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居民的消费对于生命周期的影响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1052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引言
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经历了东亚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经济就曾出现通货紧缩和内需不足的问题。在此期间,尽管中国政府为了应对这种经济增长
乏力的困难局面,采取积极财政政策,试图通过扩大支出以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但中国经济的最终消费率在1997-2000年间,仅从59.0%小幅上升到
62.3%,中国经济的增长率也徘徊在7-8%之间。在2000年之后,中国经济逐渐走出增长低迷的状态,开始新一轮的经济增长, 2003-2008年的经济增长率更是
达到平均11%的高水平。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经济高增长的局面主要是由高投资带来的,资本形成率从2000年的35.3%上升到2005年、2006年的42.7%,
42.5%,而同期最终消费率却从62.3%下降到49.9%。从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来看,在2000年到2006年之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分别为22.4%,
50.1 %, 48.8%, 63.7%, 55.3%, 37.7%和41.3%,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则分别为65.10l0, 50.0, 43.6%, 35.3%, 38.7%, 38.2%和39.2%,可以明显地看出
在此期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基本上都大于消费(2000年和2005年除外)’。根据钱纳里等人(1988)的研究,中国当前50%左右的最终消费率不仅低于绝
大多数国家平均70%的最终消费率,甚至也大大低于储蓄率较高的东亚国家65%的消费率,想比于钱纳里提出的61%的标准模式也相差较多。而根据波特(2002 )
的竞争优势理论,一个国家需要实现的是具有稳定消费需求的消费型社会,消费拉动型经济增长方式才是真正健康的可持续的增长方式。
当前,因美国次级债引发的世界经济金融危机愈演愈烈,中国经济也受到
比较大的影响和冲击,特别是一些外向型出口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经营困难,并且出现大量农民工失业返乡现象。此次经济和金融危机百年未遇,波及欧美
各国以至很多发展中国家,这导致中国经济外部需求大为较少,同时以房地产
为主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也大幅下滑。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面临较大压力,2008年初步核算的GDP增长率就从2007年的13%下降到9%,幅度达到4个百
分点,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所罕见。面对国内外的严峻形势,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经济刺激计划,包括两年4万亿元的投资、十个调整和振兴产业规划
等。为应对世界经济和金融危机,采取果断有力的措施扩大包括投资、消费、出口和政府支出在内的总需求是必要的,但是要真正维持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
增长,还必须考虑如何有效扩大居民消费的问题。
扩大居民消费除了对于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有其重要性之外,对于宏观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也同样重要。在经济学理论上,消费被认为是宏观经济中最平稳
的变量之一,消费的平稳性被理解为个体进行跨期最优化选择的自然结果。大量的实证研究相当一致的表明,总的来看,相比于其他宏观经济变量如产出、
收入和投资而言,消费波动明显较小。尽管个别研究认为,对于处在转型阶段的东亚经济体来说,普遍存在消费波动大于产出波动的现象,但随着经济转型
的逐步推进,在转型后期大部分经济体的消费序列开始变得平稳(张耿、胡海鸥,2006)。现在中国己经基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
步健全和更加成熟,居民也会不断调整自身消费的行为方式,学会和掌握在新的经济条件和经济环境下的最优消费策略。因此,扩大居民消费,从而使得居
民消费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增大,居民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增大,对于熨平经济波动,创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避免经济的大起大落具有重要意义。
在对居民消费行为的研究中,生命周期假说(LCH)和持久收入假说(PIH >是最基本的两个理论模型,一般认为这两个模型在实质上是相同的。标准的LCH
模型不考虑子孙后代的福利对消费者本身效用水平的影响,而将王朝效用函数引入模型后便得到广义的LCH模型。此后发展起来的不确定性消费理论,包括
随机游走假说、流动性约束假说、预防性储蓄假说、缓冲库存储蓄假说、损失厌恶假说以及兄假说等的研究更加深入具体,但更可以说均未改变标准LC-PIH
模型的框架。根据不确定性消费理论,处在不同生命周期的居民所面对的不确
定性和预算约束是不同的,因而其消费和储蓄行为也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处于生命周期早期的家庭收入较低,但因为未来收入会增加,因此往往会把家庭
收入的很大一部分用于消费,有时甚至举债消费,导致消费倾向较高;进入生
命周期中期阶段以后,家庭收入会增加,但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会降低,消费倾向较低,因为在这一阶段一方面要偿还青年阶段的负债,另一方面还要
把一部分收入储蓄起来用于防老;进入生命周期晚期阶段以后,家庭收入水平下降,消费倾向又会提高。此外,己有的对于中国居民消费行为的研究大多利
用的是宏观总量数据,但是要探究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以及如何促进居民消费,仅仅从宏观总量上进行把握显然是不够的,还必须从微观上研究居民消
参考文献
波特·迈克尔,2002:《国家竞争优势》,李明轩、邱如美译,华夏出版社。
杜海韬、邓翔,2005:《流动性约束和不确定性状态下的预防性储蓄研究一一中国城乡
居民的消费特征分析》,《经济学(季刊)))第2期。
格林.H·威廉,2007:《计量经济分析》,费剑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司,2006:《中国城镇住户调查手册》,打印稿。
凯恩斯,1999:《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译本,商务印书馆。
何智奇、邓小军、韩惠丽,2008:《凯恩思消费函数理论后继创新与发展》,《商业
时代》第2期。
李实、Knight 2002:《中国城市中的三种贫困类型》,《经济研究》第10期。
李焰,1999:《关于利率与我国居民储蓄关系的探讨》,《经济研究》第11期。
刘建国,1999:《我国农户消费倾向偏低的原因分析》,《经济研究》第3期。
龙志和、周浩明,2000:《中国城镇居民预防性储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第11期。
罗楚亮,2004:《经济转轨、不确定性与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经济研究》第4期。
钱纳里·H等,1988:《发展的型式:1950一一1970)),李新华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
曲兆鹏、赵忠,2008:《老龄化对我国农村消费和收入不平等的影响》,《经济研究》第
12期。
申朴、刘康兵,2003:《中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过度敏感性的经验分析:兼论不确定性、
流动性约束与利率》,《世界经济》第1期,第61-66页。
孙凤,2002:《消费者行为数量研究一一以中国城镇居民为例》,上海三联书店、上海
人民出版社。
万广华、史清华、汤树梅,2003:《转型经济中农户储蓄行为:中国农村的实证研究》,
《经济研究》第5期。
万广华、张茵、牛建高,2001:《流动性约束、不确定性与中国居民消费》,《经济研究》
第11期。
王曦,2002:《当期收入还是永久收入:转型期中国居民消费模式的检验》,《世界经济》
第2期。
伍德里奇·M·杰弗里,2007:《横截面与面板数据的经济计量分析》,王忠玉译,中国
人民大学出版社。
吴晓明、吴栋,2007:《我国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与收入分配状况关系的实证研究》,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第5期。
杨汝岱、朱诗娥,2007:《公平与效率不可兼得吗?一一基于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研究》,
《经济研究》第12期,第46-58页。
余永定、李军,2000:《中国居民消费函数的理论与验证》,《中国社会科学》第1期,
第321-331页。
中文摘要 3-4
Abstract 4-5
第一章 引言 7-10
第二章 文献综述 10-21
第一节 国外研究 10-16
第二节 国内研究 16-21
第三章 数据描述、变量说明及生命周期划分 21-26
第一节 数据描述 21-22
第二节 变量说明 22-24
第三节 生命周期划分 24-26
第四章 生命周期与城镇居民消费:消费倾向 26-38
第一节 计量模型 26-27
第二节 计量结果 27-32
第三节 稳健性检验 32-38
第五章 生命周期与城镇居民消费:扩展分析 38-46
第一节 总收入与工资性收入的消费倾向 38-41
第二节 支出不确定性对非耐用品消费的影响:医疗与教育 41-46
第六章 结论 46-48
参考文献 48-51
致谢 51-52
附录A 本文所用数据与《中国统计年鉴》数据 52-55
附录B 部分统计指标解释 55-57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