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
英语写作教育改革的步伐从未停止,为更好的指导高职英语写作教学,促进高职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继教育部在 2000 年颁发《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后,教育部 2009 年进一步制定《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用),
该要求对高职英语写作提出了三类教学要求,即较高要求、一般要求和基础要求,具体如下表 1.1。
结合教育部两部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不难看出,高职学生写作基本要求为:能掌握常见的简短英语应用文,如简历、通知、信函等,且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在内容、语义、表达、文体格式等方面达到不同层次要求。两部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对高职学生英语写作能力提出具体明确要求,高职英语写作教学应以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为指导,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目标,指导高职英语写作教学。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厦门东海职业技术学院 17 级电子商务(1)班、(2)班的实验研究,了解高职英语写作的教学现状,探索如何在支架理论指导下提高高职英语写作教学成效及激发学生的英语写作兴趣,最后提出相关的可行性建议,以推进高职英语写作教学的改革进程,提高高职英语写作教学质量,最终为促进高职学生英语写作应用能力的发展提供帮助。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笔者试图通过分析支架理论在高职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成果,发现不足之处,对支架理论在高职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更深入实证研究,以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现有的支架理论研究,为广大高职教师对支架理论在英语写作方面应用进一步的了解和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二)实践意义
作为一名从事多年高职英语教学的教师,本研究将对笔者改变高职英语写作教学现状起到帮助和促进作用;同时希望本研究成果能为高职同仁在改革英语写作教学和制定英语写作相关教学材料(课程标准、授课计划、写作比赛方案等)方面提供实际参考和指导;本研究对高职学生来说,将支架理论应用于他们的写作学习中,改变以往“填鸭式”“满堂灌”被动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对英语写作的学习兴趣,提高英语写作水平,
帮助高职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支架的定义
“支架”又称脚手架,原为建筑术语,意指建筑行业的支撑架,也即为工人们在建筑工作时 提供站立帮助 的建筑架 (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Dictionary, 2004: 1546)。支架在教学中定义普遍接受的源于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DGXⅢ)有关文件的认定“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和 Wood、Bruner(1976)等人最先在 The Role of Tutoring inProblem Solving 一文中对“支架”的定义:“对学习者学习问题解决和意义建构起辅助作用的概念框架”。我国著名教授何克抗(1997)对支架理解为:根据维果斯基的思想,借用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 (scaffolding)作为上述概念框架的形象化比喻,其实质是利用上述概念框架作为学习过程中的脚手架。而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
综上所述,本研究对“支架”界定如下:支架是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写作水平提升和建构意义起辅助作用的一种概念框架,是教师把学生个人无法完成的写作任务一步步分解的过程,辅助表现形式包括教师对任务操作演示、提供任务完成的线索、对完成任务过程中错误给以指正以及同伴的合作讨论学习等。
二、英语写作和英语写作水平评价标准
英语写作涵义很广,众多教育学者对其理解不一,是一种工具?是一个过程?还是是一门课程?到底“写作”是什么呢?美国语言学家龙菲尔德(L. Bloomfield)在 1993年权威著作《语言论》中认为,写作不是语言,而是一种记录语言的方式,记录载体是看得见的符号。White & Arndt (1991)、Knapp & Watkins (2005: 14)通过研究表明写作是一个需要进行不断的长时间智力消耗的复杂认知过程。而 Spratt & Williams 等(2007:26)认为英语写作是一种语言活用技能,以书面方式,以单词、句子和一系列段落为载体,进行有机组合的文章结构向不能面对面直接交流某种信息的人传递信息。GoodluckC.K. & Uche L. I.(2016)等学者认为英语写作是人们通常表达他们内心情感、需求和想法的一种方法。丁往道和吴冰(1994: IX)认为写作不仅要求思想表达上清楚而完整,对语言各个方面都有着一定要求,同时还需要仔细考虑思想内容、所用材料、组织条理、书写格式等;肖礼全(2006:174)认为写作是一种实用的语言技能。
关于写作水平评价,陈立平、李志雪(1999)将作文评分内容分为 7 项:思想内容、结构形式、语言表达、语篇连贯、语法、标点、措辞和拼写等技术细节。而王笃勤(2005:136)认为结构完整、语言流畅、整体统一、和谐连贯和内容充实简洁是写作水平评价的五个标准。Vernon 认为一篇好文章可以从五个方面进行评判:写作目的、写作对象、文章条理性、篇章组织、统一性与连贯性(转引 YunikSusanti,
2014)。Anastasiia & Olga (2016)通过写作研究认为写作水平的评价由七个方面组成:语言使用、布局和标点、拼写、简洁、段落、信息、主题、校对和文体格式。《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对学生英语写作技能在五个方面做了明确规定:“正确使用所学的词、词组和句型;语法及标点使用正确,句子结构完整;句子意思清楚,符合逻辑;注意连贯性,正确使用连接手段;正确套用或使用常见的应用文格式” (教育部高教司,2000)。
.........................
第二节 国内外关于支架理论的研究述评
一、国外学者关于支架理论的研究述评
支架一词从建筑行业的术语发展为教育心理学中广为认可的概念,各界外国学者对支架分类、特点和应用情况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在支架分类方面,Wood (1976)等通过研究将支架归为 5 大类:反馈支架、提示支架、指导支架、解释支架和模仿支架。Penny Li Beed(1991)等从学习情境角度出发将支架分为偶发性支架和策略性支架; Eggne D.(1997)等则通过研究支架互动类型的不同得出支架可分为双向型支架和单向型支架结论。Margaret F. Quinn(2016)等学者对支架在儿童早期写作能力形成研究中发现,支架可分为低水平支架(low-level scaffolds:model,reduce choices, guide)和高水平支架(high-level scaffolds:extend, explain, and makecomparisons)。
在支架特点方面,Roehler 和 Cantlon(1997) 通过对课堂研究发现教师支架的五大特点:即提供解释、提高学生参与度、核实并且澄清学生理解、规范行为示范以及邀请学生提供线索(转引自徐锦芬,2016)。Van Lier (2004)认为支架具有六大特征:支架具有连续性、语境支持性、主体间性、自然流动性、灵活性和可转换性(转引自 Masoud KhaliliSabet,2013)。
支架理论在教学中的实践方面,首先 Dickson, Chard & Simmons(1993)等认为支架式教学不是杂乱无章而是系统有序的,在教学中包含了相应的教师为改善教学所提供的支持和提示性的内容、材料、任务。Brown(1984)等认为支架式教学一般由五个教学环节组成:搭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转引自孔胜男,2009)。Aline& Hosoda (2009)和 Kayi- Aydar(2013) 通过教学研究认为同伴在学习中为了顾全“面子”,几乎不会为成员提供帮忙或指正错误。Cecile G.等(2016)对支架在沉浸式 t-MALL 课堂中的作用进行比较研究。这项定性研究在马来西亚一所大学展开,研究对象为以法语为外语的 24 名二年级本科生,研究结果表明,在课堂中支架的选择、老师、同伴和其他技术的支持,对教学目标的完成均有影响,适时的支架有助于学习者积极参与教学任务和学习技能的发展。Annemarie S.P. & Miranda S. F.(2017)对美国六年级一个班学生和科学老师之间课程教学进行案例研究,以从理论和实践角度检验“支架”的作用。研究发现:支架贯穿在教师协助,同伴互动和课程本身等要素中,支架在这些要素中搭建合适与否对学生学习有影响,同时支架在激发兴趣和学习注意力方面地位不可忽视。
.........................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17
第二节 实验被试..........................17
第三节 研究工具和方法.................. 17
第四章 数据统计与分析........................... 29
第一节 写作测试卷的数据收集与分析........................29
一、实验班与对照班英语写作前测成绩对比.........................29
二、实验班和对照班英语写作前测分模块失分情况对比....................30
第五章 结论..................................... 45
第一节 本研究的结论.........................45
第四章 数据统计与分析
第一节 写作测试卷的数据收集与分析
一、实验班与对照班英语写作前测成绩对比
在实验学期初,笔者对高职 17 级电子商务(1)、(2)班进行测试,试卷采用 2015年 12 月高等学校英语应用等级能力测试(B 级)写作部分(详见附录 3),学生的英语作文由笔者和另外一位教学经验丰富的英语老师一起批阅(评分标准详见附录 5),取两位老师成绩平均分为前测成绩(详见附录 6)。为数据收集方便,笔者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进行编号,从 S1(Student 1)到 S49(Student 49)。笔者收集前测数据后,运用数据处理软件 SPSS 22.0 检验独立样本 T,以检测两个班级英语写作水平是否存在差异,为实验的进行提供基础。
从表4.2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英语写作前测成绩统计数据可知,实验班前测平均成绩是8.065,标准差是1.4087,对照班前测平均成绩是8.071,标准差是1.5275,两个班平均值仅差0.006,说明两个班实验前写作水平差距不大,水平相当。
.........................
第五章 结论
第一节 本研究的结论
本研究在初步了解高职学生英语写作水平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写作课堂中改变以往传统教学模式,采用支架理论指导英语写作教学,进行为期一学期的实验研究。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验研究以及文献研究,通过数据统计分析,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 支架理论指导下的高职高专英语写作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实验前测成绩表明实验班学生写作水平(平均成绩 8.065)和对照班学生(平均成绩 8.071)水平相当,且不具备显著差异(P=0.857>0.05)。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验,实验班学生写作水平(平均绩 9.707)明显高于对照班学生(平均成绩 8.255),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0<0.05)。此外,在具体失分模块上,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在语法、篇章布局、词汇和文体格式等四大模块失分情况有显著性差异。而在内容阐述模块失分情况不具备显著性差异。
2. 支架理论指导下的高职高专英语写作教学能够激发高职学生的英语写作兴趣。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