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罗西尼《塞维利亚理发师》的审美特征及文化视域解读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3417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罗西尼的喜歌剧《塞维利亚理发师》创作于 1816 年,取材自法国剧作家博马舍“费加罗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塞维利亚理发师》,剧作家斯泰尔比尼改编为歌剧脚本。“戏剧的品格,从歌剧诞生的那一天起始终是歌剧的基本品格;作为戏剧的歌剧,始终把戏剧特性作为自己的第一生命。”1《塞维利亚理发师》产生的文化语境体现出法国大革命前夕资本主义启蒙思想的进步性,在喜剧的皆大欢喜的大结局深处,揭露出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这正是罗西尼歌剧在思想性上的成功之处,由于 19 世纪反动统治的检查制度扼杀了歌剧的进步思想内容,罗西尼把歌剧的故事发生背景从法国搬到了西班牙,但戏剧冲突和情节矛盾却生动的反映着十八世纪法国社会深刻的阶级矛盾。笔者选取此部歌剧作为研究对象,意在挖掘其剧中的精神实质与戏剧意涵,从文化视域的角度进行解读。歌剧《塞维利亚理发师》音乐风格清新自然、充满活力,极具有抒情、戏谑的喜剧性特质,通过华美流畅的旋律来表现戏剧,是这部歌剧的艺术特色。罗西尼作为 19 世纪意大利美声学派歌剧的代表人物,其音乐旋律尤其是歌唱旋律优美典雅、轻松诙谐,美国音乐学家格劳特在其论著《西方文明中的音乐》中说:“罗西尼代表意大利根深蒂固的信仰,认为歌剧根本上应为高度发展的歌唱艺术的最高表现,歌剧的主要目的为通过旋律优美、真情流露、平易近人的音乐取悦并感动观众。”2因此,笔者选取《塞维利亚理发师》对罗西尼所独特的音乐叙事方式与音乐审美特征进行解读。此外,权威人士对罗西尼歌剧艺术的评价正、反两方面大相径庭。如贝多芬、叔本华对罗西尼的歌剧持肯定的态度,而以瓦格纳、舒曼为代表的反方面对罗西尼歌剧大加批判。任何对作曲家及其作品的评价必然会受到所处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风格与音乐审美特征的影响,正是鉴于历史上对罗西尼及其音乐作品在评价上有着极大的差异,笔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希望从艺术审美和社会文化视域这两个角度进行探究,从而获得自己的思考。

.........

二、论题的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主要从声乐表演实践、喜剧因素、歌剧中的咏叹调分析以及戏剧性角度来进行研究,主要论文有如下 6 篇:河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卜静在其 2009 年完成的硕士论文《罗西尼歌剧<塞维利亚理发师>喜剧因素研究》中主要通过故事情节的发展、乐队配器的应用、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唱段的演唱处理四个方面对歌剧《塞维利亚理发师》喜剧因素进行分析。分析作曲家是如何运用丰富多样的音乐手法来体现喜歌剧的特殊风格。高静 2006 年发表于《中国音乐学》第四期的论文《罗西尼歌剧咏叹调的戏剧化表现功用》从戏剧化的美学基础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 论述了罗西尼歌剧咏叹调的戏剧化表现和功用。屠艳 2009 年发表于《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的论文《以华美流畅的旋律表现戏剧——罗西尼喜歌剧<塞维利亚理发师>的艺术成就》主要从从咏叹调、重唱、合唱、管弦乐队四个方面对《塞维利亚理发师》作了较为详细的音乐分析,认为旋律集中体现出罗西尼喜歌剧创作的艺术成就。上海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伍艾在其 2006 年完成的硕士论文《罗西娜的音乐形象塑造》中从声乐演唱的专业角度,对《塞维利亚理发师》中女主角罗西娜这一音乐形象展开分析, 如对罗西尼歌剧中的罗西娜和莫扎特笔下的罗西娜在角色塑造上的区别和比较;不同的歌唱家对诠释这一人物的不同理解;罗西娜这一角色不同版本的比较,从而进一步分析了作曲家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的独特的音乐表现手法和富于特色的音乐语言。

..........

第一章 脚本分析与歌剧创作背景

第一节 博马舍戏剧原作分析

戏剧《塞维利亚理发师》为法国十八世纪剧作家博马舍(Beaumarchais1732-1799)于 1772 年创作完成,此部戏剧的创作,正值欧洲十八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是法国大革命前夕社会矛盾斗争的一部缩影。法国在十七世纪,由国王路易十四登上政治舞台,即确定了其强大的封建王权统治,使法国成为欧洲大陆上最为强大的封建主义专制国家,而资产阶级不满其经济实力与政治地位的不平衡,这就使得资产阶级将打破封建专制的黑暗统治势力作为自己的斗争目标,为资本主义的制度建立与发展,孕育着斗争的成熟条件。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之下,思想层面上出现了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运动”,以狄德罗、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们著书立说,出版了共计三十五卷的《百科全书》表明政治观点,即反对封建特权制度和天主教会,向往合理的社会,宣扬资产阶级的理性主义和资本主义价值观。身为社会第三阶级的博马舍其成长经历深受封建专制的压迫,启蒙运动,特别是天赋人权的观念,对他产生了深刻影响,他盛赞《百科全书》是一部大无畏的不朽巨著,并自称是伏尔泰和狄德罗的学生,对狄德罗等人的言论给予响应与支持。戏剧《塞维利亚理发师》贯穿全剧的则正是启蒙时代的平等意识和人权思想,剧中的主导人物费加罗,正是作者自画像式的法国第三等级的代表,他聪明机智、乐观自信,才思敏捷又乐于助人,但为了生计而不得不从事着各种职业:贵族阶级大人先生的仆人、养马场的兽医、写喜剧诗歌的文人,走街串巷的私人医生和理发师..........在为生存而奔波的过程中,也尝尽了世间冷暖,洞察了世态人情,从而对社会有了深刻的剖析与批判“在这个城里受到欢迎,在那个城里被人监禁,好在总能随遇而安。某些人恭维我,另外一些人斥骂我。得意时候,帮助别人;失意时候,只好忍气吞声。遇着糊涂的人,跟他们开开玩笑;碰上凶恶的人,偏要跟他们较量较量。

........

二、戏剧结构分析

博马舍的戏剧《塞维利亚理发师》共分为四幕,在整个故事的叙述过程中,费加罗通过帮助伯爵完成两次角色的伪装转换(第一次伪装成醉酒的军官;第二次伪装成音乐教师巴西里奥的学生)来与医生巴托洛周旋、交锋、雄辩,最终使医生巴托洛与音乐教师巴西里奥合谋的结婚计划未能得逞,促成了阿尔玛维瓦与罗西娜的婚姻。整场戏剧正是在伯爵两次角色伪装的计划、实施中展开,第一次集中于第一、二幕,第二次分布在第三、四幕,各幕所含场次、地点、人物与主要戏剧动作见以下图表(表 1-1):博马舍的这部《塞维利亚理发师》整体叙事的手段并无倒叙、插叙等特殊的叙事方式,而是采用简洁明了的直叙手段,每一次新人物的出场,即带来新的矛盾冲突,整部戏剧从阿尔玛维瓦伯爵一人出场到最后落幕前场上出现的众多人物,随着逐一场次的递进,矛盾冲突也随之递进,从第二幕由于医生巴托洛拥有免于居住其房屋的赦免权,伯爵不得不离开,以保证不泄露身份再到第三幕伯爵的学生假身份被医生巴托洛所识破,直至最后一幕,在罗西娜对其疑窦不解的关键时刻,伯爵主动亮出了自己的真实身份结束了所有的伪装与冲突。这三个层次的戏剧冲突的程度逐一递增,最后达到戏剧冲突的饱和点,全剧结束。整部戏剧的矛盾冲突递进就像是一个大写的渐强记号,在最强、最高点处收住了故事的结局。

.........

第二章 歌剧音乐分析............21

第一节 叙述方式及内部体裁布局..........22

一、歌剧的叙述方式.........22

二、歌剧的内部体裁布局...........25

第二节 音乐分析...........28

第一幕.......29

第二幕...........47

第一场片段一:伯爵与巴西里奥的二重唱.....48

第一场片段二:巴西里奥闯入引发的混乱.......50

第二场片段一:间奏曲“暴风雨”.........53

第二场片段二:罗西娜的误会......55

第二场片段三:终场“愿心中充满爱情与永远忠诚”...........56

第三章 评价与思考.........58

一、历史语境下的评价.....58

二、审美角度的评价.......... 63

第三章 评价与思考

作为一部常演不衰的歌剧经典,《塞维利亚的理发师》从诞生之日不止赢得了广泛赞誉,也遭到各种不同的批评。在这一章当中,笔者将分为两个维度对罗西尼的歌剧乃至罗西尼本人的评价做一梳理与探讨,其一,将罗西尼及其作品置于西方歌剧发展历史,甚至是西方音乐发展历史的语境当中,在线性的发展过程当中,评价作曲家所处于的地位与作品的价值;其二,从歌剧的戏剧—音乐结构上所体现出的戏剧性及审美特征进行笔者的评价。

第一节、 历史语境下的评价

对歌剧《塞维利亚理发师》该部作品的评价乃至罗西尼本人的音乐创作的评价在历史上有很多,笔者就当前目及所限的评论观点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梳理与思考。这些评价与观点有的相对感性与偏激,有的以相对的具有的理性和学术性为基点对罗西尼的创作发表着见解与观点。在笔者所搜集到的有限的评论当中,关于罗西尼本人亦或是歌剧《塞维利亚理发师》的赞扬与支持的声音大都是感性的、应激式的评价,是被罗西尼优美动听的旋律所“俘获”听觉感受而做出的回应。一方面说明罗西尼作为浪漫主义十九世纪初叶的作曲家,其侧重于音乐线条的着重描绘和处理,是一位旋律大师,但另一方面,这些感性的评价带有太多的评论者自身的主观原因,并不能够客观的说明罗西尼本人及其音乐在西方历史长河中的地位与价值。有关于歌剧《塞维利亚理发师》,贝多芬在 1822 年访问罗西尼时这样说到:“您就是罗西尼?您就是《塞维利亚理发师》的作曲家?为此我要祝贺您。这是一部优秀的喜歌剧,我看过的,感到很愉快,而且也很高兴。只要还有意大利歌剧院存在,它们肯定就会继续上演这部歌剧。”38从贝多芬的评论中可以看出,其对罗西尼的音乐天赋及造诣表示肯定,对《塞》剧中明快、悦耳的旋律表示认可。由于十九世纪初欧洲对革命产生厌倦,人们对沉重的题材并不是十分欣赏,反倒对充满喜剧性的、娱乐元素的歌剧题材饶有兴趣,当罗西尼的歌剧来到维也纳后,掀起了“罗西尼旋风”,从一定程度上抚慰了人们战后沉重、痛苦的心情,从这一点上可看出,贝多芬是认可喜剧风格的。

..........

结论

通过对罗西尼歌剧《塞维利亚理发师》的分析,笔者对该部作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论文第一章是对博马舍的原作与歌剧的脚本分别进行结构分析,从而再将二者进行对比,以凸显出从戏剧剧本到歌剧脚本这一叙述本体方式的转变所带来的不同,脚本由于要为音乐提供大量的空间与可抒情的余地,必然会对源文本进行一番删减与改编,并提供适应歌唱的抒情性歌词。第二章为歌剧的音乐本体分析,第一节梳理了歌剧体裁不同于其他姊妹艺术的独特叙述方式以及歌剧内部各体裁的特点与布局,以此观察《赛维利亚理发师》中的整体布局。之后再以分幕的方式对歌剧中的重点段落进行分析,从音乐本体的写作特点再到与剧情之间的紧密联系角度出发,以管窥罗西尼式的音乐叙事方式。第三章是基于两个维度对罗西尼的作品乃至作曲家创作理念的评价和思考,第一个是基于历史语境中,众多对罗西尼的作品从正、反两个方面评价的梳理,并进行笔者个人的思考。继而在歌剧历史发展线索上,将作品放在线性的历史发展语境当中去探求它的意义与价值。第二是从艺术审美角度,从歌剧的结构、人物情感的表现等角度来看待这部作品所具有独特艺术价值的思考,给予这部歌剧中肯的评价,即作曲家并未因尊从意大利美声歌唱传统而丢失了对戏剧的表现,他在这里采用了他认为合适的手段,形成了综合性的审美效果。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来探讨作曲家本人其及作品会得出不同的意义与价值。鉴于笔者局限,对罗西尼《塞维利亚的理发师》乃至他的创作理念、写作风格的研究仍有很大空间,笔者期待更多的研究成果。

..........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