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知人论世”的内涵及与古诗文的关系
第一节 “知人论世”释义
“知人论世”是中国文论史上比较早的,并且至今仍有较大影响的文学批评方式之一。《诗经·小雅·北山》中写道:“陟彼北山,言采其杞。偕偕士子,朝夕从事。王事靡盬,忧我父母。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1]而孟子的弟子咸丘蒙,不顾全诗的整体含义,将《诗经》断章取义:“《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2]孟子针对咸丘蒙对《诗经》的错误理解提出“以意逆志”,告诫弟子:“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意思就是阅读时要透过字面意思去理解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本意。
然而,孟子在自己评诗时,也并没有完全做到“以意逆志”,因受“赋诗言志”的影响,他往往也会犯断章取义的错误。如在《梁惠王》下篇中,引用《大雅》中的《公刘》和《绵》来说明“公刘好货”“太王好色”等,这也是一种曲解。[3]然而,要想避免断章取义,理解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本意,就要从作品整体内容作为出发点,这就关乎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创作时代。
孟子在《孟子·万章下》提出:“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4]这便是“知人论世”的思想,孟子认为要想深刻地理解古人的作品,就要深入探究和了解他们的生平以及为人,要全面了解其所在的生活环境和时代背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读懂一个作者及其作品。
.........................
第二节 “知人论世”意义的内涵
孟子的“知人论世”在历代的意义解释都有不同的侧重点,从汉、宋到明、清的学者们多侧重于伦理性内涵,而到了晚近的学者们则开始更多注重于“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内涵。由此可见,“知人论世”意义的内涵也随着时代更替在不断地深化与改变。
一、“知人论世”作为尚友之道
“知人论世”的本意其实是孟子提出的一种尚友之道。其中的“善士”是文士的一种,是有德之士。所以孟子的话理解起来就是:一乡、一国甚至天下的有德之士,如果认为自己与一乡、一国甚至天下的有德之士交友仍觉得不够,那么就要追溯到上古的有德之士,吟诵他们的诗歌,诵读他们的书籍,通过与他们的思想精神沟通来做朋友,从而提高自己的学识与道德修养,但如果连对方是否是一个真正的有德之士都不知道,那如何与其做朋友,向其学习?所以不仅要读他们的诗书,同时还要了解他们的为人和生活的时代,只有这样才能读懂他们的诗书,领会他们的精神,与他们成为朋友。
朱自清在《诗言志辩》中指出:“至于知人论世,并不是说诗的方法,而是修身的方法。”[1]并且《论语·学而》中孔子说道:“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2]由此可见,“知人”是有很大难度的。了解当代并世之人很容易,但是想要了解古人,就要“颂其诗,读起书”“与古人居”“与古人谋”,也就是说通过阅读古代流传下来的典籍,真正与古人精神相照、心灵相通。[1]由此可知,“知人论世”其实只是一种以“尚友”为目的的手段而已。
并且,在孟子的“知人论世”中,“知人”与“论世”二者又有紧密联系。“知人”的必要前提是“论世”,所以要想“知人”就必须“论世”。只有“知人”与“论世”相互结合起来,才最终可以确定是否与其交朋友,才能通过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来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可见,“知人论世”的本意实则是交友之道,修身之道。
..........................
第二章 “知人论世”法在中学古诗文教学中的运用现状
第一节 数据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问卷说明
“知人论世”法可以架起学生与作者、作品之间的桥梁,教师在课堂上对“知人论世”法的运用会影响学生对古诗文学习和接受的效果。本次调查问卷旨在通过对部分地区的调查,了解“知人论世”法在中学古诗文教学中的运用现状。通过学生的反馈,分析目前“知人论世”法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原因。希望通过此次的调查、研究与分析,可以对“知人论世”法在中学古诗文教学中的运用情况有一个更为深入的了解。
笔者对都匀市两所中学的学生分发了关于“知人论世”法在中学古诗文教学中的运用现状的调查问卷,分别是都匀三中与都匀一中。两所学校能较好代表两个层次的中学在古诗文教学中运用“知人论世”法的一些基本情况,使调查结果具有代表性。这两所学校共发放问卷 199 份,回收 199 份,无效卷 2 份,有效率为 98.99%。
二、调查结果及数据分析
通过对两所学校的学生分发调查问卷,笔者得出以下几组数据。
.........................
第二节 “知人论世”在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世、人和作品这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个好的作品离不开作者自身经历和社会环境等因素。所以,教师和学生都肯定了“知人论世”法在古诗文教学中的作用。
但在当前的古诗文教学中仍存在问题,很多时候学生看似理解了作品深意,但由于实际的生活环境、社会环境、自身经历与作者、作品距离较远,所以并没有真正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这就说明教师在实际运用“知人论世”法的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笔者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和在实习中对课堂教学的观察以及与教师和学生们的访谈,现将存在的问题整理如下:
(一)教师对“知人论世”不够重视
一些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中经常忽视作品的作者和创作背景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在多媒体教学广泛发展的今天,一些教师在给学生讲解作者和创作背景时,经常是直接将作者的一些简单的生平信息和作品的创作时间、创作缘由直接展示在 PPT 上,让学生自行观看、阅读。在学生自行观看的过程中也不对其进行延伸和拓展,在讲课的过程中也不将其与文本相结合,这就使得教师在教授作品时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在学习古诗文时也不能对作品的主旨有深刻的理解。
(二)教师对“知人论世”资料来源没有经过认真筛选
今天的网络如此发达,每个人都可以在网络上畅所欲言,所以网络资源的质量是不敢恭维的。一些教师在备课时,由于一些原因忽视了备课环节,直接参考网络上的一些教案,认为不错的就直接引用到自己的教案里面,并没有去考证所引用的资料的真假。从而在课上误导了学生,或使一些经过精心预习或知识面较广的学生对老师产生误解。例如,一些老师受错误资料的影响,在课堂上所讲的人物和故事会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从而对学生的学习进行了错误的引导。
...........................
第一节 在教学中运用“知人论世”法的目的................................... 17
第二节 在教学中运用“知人论世”法的作用................................. 18
第四章 “知人论世”法在中学古诗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22
第一节 “知人论世”运用范围............................. 22
第二节 “知人论世”运用类型.................................... 23
第四章 “知人论世”法在中学古诗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第一节 “知人论世”运用范围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优点,但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缺点,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或教学原则都不是万能的,并不能适用所有的课文。所以说,“知人论世”法也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对于一些与作者生平经历或与当时社会联系较大的古诗文来说,运用“知人论世”法去引导学生领悟其内涵体会其情感,无疑是一种快速的捷径。
但语文课毕竟不是历史课,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1]语文课本中的一些古诗文篇目,不是每一篇都要求学生结合作者自身和当时的时代才能理解文本。如教授朱熹的《观书有感》这首诗,这是一首抒发朱熹读书体会的哲理诗,只要让学生领会其中蕴含的哲理就可以了。作者运用象征的手法,虽然描写的是半亩池塘的景色风光,但实际讲的却是读书对一个人的重要性。作者将不断读书学习比作“源头活水”,告诫后人们要想不断进步,就要坚持不懈的读书。在讲授这首诗时,主要引导学生们领悟作者在诗作中表达的要不断读书的深刻内涵。但在课堂上如果强行使用“知人论世”法,从朱熹的生平、时代背景等角度去分析、品味这首诗,并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
结语
在我国不断的教育改革当中,越来越重视语文学科中对学生的古诗文教学,这不仅仅是学生学习语文必备的基础知识,还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必要素材,更是继承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内容。
但是在如今的中学古诗文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无法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无法理解作品中蕴含的深刻的思想内容,或是对于作品的理解过于表象化等等。而“知人论世”法可以说是目前行之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之一。鉴于以上原因,笔者对“知人论世”法在中学古诗文教学中的运用做了初步的研究,形成了这篇论文。
“知人论世”是我国传统的文学批评理论,要想深入品读一篇作品,“知人”和“论世”二者密不可分。一部好的文学作品的呈现,总是与作者自身经历和当时的社会时代背景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恰当地运用“知人论世”,可以对作品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对作者的写作目的、写作原因以及在作品中所表达出的思想内涵有更深入的理解。
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运用“知人论世”可以有效的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学生与作者之间的距离,切实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鉴赏水平,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本论文对在中学古诗文教学中运用“知人论世”法的必要性进行了阐述,并且通过分析教材给出了一些运用“知人论世”法的策略。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