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由
笔者日常生活中留心观察生活,对草木虫鱼充满喜爱和好奇。看着校园里竞相开放的花朵想知道它们叫什么;看着生鲜区琳琅满目的水产品想将它们一一对上名称;动物园里、公园里一个个动物、植物介绍牌吸引着笔者驻足观看。在语文教科书中,也有动植物的身影。以沪教版初高中语文教科书为例,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明确主题:“动物世界”;七年级第二学期第五单元明确主题:“自然奥秘”,这些单元所选文章都包含了生物知识。就具体课文而言,在文学之外涉及生物知识的文章极其广泛丰富,例如《松鼠》、《云雀》、《海底奇光》、《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花的话》、《旅鼠之谜》、《南州六月荔枝丹》等等。这些生物知识不断吸引着笔者的目光。孔子认为从诗中可以学到一些动植物知识,反之,从动植物知识入手也可以让我们更多地了解语文教科书选文和语文教学,有助于我们更为真实地、正确地解读课文。语文教材虽然不可能像生物教材那样直接地传授动植物知识,但它在培养学生生物素养上更具有情境性和趣味性,生动活泼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在文学陶冶中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态度,教给学生严密、灵活的思想方法。语文教科书把人文情怀、生物科学、理性光芒融为一体,是自然科学精神最直观生动的素材。 一次课上,导师提问到“合欢树的象征意义、合欢树与含羞草为什么会被认错”,这一问题再一次使笔者将论文的焦点集中在语文教科书中的生物知识上。语文教科书里有着如此丰富的动物、植物,笔者不禁思考到:这些动植物在教材中充当着什么角色呢?学生们在学习完课文后是否能还原出文章中的动植物信息呢?在课文中知道了一些动植物的名字后又是否能在自然界认识动植物本身呢?教科书中的这些动植物知识是否都正确呢?教科书是否对陌生动植物注释完全呢?教师又是否正确讲解了这些动植物知识呢?基于以上疑问和本人兴趣爱好,笔者选定了“语文教科书中生物知识指瑕与探究”作为毕业论文的研究课题。
.....
1.2 研究现状
关于语文教科书中生物知识的研究尚不多,笔者利用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超星数字图书馆,在知网上通过关键词搜索,共搜索到相关文献资料十余篇,其中有关语文教科书中其它学科知识研究的 1 篇,语文教科书中动植物注释研究的 3 篇,语文教科书中错误生物知识研究的 3 篇,语文教师科学素养研究的5 篇,教师跨学科思维培养的 4 篇。另外,通过上网查阅资料,找到有关语文教科书错误知识文章 13 篇。本文写作思路主要参考李瑛《语文新教材中地理因素的教学探讨》一文(简称李文),李文以语文教材中的地理知识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语文教材中地理因素与语文教学的关系,罗列了语文教材中出现的地理知识错误,强调语文教师应该加强自身多学科知识素养。本文受此启发,通过对语文教科书中动植物知识进行解析,探讨语文教师应当加强自身科学素养,进一步提出在教学中注重运用跨学科思维。 语文教材作为基础教材,既是语文知识的载体,也是其它学科知识的载体。现行《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①语文学科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的基础性和工具性要求我们利用语文所学知识服务于生活。
.....
第 2 章 语文教科书中的动植物
2.1 语文教科书中涉及的动植物举例
现下使用的沪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六年级至九年级共计 8 本①,课文篇数总计 255 篇,高中语文教科书共计 6 本②,课文篇数总计 139 篇。初高中课文篇目总计 394 篇,除语文知识外,还包括生物、历史、地理、数学、建筑、物理等其它学科知识,其中涉及生物知识(课文中提到动植物)的课文 77 篇,占总篇目的 19.5%。经过统计后发现,沪教版初高中语文教科书中出现的动植物种类共计291 种,其中动物 138 种,植物 153 种。下表是对沪教版初高中语文教科书中涉及其它学科知识的课文所占比例的简单梳理。本文以沪教版初高中语文教科书为例,罗列了语文课文中出现的动植物。笔者先对课文中出现的动植物种类进行统计,通过表格列出经常出现的动植物。在梳理完动植物种类后,列举出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教科书中没有加以解释的动植物,以及对学生理解课文有帮助,但注释不全的动植物。
........
2.2 动植物在语文教科书中的意义
从古至今,人类与动物、植物共同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人类在对动植物的好奇与观察中开始了解动植物,并怀着敬仰与敬畏之心创造出了神化后的带有人类意识与信仰的动植物形象,赋予动植物人格属性并利用动植物身上的美好品格来感化教育人类,从对动植物特殊的感情抒发中联络起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从对动植物形象的描绘中升华出意境。人们不断地在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动植物、并辅以心灵去感受它们的美,或悲伤之美、或高洁之美、或清幽之美、或萧瑟之美、或雄壮之美等等,最终把它们融入生活之中、融入文学创作、情感流泻中,创作出了一篇篇耐人寻味的经典作品。 动植物本身并非艺术,经过作家们的再创造之后,才成为了有鲜明倾向的艺术形象,从而激起读者的感情活动。所有的动植物都有其自身的光华。作为文章主要言说对象的松鼠,用它的漂亮、驯良、乖巧和讨人喜欢,深深吸引了布丰,于是写文章介绍它,希望更多人了解松鼠。但还有一些动植物,它们的形象不是那么鲜明,作者也没有加以綴述,人们无能执掌它的内心,只能用自己的心情去阐释。如《囚绿记》中的常春藤,在作者笔下是生命力的象征;合欢树是作者和母亲间感情的连接纽带。无论这些动植物形象是鲜明的还是隐晦的,它们在课文中出现都有其存在的意义。 动植物是自然界生机活力的代表,作者们又有他独特的审美敏感,每一个动植物的出现都是作者与自然生命的交流,每一个动植物的阅读都是读者与作者,读者与自然生命的再交流。文章里的动植物,能带人回到缤纷的自然,听鸟鸣鸡唱,看花开花落,在不经意间想象出中华文明生成的摇篮。这些动植物饱含着人们的一爱一恨,见证了人们的一颦一笑。通过它们,我们想象出了先前自然,体会到了创作者的喜怒哀乐。
..........
第 3 章 语文教科书中错误生物知识解析......... 8
3.1 对有关生物概念解释错误 ...... 8
3.1.1 《茶花赋》指瑕......... 8
3.1.2 《荔枝蜜》指瑕........ 10
3.2 对有关生物种类分类错误——《橘逾淮为枳》指瑕 ....... 11
第 4 章 语文教学中错误生物知识解析.......... 13
4.1 错误理解生物概念——《使人伤脑筋的鸭嘴兽》 ......... 13
4.2 错误解释生物现象——松鼠尾巴的作用 ......... 14
第 5 章 语文教科书中应修改补充的生物知识.... 17
5.1 教科书中需要修改的动植物注释 ....... 18
5.1.1 薇的植物特征与文化寓意........ 18
5.1.2 青荇的植物特征与文化寓意 ...... 19
5.1.3 寒蝉的动物特征与文化寓意...... 20
5.2 教科书中需要补充的动植物知识 ....... 21
第 5 章 语文教科书中应修改补充的生物知识
课文中的动植物往往是学生把握课文主旨、理解作者创作情感、体悟作者创作心境的重要辅助内容,也是引发学生与文章共鸣、提升自我审美情趣、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教学载体。比如诗歌中出现的动植物常常作为传统意象寄托了诗人独特情感;小说中的动植物帮助读者找到线索的同时又营造了环境;说明文、议论文中的动植物名词常常作为说明对比对象帮助学生理解文章,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另外,当下学生生活远离自然,注意补充语文教科书中出现的动植物知识,也是拓宽学生知识面,了解自然接近自然的一种方法。 但笔者在翻阅语文教科书时,发现有部分动植物课本里没有介绍,或介绍不全。如《祖父和我》中的“倭瓜”;《凡卡》里的“山鹬”、、“小枞树”“金胡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赤练蛇”;《云雀》里的“鹰隼”;《在那颗星子下》中的“凤凰木”、“相思树”;《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里的“添色木芙蓉”;《上海的弄堂》中的“宝石花”;《爸爸的花儿落了》里的“夹竹桃”、“玉簪花”以及《海底奇光》中出现的各种海洋生物。这些课文里的动植物都是生活中不常见,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或是经常见到却对不上名字的。虽然说这些动植物对于学生体会课文情感意义不大,但却会影响学生阅读课文,对学生流畅阅读课文造成障碍。对于这些动植物,教科书中应该加以注释,教师在上课时也应该有意识的简单补充。 另外,笔者在查找教科书中未注释的动植物时,通过分析文章,觉得一些课文中对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具有重要意义的动植物名词很有必要加以注释。这些未注释的动植物名词在课文中一般都是寄托了作者情感的重要意象,如果能够了解这些动植物的生长特征和植物文化,将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深入体会作者创作情感。比如沪教版七年级第二学期第四课陆蠡《囚绿记》中的“常春藤”,顽强生存的常春藤包含了作者的无限希望,如果不介绍常春藤的植物学特征,学生就很难理解常春藤在文中的象征意义。再如高三第一学期第一课戴望舒《雨巷》,文章反复出现的“丁香”有什么象征意义,为什么作者要写“丁香一样的姑娘”,而不用其他植物呢?高一第一学期第五课的《合欢树》,史铁生将小的合欢树误认为成含羞草,学生是否也会犯这样的错误呢?这些带有象征意义的植物名词课文中都没有给出注释,如若教师也没有补充讲解,学生就很难从它们的植物学特征出发理解它们在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
结语
我们的教科书,不缺少美图美景,伟人名家;我们的语文课,不缺少言语的分析、情感的品读。无论是教科书,还是语文课缺少的都是一份理性和科学精神,语文教科书既是语文知识的载体,也承载着其它学科知识。本文从语文教科书中的动植物知识入手反观语文教科书和语文教学,在找出教科书和教学中错误动植物知识基础上,指出当下语文教师知识结构存在的问题,缺少自然科学知识,缺乏理性批判精神。无论是语文教科书中的动植物知识,还是物理现象、化学公式、数学结论,语文教师在教授有关课文时都应提前有所了解准备,将这些知识融入语文教学当中,融会贯通,为语文教学服务。语文教学呼唤理性,课文的品鉴赏析同样离不开科学理性。 “书是死的,人是活的”,教科书不可避免存在一些错误,但在面对这些细小错误时,教师们应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在尊重教材时不固守教材,凭借自身知识积累将正确知识传授给同学们,这就要求教师们加强自身科学素养。“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要求语文专业教师们具备其它学科知识,这个要求看似太高了。但要求语文教师们加强科学素养并不只是要求语文教师掌握其它学科知识,而是希望语文教师们在教语文时,注重理性,注重科学,在备课时有意识的去了解、查询、验证文章中涉及的其它学科知识,利用其它学科知识更好地为语文服务。 本文在撰写过程中,借鉴并参考了其它学者的一些研究成果和资料,有些没有一一注明,在此,谨向原作者表示衷心的致谢和歉意。由于本人学识有限,文中看法意见难免有浅薄疏漏之处,还望各位老师不吝赐教,在此深表感谢。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