是将美国软件技术和西欧精密仪表的特长与日本制造技术相结合,创造出先进的智能制造系统。自1994年开始,欧盟连续实施《第四届框架
计划》和((第五届框架计划》,其中与先进制造技术有关的项目占有相当大的比重。1991年,韩国正式启动高级先进技术国家计划(G7计划),G7制成品技术开发计划中的“先
进制造系统”项目旨在通过制造技术水平的提高改进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与此同时,我国政府近年来也着重强调装备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相继出台促进装
备制造业技术进步的各项政策,从“十一五”规划到《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再到《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国家政府把振兴装备制
造业提升到事关国家与民族安全的前所未有的高度,明确了装备制造业技术水平对于带动相关产业部门发展、增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作用。可以看出,政
府部门已经意识到装备制造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相应的扶持政策和措施也己达到一定力度。那么就我国实际情况而言,装备制造业的技术进步是否如理论和政策所
预期,对非装备制造部门产生了技术溢出效应,并促进了整个工业经济的增长呢?因此,无论从经济增长的现实需要,还是从装备制造业技术进步溢出作用于非装备制造业部门
以及整个工业经济增长的机理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论探索,本文的研究都是非常必要的。.2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述评
1. 2. 1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
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通过创新过程对经济增长的启动、加速和持续性起到关键作用,是经济增长的来源和演化的动力。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把技术进步看做外生
变量,认为资本和劳动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但资本的边际产出效率递减导致任一经济体都不可能存在长远的增长。内生增长理论大致有两类模型:一是建立在Arrow干中学模
型基础上的模型,包括Romer的知识外溢和Lucas的人力资本模型等;二是以Aghion与Howitt为代表的熊彼特主义内生创新增长模型。Romer在1986年发表的《收益递增
与长期增长》一文对Arrow的干中学模式进行了重大修正和扩展,提出一个由外部效应、产出生产中的收益递增和新知识生产中的收益递减三个要素共同构成的竞争性均衡模
式,开拓了知识外溢和干中学的内生增长思路[’]。Lucas (1988)强调人力资本的重要性,认为溢出效应来自人力资本而不是实物资本的投资,每一单位人力资本的增加除引起产
出提高外,同时引起社会平均人力资本水平的上升,提高社会平均运作效率[2]0 1990年,Romer提出引入人力资本后的第二个内生增长模型,假设有资本、劳动、人力资本和技
术四种投入,并将社会生产划分为研究部门、中间品生产部门和最终生产部门,研究部门使用人力资本和现存知识生产新知识,中间产品部门利用新知识和最终产品生产生产
者耐用品,最终产品部门利用人力资本、生产者耐用品和劳动生产最终产品,从而技术和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3]。内生增长理论在九十年代的另一个重要
进展是新熊彼特主义复兴,即将熊彼特的“创造性破坏”思想内生化成为经济增长理论。Grossman和Helpman假定经济存在研究部门和消费品部门,·前者研制新型消费品,后
者购买研究部门的新设计,新设计所蕴涵的知识促使研究部门成本降低和生产率提高,消费多样化使消费者满足程度提高,在知识具有上述两种外部性的情况下,经济实现内
生增长[4]。1992年,A咖on和Howitt在新古典框架下建立了一个包含随机因素的、由垂直创新推动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s},之后在《内生增长理论》一书中对技术进步的创
造性破坏作用进行详尽分析,阐述了经济增长过程中创造性破坏的作用[[6} o Yong (1993 )构建了一个用创新和干中学共同解释经济增长的模型,其中技术创新也表现为消费品品
种的增加,干中学体现创新溢出效应,得到经济增长率大小取决于创新成本高低的结论[}l。在上述理论框架下,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实证检验围绕着一国宏观或产
参考文献
[1]P. M. Rower. 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6, 94:1002-1037.
[2]R. Lucas. 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988 (22):3-42.
[3]P. M. Rower. 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5:
71-102.
[4]G. M. Grossman and E. Helpman.Innovation and growth in the theory[M].Cambridge:MIT
Press, 1991.
[5]P. Aghion and P. Howitt. A Model of Growth through Creative Destruction[J].Econometrica,
1992, (2):323-351.
[6]P. Aghion and P. Howitt. Endogenous Growth Theory[M].Cambridge:MIT Press,l998.
[7]A. Young. Invention an bounded learning by doing[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3, (3):443-472.
[8]R. Barro.Determinants of Economic Growth:A Cross-Country Empirical Study[M].Cambridge:
MIT Press, 1998.
[9]M. Abramovitz. Catching Up, Forging Ahead, and Falling Behind[J].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1986, (2):385-406.
[10]J. Bernstein. Costs of Production, Intra- and Inter-industry R&D Spillovers:Canadian
Evidence[J].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1988,21:324-347.
[11]A. Jaffe, M. Trajtenberg, R. Henderson. Geographic Localization of Knowledge Spillovers
as Evidenced by Patent Citations[J].Quarterly Journal ofEconomics, 1993,108:577-598.
[12]R. Henderson, A. Jaffe, M. Trajtenberg.Universities As A Source of Commercial
Technology: A Detailed Analysis of University Patenting, 1965--1988[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98, 80:119-127.
[13]A. Jaffe, M.Trajtenberg, M. Fogarty.Knowledge Spillovers and Patent Citations:
Evidence from a Survey of Inventor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0,90:215-218.
[14]MaeDougall,G. D. A. The benefits and costs of private investment from abord:a theoretical
approach. Eeonomic record. 1960, (36):13-25.
[15]Caves, R. E. Multinational Firms, competition and productivity in Host-Country Markets[J].
Economica, 1974, (41):176-193.
[16]Koizumi, T.,K. J.Kopecky.Economic Growth, Capital Movements and the International
Transfer of Technical Knowledg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77,(7):45-65.
[17]R.Findlay. Relative Backwardness,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 and the Transfer of
Technology:A Simple Dynamic Model[J].Quartely of Journal of Economics,1978,(37):1一16.
摘要 4-5
Abstract 5-6
1 绪论 9-18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9-10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述评 10-15
1.2.1 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 10-11
1.2.2 对技术溢出效应的理论及实证研究 11-12
1.2.3 产业间技术溢出效应的理论及实证研究 12-14
1.2.4 文献述评 14-15
1.3 论文研究方法、思路和创新点 15-18
1.3.1 论文研究方法 15-16
1.3.2 论文研究思路 16
1.3.3 论文创新点 16-18
2 装备制造业技术进步的溢出机制 18-28
2.1 技术进步溢出效应的内涵 18-20
2.1.1 技术进步溢出的界定 18-20
2.1.2 技术进步溢出效应的特征 20
2.2 装备制造业技术进步的溢出途径 20-24
2.2.1 前向技术进步溢出 21-23
2.2.2 后向技术进步溢出 23-24
2.3 装备制造业技术进步的溢出过程 24-28
2.3.1 技术进步的溢出方 25-26
2.3.2 技术溢出的接收方 26-27
2.3.3 技术差距 27-28
3 装备制造业技术进步溢出效应的模型构建 28-38
3.1 两部门模型 28-29
3.2 装备制造业技术进步溢出效应模型 29-32
3.2.1 装备制造业技术进步模型推导 29-30
3.2.2 技术进步溢出效应的模型推导 30-32
3.3 装备制造业技术进步溢出效应的计量模型 32-38
3.3.1 计量模型构建 32-35
3.3.2 变量说明 35-36
3.3.3 计量检验的理论假设 36-38
4 装备制造业技术进步溢出效应的实证检验 38-52
4.1 变量选择与描述性统计 38-40
4.1.1 资本存量的测算 38
4.1.2 数据及变量选择 38-39
4.1.3 描述性统计 39-40
4.2 计量方法选择 40-43
4.3 实证结果与分析 43-52
4.3.1 装备制造业产出弹性的测算结果 43
4.3.2 装备制造业技术进步溢出效应的实证结果 43-46
4.3.3 装备制造业技术进步溢出效应的稳健性检验 46-48
4.3.4 不同区域分组下的装备制造业技术进步溢出弹性估计 48-52
5 结论及建议 52-54
5.1 主要结论 52-53
5.2 进一步研究建议 53-54
5.2.1 论文的不足 53
5.2.2 进一步研究方向 53-54
参考文献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