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大班幼儿
科学做好入学准备要求教师和家长尊重幼儿发展规律、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以科学的理念为前提,保证幼儿身心健康为原则,帮助幼儿顺利过渡到小学生活并得到全面发展。[1]其中关注幼儿心理健康成为了科学做好幼小衔接中不容忽视的内容。良好的情绪可以促进幼儿在认知、思维、人际交往等多方面的发展。在《3-6 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在针对幼儿情绪健康方面的教育建议中提到:“帮助幼儿学会恰当表达和调控情绪。”[2]幼儿在生活中与父母、与老师、与伙伴、与自己都会产生多种多样的情绪变化。幼儿选择什么样的方法策略去调节自己的情绪显然会影响着幼儿与父母、与伙伴、与自己、与老师的关系。我们在帮助幼儿调节情绪的时候往往会忽略了幼儿产生某种情绪的原因,只是针对他们当下表现出来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给予干涉或指导。幼儿渐渐地也会将这种久而久之的“心理暗示”作为他们处理情绪问题的方法。在现实生活中,每一种情绪的发生不仅仅是由简单的情境造成的,它有可能是由很多种情况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件事情的发生,也不单单会诱发一种情绪的产生,比如幼儿在与同伴游戏中,经常会找到老师或家长告状,总会说着“他又把我的玩具碰倒了!”“他总是这样!”。家长或教师常常采取的办法就是批评“肇事者”,削减他的一部分,弥补给对方,让“受害者”心理平衡,并从中说和,“他不是故意的。”“他只是想跟你一起玩。”等等。久而久之,当幼儿与同伴交往过程中,所有的有意为之都可以变成“我不是故意的。”、“我就是想跟你玩。”这样的情绪调节策略是非常不利于幼儿成长的,我们没有给幼儿理解产生某种情绪变化原因的机会,也没有给幼儿更多的情绪调节策略的选择空间和机会。伴随幼儿经历的事件增多,从而诱发情绪问题、个性问题、人际交往问题甚至是心理健康问题等等。
一般来说大班幼儿在 5-6 岁之间。根据以往的研究和日常工作发现大班幼儿在理解能力、表达能力、认知能力、社会性、人际交往等方面都较小、中班幼儿有了一定的基础。正处于学前末期的大班幼儿成为了幼儿园、社会、家庭对其进行科学的幼小衔接工作的主要人群,也正是要提升情绪调节能力的主体。...........................
(二)情绪调节能力
1.情绪调节
情绪调节的概念来源于上世纪 80 年代的发展心理学中,随着研究的发展,情绪调节逐渐运用在儿童、青少年、成人以及临床应用上,是当前情绪智力研究的热点与核心。情绪调节的概念界定有三种形式,适应性界定、功效性界定和特征性界定。Gross(1998)提出,情绪调节是个体情绪产生、反应和体验等不断影响的过程。Cicchetti,Ackerman &Izard 认为情绪调节是个体通过情绪调节策略对情绪进行控制,使其与外界形成适应。其中调节的对象既是所有负性情绪,又包含所有正性情绪。黄敏儿、郭德俊认为情绪调节是个体选择一定的策略和机制对情绪进行的有意的、主动控制的或者无意被动的自发的管理和调整的过程。[3]孟昭兰认为情绪调节分为内在体验和外在行为两个部分,通过抑制或加强的策略帮助其解决问题,并且更好地适应社会。[4]关于情绪调节的定义共分为适应性界定、特征性界定和功效性界定三种。Gross 的定义属于功效性界定,Cicchetti,Ackerman &Izard 对情绪调节的界定属于特征性界定,而黄敏儿、郭德俊的界定属于适应性界定方式。随着研究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在对情绪调节的界定上不仅强调了情绪调节的动态性,多层次性,还强调了选用一定策略的内容。
在本研究中,情绪调节的概念选用适应性的界定方式,认为情绪调节是指个体运用一定的策略对自己或他人的情绪进行调整的过程,这个调整也是控制的过程。目的是使个体在生理反应、感受体验、表情、行为等方面适应社会情境和人际交往。其中在本研究中选用策略调节的情绪类型不仅包括负性情绪,还包括不适用于当下的社会情境或影响人际交往的正性情绪。
...........................
二、相关文献综述
(一)关于幼儿情绪调节能力的相关研究
1. 幼儿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
伴随对情绪调节能力的研究逐渐丰富的进程,对于幼儿情绪调节能力的研究越来越丰富,由于幼儿年龄小,在个性、自我控制以及社会性等方面都在发展的过程中,学者从满足个体适应社会环境与人际交往需要的方面去界定情绪调节能力这一概念。
Thompson(2010)认为,情绪调节能力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对情绪的认知和评价能力,二是对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他认为个体运用什么样的方式调节情绪取决于个体对情绪的认知和理解情况。[5]卢玲(2011)认为情绪调节能力是指个体在识别自己或他人的情绪反应后,依据对情绪的理解,采用一定策略,准确、有效地加工情绪信息并表现出恰当情绪行为的能动反映。[6]徐西良(2012)认为情绪调节能力是个体以社会认可的方式对各种情绪做出反应的能力。[7]杨洋(2017)认为情绪调节能力是指个体在识别与理解自身与他人情绪的基础上对产生的消极情绪进行合理地表达、调控以及做出关心他人情绪、帮助他人调控情绪的行为,从而维持良好社会关系,主要由情绪识别与理解、情绪表达、情绪调控及情绪运用五个维度构成。
在以上对于情绪调节能力的界定中,都强调了情绪调节能力要以识别与理解情绪为基础上,要运用一定的策略,去调控自己的情绪状态,目的是要符合社会情境与人际交往的需求。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根据幼儿年龄特点以及情绪的外露性、不稳定性等特点,将研究着眼于对幼儿负性情绪的干预上。也有研究者表明,除了幼儿的负性情绪需要进行调节以外,结合自身状态、外界情境与人际交往的需要,正性情绪也应该得到重视和宣泄,而部分正性情绪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如游戏时间过于兴奋,而开始阅读或与教师、家长完成一定任务时久久不能平息,注意力无法从刚才的游戏转移到现在的事情中时,再如看到别人摔倒而觉得有趣的这种快乐时,这类在情境下不合时宜的正性情绪不仅影响幼儿个体的认知与发展,还会伤害到他人,影响自己的人际交往与社会性地位。这为本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依据。
.........................
(二)绘本教学的研究
1. 关于绘本分类及选择的相关研究
近几年国内外学者对于幼儿的情绪能力的发展给予了较大的关注,其中大多研究学者把焦点放在了绘本这个近几年十分流行的媒介上面。而绘本本身确实以其温馨有趣的画面、简短的语言、充满想象力的画面和极具观察力挑战的细节、开放的故事情节,深受幼儿、教师、家长的喜爱。绘本是作家与画家共同谱写的灵感之作,每一个读者会因其不同的经历和感悟挖掘到其中不同的价值。绘本作品繁多,根据朱荀(2019)发表的《国外儿童图书馆绘本分类与阅读推广研究》一文中可见,在纽约公共图书馆中,共有三种分类方式,即按照年龄、题材和学阶进行分类。新加坡中央公共图书馆按照年龄和奖项进行分类。国际儿童数字图书馆按照颜色、语言、篇幅、年龄惊醒分类。国内一线的幼儿园教育工作者对绘本有着其它的分类方式,多按其主题进行分类,谢清理(2007)认为绘本的主题就是绘本所呈现出来的中心思想,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意识和情感。[27]刘婷(2012)在研究中选用情绪主题绘本,她对情绪主题绘本的界定是指专门为幼儿呈现某种特定情绪,旨以帮助幼儿识别理解情绪,引导幼儿表达、抒发情绪故事,提升情绪能力主要内容的绘本。[28]潘婷(2019)研究中选用交往主题绘本,她认为交往主题绘本是讲述关于同伴交往的故事,并包含着丰富的同伴交往策略与解决冲突方法的绘本。[29]成伟丽认为按照绘本主题的分类要建立在精读过绘本之后,按照绘本内容可以分为可以分为情感、生命、艺术、科普、心理、习惯养成及综合七类。
本研究比较偏向于成伟丽的分类方式,教师可以根据绘本内容将绘本按照教育主题进行分类。将幼儿园常见的绘本分为情感、生命、艺术、科普、心理、习惯养成及综合这七个类别,其中心理这一类包括最常见的情绪主题绘本,是以某一种特定情绪为主题的绘本,
如《我生气了》、《我不害怕》、《生气汤》等,情感类大多以叙事类绘本来体现,它是关于亲子关系、同伴交往、自我认知成长等类型的绘本,也是本研究中绘本教学活动所运用的绘本。科普类绘本包括科普、自然、数学、常识、益智等,如《蚯蚓日记》、《小水滴旅行》等。生命类绘本大多是讲述关于死亡的内容,如《獾的礼物》。习惯养成类绘本主要讲述关于幼儿日常习惯的系列绘本,如《根本就不脏嘛》、《小熊不刷牙》等,艺术类绘本则大多以美术、音乐、舞蹈等来呈现,如《落叶跳舞》、《风的旅行》、《小小瑜珈》、《马蒂斯的剪刀》等。
.................................
三、 相关文献综述.................................... 3
(一) 关于幼儿情绪调节能力的相关研究................................... 3
(二) 绘本教学的研究........................................... 6
(三)运用绘本促进幼儿情绪调节能力的研究........................... 9
四、 研究目的与意义................................... 9
(一) 研究目的........................................... 9
(二)研究意义................................... 10
五、 研究方法.................................... 10
(一)被试 ........................................ 10
(二)实验假设............................... 11
(三)实验设计类型................................ 11
七、讨论
(一)绘本教学对大班幼儿情绪调节发展状况具有促进作用
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幼儿通过观察进行学习并获得相应的经验提升,被观察的对象不仅是活生生的人,还可以是图像、语言等所描绘出的形象、行为。绘本中富含丰富的情绪情境,情境切合幼儿实际生活和趣味性,不仅调动起幼儿浓厚的阅读、学习兴趣,且其中的人物形象成为了可以和幼儿平等对话的同伴,幼儿更能产生共情,人物所选表现出的情绪调节策略与能力成为了幼儿的榜样示范。
幼儿在经过绘本教学活动后,情绪识别,情绪理解,情绪调节,情绪表达的能力明显提升。在情绪运用方面有时还需要成人或同伴给予帮助才能进行。幼儿能够清楚地认识自己或他人所处的情绪状态,能够主动关心他人,并为他人提供帮助。由此看来绘本教学对大班幼儿情绪调节发展状况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1.选用合适的绘本是促进大班情绪调节发展状况的基础
目前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重视绘本对幼儿情绪调节能力的教育价值。在以绘本为载体促进幼儿情绪调节能力发展的研究中,很多学者教师运用《我的感觉》这一系列绘本对幼儿情绪调节能力进行干预。结合幼儿情绪调节发展状况的五个维度,《我的感觉》这一套绘本中,针对每一种情绪都给了相对应的情绪识别、情绪理解、情绪表达和情绪调节的策略。在一线的教学中发现,这一套绘本是可以很系统化的为教师、家长所应用。但其中人物的情境情节往往以简单的几句话或几张图片来概括,在园所大型活动中,由幼儿在家长的帮助下对所喜爱的绘本类型进行投票,发现大班幼儿对于故事情节丰富有趣的趣味故事型绘本更为青睐。那么运用绘本进行的情绪调节能力教育只能使用固定的素材吗?本研究结合大班幼儿年龄特点,以及情绪调节发展状况中的五个维度和覆盖幼儿常见情绪类型的需求选出了 21 本绘本,并根据评分最后选择了研究中的 9 本绘本进行绘本教学。其余绘本也不是不具备情绪教育的价值,只是并没有以上 9 本这么丰富,在今后的绘本教学中,可以再将剩余的绘本进行拓展阅读或自主阅读,以巩固情绪调节能力发展的经验。
..............................
八、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绘本教学能够有效促进大班幼儿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
2.绘本教学干预后,实验班幼儿在情绪调节发展状况中各维度得分显著提高,在情绪调节策略中认知重建、问题解决、替代活动、寻求支持、自我安慰等维度的得分显著提高,被动应付、情绪发泄、攻击行为等维度的得分显著降低。即绘本教学有效提高大班幼儿情绪调节发展状况,优化了情绪调节策略。
有研究表明,大班幼儿的心理压力主要来源于学业、规则、教师、环境变化、家长管教等方面。在学业方面,幼儿园对幼儿采取科学的幼小衔接理念,不给幼儿增加任何“小学化”倾向的内容,但这并不能阻止家长对于幼儿在知识储备方面的焦虑。根据与幼儿、家长日常交流方面得悉,有不少幼儿还参加了各种各样的技能培训班,趣味英语、逻辑数学、拼读以及各种舞蹈、绘画兴趣班。这样紧凑繁杂的业余生活安排势必会成为幼儿产生负面情绪的源泉。另外,为了帮助幼儿更好地适应小学的生活,大班幼儿需要从一日生活中逐渐建立起规则意识、任务意识、时间观念等等。习惯的改变不仅增加幼儿的心理压力,控制规则的教师,其严格严厉程度、师幼关系的转变都能影响幼儿的情绪变化。所以,教师要充分尊重幼儿的情绪调节发展规律,善于观察幼儿情绪变化与行为表现。当发现幼儿与同伴发生矛盾时,教师应给予幼儿独自解决问题的空间和时机,待幼儿妥善解决后,可以将这件事情分享给大家,并对幼儿予以肯定和表扬。当幼儿采取不适宜的调节策略时,教师在能保证幼儿安全的基础上,应私下对幼儿进行疏导。对幼儿不想分享,不想表达的情况给予理解和尊重,不想说时可以不说。教师可以灵活运用教育策略和师幼互动,给予幼儿情绪表达的空间和机会,不要一味地抑制幼儿的情绪表达。为幼儿建立一个自由、舒适的发展空间。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及时与家长沟通幼儿近况,了解幼儿产生情绪变化的原因,了解幼儿情绪调节发展水平,将教育理念与教育建议分享给家长,达到家园共育的作用。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