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武昌区儿童钢琴启蒙教学的现状
第一节 武昌区儿童钢琴启蒙教学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向儿童钢琴教师、家长和儿童共发放 420 份问卷,共回收 384 份有效问卷。其中发放教师问卷 120 份,回收有效问卷 112 份,回收率 93.33%;家长问卷 150 份,回收有效问卷 137份,回收率 91.33%;儿童问卷 150 份,回收有效问卷 135 份,回收率 90%。关于教师、家长、儿童的基本情况如下:
一、教师基本情况
(一)问卷调查中教师基本情况
......................
第二节 武昌区儿童钢琴启蒙教学现状考察
一、 教学理念与目标
(一)教师问卷调查与访谈结果
1、教师问卷调查结果
(1)教师的儿童钢琴启蒙教学理念
调查结果图 1 显示,教师对儿童钢琴启蒙教学的认知分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审美教育和素质教育所占比例最大,分别为 82.14%和 73.21%,这说明教师对儿童钢琴启蒙教学有正确的理念和认知。而音乐需要不断提高技能,具有专业性,学习人数较多,所以选择技能教育、普及教育、专业教育的教师分别为 48.21%、47.32%、42.86%,形成第二梯队。第三梯队职业教育选择人数较少,占比 5.36%,说明绝大多数大教师不将儿童未来从事相关职业作为教学目的。
.......................
第二章 武昌区儿童钢琴启蒙教学的问题
第一节 教学理念与目标的问题
一、双方理念分歧降低教学实效
访谈中,不少教师提出家长的理念决定着儿童钢琴学习道路的方向,但由于钢琴教师与家长之间思考角度不同,因此造成了教学理念存在分歧。部分教师表示,虽然自己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与儿童的音乐素质来制定教学计划,并且希望在家长的帮助下,儿童能持之以恒地学习钢琴,但是部分家长中存在着两极相悖的理念,影响教师的教学。一些家长将钢琴当做儿童课后消遣的“玩具”,认为不用花费太多时间与精力。虽然素质教育在我国大力普及,调查中也可以看出家长也意识到钢琴教育也属于审美教育。但家长仅靠这种理念支撑但不关注与参与儿童的钢琴教学,也很难保证钢琴课的正常进行。而另一部分家长急于求成,要求教师加快进度,甚至不按教师的教学进度,私自拔高选择难度较大的曲目让儿童弹奏,当儿童难以达到家长理想的效果时,就使用暴力,非打即骂。使儿童产生负面情绪,逐渐对钢琴产生厌恶之情.
二、强制性学琴遮蔽部分儿童内部动机的激发
在进行调研时,当问到儿童学钢琴的原因时,将近三分之一的儿童都委屈地说“我原本不想学,是爸爸妈妈让我学的”。对做某一件事的喜欢程度与持久度受动机的影响。如果儿童对音乐略有兴趣,并且对学习钢琴表现出热情,那么内部动机将激发他们去练习。但每一个儿童都是独一无二的,有各自的长处,并不都适合学习钢琴。但家长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儿童,认为学习钢琴对儿童的成长有利,甚至将自己儿时未完成的遗憾寄托给儿童,让儿童替代自己完成梦想。儿童在家长的逼迫下练习,并不能将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这种强制性地学习,容易让儿童产生抵触情绪。家长自己也苦恼,牺牲了业余时间,天天陪伴儿童学习与练习,儿童却难以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这需要家长能够明确目标,发掘出儿童的特点与长处,做出客观而非主观的决定。
..........................
第二节 教学内容与方法的问题
一、内容片面、儿童缺位
长期以来,钢琴教学缺乏统一的课程标准,具体“教什么”“怎么教”也没有一套规范的要求。因此教师不知道全面的钢琴教学应该包含什么内容。一部分教师认为教学内容就是教材,一部分教师认为教学内容是钢琴曲目。然而这仅仅只是教学内容的一部分,除了教材、钢琴曲目,与钢琴领域相关的乐理、视唱练耳有 19.64%的教师在教学时可能或者不会涉及,而音乐与相关文化被 66.96%的教师完全或者部分忽略。仅仅只传授钢琴演奏技能文化,导致教学内容过于片面。儿童不仅缺乏对音乐相关知识的涉猎,又不能对理论知识充分理解,使儿童学习钢琴变得困难重重。从家长问卷结果来看,只有 61.31%的儿童偶尔会对钢琴曲目提出自己的要求,而几乎不提要求的占 17.52%,儿童钢琴曲目大多是由教师来指定。从儿童的问卷结果来看,55.56%的儿童只能偶尔提出自己想弹的曲目。说明弹奏曲目一般依据钢琴教师自己选定,缺乏儿童视角。
二、教材选用中多元性、现代性与民族性的缺失
通过的教学与调查发现,武昌区儿童钢琴启蒙教学使用率最高的依次为《约翰?汤普森钢琴教程》(占比 90.18%)、《孩子们的拜厄》(占比 82.14%)、《孩子们的哈农》(占比 82.14%)。这些教材已经在我国流行了 30 多年,虽然中国的一切都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钢琴教材依然不变。市面上推出了《巴斯蒂安钢琴教程》、《新世纪儿童钢琴启蒙教程》等新教材供教师使用,普及率却较低,大部分教师仍然信赖“经典教材”。虽然现在改版后的教材在原来的基础上加入了卡通画和鲜艳的色彩,但仍有教师教师了解教材较少,没有及时根据儿童情况更换或者补充适应的教材,选用的也并非儿童教材。访谈中的家长反映,教师只使用了《拜厄幼儿钢琴教程》和《哈农钢琴练指法》,把课堂中大量的时间都放在对手指的练习上,儿童弹得昏昏欲睡,因此达不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而且教师在选用大多是国外教材,音乐风格的多元化与民族特色被大部分教师忽略,分别只有 29.46%的教师与 7.14%的教师选择,以致于儿童很少接触中国作品,没有对本民族音乐产生深厚感情。
................................
第三章 武昌区儿童钢琴启蒙教学提升的策略 .................................... 44
第一节 教师的策略 ............................. 44
一、帮助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 44
二、选择适宜教材,充实教学内容 ...................................... 44
三、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 ...................................... 48
第三章 武昌区儿童钢琴启蒙教学提升的策略
第一节 教师的策略
一、帮助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调研发现,教师与家长教育理念存在分歧。刚开始学琴时,有一些家长就将自己的教育理念传达给教师,业余学习和专业学习仿佛就此成为钢琴学习的两条道路。因此教师依据家长想法,专业学习就高标准严要求,业余学习就无需认真的理念是不可取的。教师应及时纠正家长的错误理念,而不能一味迎合家长的理念。要注重儿童在教学过程中的收获,不仅仅只限于教学生弹琴,更要对儿童进行全方位培养。教师需要摒弃所在培训机构和工作室所要求的“以考级为目的”的教学目标。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而不能陷入到狭义的应试教育中。教师需要基于每个儿童的特殊性、年龄阶段性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循循善诱,由浅入深引导儿童学习。
二、选择适宜教材,充实教学内容
调研发现,武昌区儿童钢琴教学中存在内容片面、缺乏儿童视角等问题,需要补偏救弊,对症下药。
(一)以儿童视角选择教材,因人而异
根据对儿童调研结果,62.22%的儿童都喜欢带有图画且色彩鲜艳的乐谱、86.67%的儿童喜欢带有趣味性和有图画故事的钢琴书。因此教师应该从儿童的视角选择适宜的教材和内容。教师还需要根据不同儿童年龄阶段和性格特点选用符合儿童审美的教材,而不能千篇一律只使用一种教材。年龄较小的儿童(4—6 岁)骨骼较软,手指肌肉能力较弱,对色彩鲜艳的图片敏感度高,注意力容易被书本中丰富多彩的图画所吸引。因此教师在选用教材时,应当选择趣味性较高的教材,书本文字简洁,图文并茂,曲目短小,其中穿插着小游戏和小故事作为演奏方法和乐理知识的引导。年龄较大的儿童(7—9 岁)注意力相较于学龄前的儿童更为集中,情感也更丰富。因此可以适当加入练习曲和手指技巧训练。调研中,59.26%的儿童喜欢欢快的钢琴乐曲、47.41%的儿童喜欢有节奏感的曲目、37.04%的儿童喜欢优美的钢琴曲目,教师还需要依据儿童喜好选择乐曲风格,提高儿童学琴兴趣。
.............................
为了提高儿童钢琴启蒙教学的有效性,论文将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相结合,以儿童心理学、音乐教育学、钢琴教学法等为理论依据,以武昌区儿童钢琴教师、家长、儿童为研究对象,对武昌区儿童钢琴启蒙教学进行研究。文章从儿童钢琴启蒙教学理念与目标、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活动与形式、教学效果与评价、教学支持系统五个方面,全景式地展现了武昌区儿童钢琴启蒙教学以下现状:
1、在教学理念与目标方面:大部分教师与家长认为儿童钢琴启蒙教学属于审美教育和素质教育,但所占比例有较大的不同。在后期访谈中,一些教师也表明和家长教学理念存在分歧,家长不能配合教师教学。教师与家长都以培养儿童兴趣爱好、陶冶情操、开发智力为目标,但不少儿童反映是为了满足父母意愿才学习钢琴,说明有部分儿童学习动机来自外部。教师和家长在对待考级的态度上截然不同,部分家长更倾向于让儿童考级。
2、在教学内容与方法方面:教师大多选择内容丰富有趣,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约翰?汤普森钢琴教程》、《孩子们的拜厄》、《孩子们的哈农》等国外经典教材,绝大多数教师在钢琴课上会连带教授相应的音乐基础理论知识,但其他门类相关知识却较少涉及,缺少对本民族音乐的讲授。大多数教师认为大部分时候能按照教材进行教学,教学目标基本达成。儿童钢琴启蒙阶段的曲目大多都是由教师来指定,儿童偶尔会对平时弹奏或练习的的钢琴曲目提出自己的要求,教学内容的选择缺乏儿童视角。教师以传统的讲授法、示范法、练习法为主要教学方法,大部分教师创建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偶尔跟儿童讲故事、打比方、做游戏,使课堂趣味性提高。但教师平时安排儿童之间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并不多,不利于儿童互相帮助与启发。使用多媒体设备情况也较少,儿童不能获得直观的感受。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