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龄无规律运动男性人群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度评估及相关性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3455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1 前言

心血管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已是全球最为普遍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第一大死亡原因,尤其是缺血性心血管病(ischemic-cardiovascular disease,ICVD)。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持续上升,已成为对国人健康威胁最大的疾病。据了解,我国每年有 125 万人因心血管疾病导致死亡,且存活者中一半患者 3-10 年内死亡,50%-80%留下不同程度的致残性后遗症[1]。患上心血管疾病的病患自身生活无法自理,随之将对患者和患者家庭造成巨大的经济及心理压力。随着对心血管疾病病理研究以及临床实践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影响心血管事件发病的各种危险因素有了更为客观和深刻的认识,其发生是糖尿病、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和吸烟等多种危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我国男女吸烟率差距巨大,据《2015 年中国成人烟草调查报告》显示:男性吸烟率为 52.1%,女性为 2.7%(吸烟者为每天至少吸 1 支,且连续吸烟≥1 年)[2]。Framingham 研究显示,男性吸烟者比不吸烟者发生 ICVD 的危险程度高 10倍,且存在剂量反应关系(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危害的程度,主要取决于污染物进入人体的剂量)[3]。从血脂异常情况来看,男性血脂异常情况远大女性,我国 18岁以上血脂异常患病率为平均 18.6%,男性为 22.2%,女性为 15.9%[4]。根据中国国家卒中登记(CNSR)表明:2004 年-2006 年间,对某农村地区的≥35 岁的 38949名无心血管疾病者跟踪调查,结果表明年龄标化后的所有心血管疾病的年发病率为 601.9/10 万,男性 775.9/10 万,女性 435.5/10 万[5];北京市 07-09 年发生急性冠心病事件年龄标化发病率为 166.4/10 万(男性:218.5/10 万,女性 115.2/10 万)[6]。男性在社会和家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处在 35—59 岁年龄段的男性人群又是社会的中流砥柱,单位中的骨干,家庭的顶梁柱,而工作中四处奔波疲于应酬,经济上需要负担主要家庭开支,烦劳的工作及巨大的压力使他们身心俱疲,工作完后往往会选择休息,缺少体育锻炼。种种原因使他们的健康状况普遍为亚健康状态,不容乐观。 规律运动指每天至少活动 30min,每周至少活动 3d,中等运动强度的锻炼。既往研究发现规律的体育锻炼不仅能够减小外周血管阻力, 增加四肢肌肉的血流量, 提高骨骼肌对氧的摄取和利用能力, 提高了运动能力; 另外还可减少心血管系统的许多危险因素, 如降低血压血脂、减轻体质量和改善胰岛素抵抗状况等。而无规律运动人群体质量、体脂比及腰臀比等指标平均值均高于规律运动者。缺乏运动锻炼及热量消耗过低的生活方式,对于发生 ICVD 的危险度都将大大提升。

为此,本研究选取了西安市 35—59 岁男性无规律运动人群为研究对象,采集血压、血脂、血糖等生理生化指标、形态指标及有无吸烟等危险因素。通过国家“十五”课题——国人缺血性心血管病十年发病危险评估方法,对不同年龄男性人群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度进行评估[7],并对其危险因素进行相关性统计分析。这对于男性人群良好生活方式的建立及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为男性人群心血管事件的针对性防治和运动干预提供依据及参考,能够避免不必要的医疗花费,其社会经济效益是非常可观的。

......

2 文献综述

年龄、吸烟、体质指数、血压、糖尿病等已公认为是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这些危险因素对心血管病的发病和死亡具有独立的作用,并常同时出现在同一高危个体。

2.1 超重、肥胖与心血管疾病

肥胖是全世界关注的流行病,是指体内脂肪堆积过多和(或)分布异常、体重异常,是遗传、营养、代谢、社会、环境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998 年世界卫生组织制定了肥胖诊断标准,将 BMI(体质指数)大于 25Kg/m2和大于 30Kg/m2分别定义为超重和肥胖。我国人群超重率和肥胖率近年来快速上升,2010 年中国慢性病检测项目表明,中国成人超重率、肥胖率分别达到 30.6%、12.0%[8]。肥胖与导致发生心血管疾病的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等危险因素息息相关。 严孙杰等探讨了超重肥胖患者常见心血管相关危险因子与体成分构成的关系,认为肥胖在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聚集中起着重要作用,其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胰岛素抵抗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肥胖者易于发生胰岛素抵抗[9]。王林平也持有相同观点,并认为肥胖还与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外周大血管的粥样硬化及心理疾病有密切关系,肥胖初期便会出现体脂过多引发的代谢功能改变[10]。Farmingham 心脏研究证实,无论男女,体质量每增加 4.5kg,收缩压将升高4mm Hg[11],肥胖致高血压的主要机制包括:(1)肥胖对于血液流动性的影响; (2)胰岛素抵抗增加,导致血管收缩,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血压升高。 脂肪组织以往被认为是储存能量的器官,但近三年研究发现了它的内分泌功能。脂肪组织可以分泌很多炎性介质以及促进动脉硬化,引发的一系列激素和代谢紊乱,对血脂代谢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不良影响[12]。赵连成的研究认为腰围的测定反映的是腹内脂肪,腹内的肥胖直接驱动多个风险因素的发展,这与腹部脂肪细胞产生大量的激素多肽和小分子通过内分泌进而影响代谢和心血管功能有关[13]。肥胖能够引起心脏质量和形态结构发生改变,使左心室壁增厚,心腔容积扩大,循环血容量增加[14]。杜胜军等认为腰围较体质量指数和腰臀比能更好的预测心血管危险因素。认为在对超重肥胖心血管相关危险因子管理上不应仅看重量亦应注重体成分与其关系,体脂的分布重要性远大于超重肥胖[15]。

.........

2.2 高血压与心血管疾病

高血压是生活中最常见的慢性疾病,是心血管病主要的危险因素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血压发病率及由高血压病引起的心血管疾病不断增加。据 2010 年修订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显示,我国成人中每 10 人就有 2 人就高血压,估计全国患高血压者至少 2 亿人[20]。 屈志萍等研究显示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是血压正常者的 2-5倍,长期未治疗的高血压者半数死于冠心病,且与血压升高的程度呈正相关,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发生心血管事件者年龄普遍高于未发生者,并提出了对于高血压患者,除性别、年龄、BMI(体质指数)和 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这些传统的心血管事件危险因素外,血浆纤维蛋白原也是较为独特的危险因素[21]。林建珍、姚月娴等认为多种危险因素的聚集和相互作用,使发生心血管病的危险呈几何级别而不是线性增加,总危险高于各危险因子之和[22]。曹邦明也持有相同观点认为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病的第一危险因素,超过80%高血压患者合并一种以上其它心血管危险因素,主要包括血脂异常、肥胖、糖尿病、吸烟等,单纯的高血压并不可怕,若干种危险因素同时升高对心血管发病的绝对危险远远超过单一危险因素高度升高造成的危险[23-24]。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6

3.1 研究对象........ 6

3.2 研究方法....... 6

4 结果....... 7

4.1 各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情况............ 7

4.1.1 35-59 岁男性人群各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情况 .......... 7

4.1.2 不同年龄段男性人群各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情况........ 8

4.2 不同年龄男性人群 10 年发生 ICVD 的绝对危险度 ............. 10

4.3 35-59 岁男性人群各危险因素与 10 年发生 ICVD 危险度的直线相关分析......... 11

4.4 不同年龄组男性人群各危险因素与未来 10 年发生 ICVD 绝对危险度的多元回归分析......... 12

4.5 各危险因素与 35-59 岁男性人群 10 年发生 ICVD 危险度的多元回归分析........ 13

5 分析与讨论............. 14

5.1 各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情况分析 ....... 14

5.2 不同年龄组男性人群 10 年发生缺血性心血管事件的绝对危险度分析........... 15

5.3 各年龄阶段各危险因素与 10 年 ICVD 发病的绝对危险度分析 ... 15

5.4 各危险因素与 35-59 岁男性人群 10 年 ICVD 绝对危险度的分析......... 16

5 分析与讨论

ICVD 有较高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但 ICVD 是可预防和可治疗的。美国和芬兰都曾是 ICVD 高发国家,自从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后 ICVD 发病率及死亡率都得到了大幅度下降。2002 年 7 月卫生部公布了我国居民健康状况调查结果:国人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口比例比较高,且高血压、糖尿病、超重/肥胖、血脂异常等引发心血管疾病的各种危险因素在我国各地区亦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本研究采用国家“十五”课题——国人缺血性心血管病十年发病危险评估方法,对不同年龄无规律运动男性人群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度进行评估,并对其危险因素进行相关性统计分析,旨在筛查出危险度较高的人群,对其进行重点预防,从而有效控制或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5.1 各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情况分析

表 1 中显示本研究中研究对象其 SBP、DBP、FBG、TG、HDL-C、LDL-C、CHOL、BMI 等各大危险因素指标的平均水平均在正常范围。其中血压高于正常值人群比例为 30.54%,与云南地区相似类型研究结果 31.38%、武阳丰教授研究结果中陕西汉中农民的 30.6%基本相同,低于北京地区 44.2%,分析低于北京地区其原因可能与调查对象的生活习惯、工作压力、饮食习惯、生活环境有关。本研究中吸烟者比例为 31.14%,低于北京地区的 54.4%和陕西汉中农民的 74.5%,可能与研究对象的文化水平较高,对吸烟的危害有较为深刻认识有关[51]。《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显示全国 18 岁及以上成人超重率为 30.1%,肥胖率为 11.9%。本研究中超重/肥胖的患病率为 47.90%,北京地区为 68.5%,调查对象的饮食习惯、工作性质、锻炼频率有关。

............

结论

(1)35-59 岁男性无规律运动人群除 BMI 外,其余血糖、血脂、血压等危险因素的平均水平均在正常范围。

(2)各年龄组人群未来 10 年发生 ICVD 绝对危险度平均水平均低于国人评估标准的平均危险。

(3)各年龄段不同危险因素与绝对危险度相关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35-39 岁人群为吸烟、BMI、血压、血脂;40-44 岁人群为吸烟、血压、BMI、血脂;45-49岁人群为血压、吸烟、BMI、血脂;50-54 岁人群为血压、吸烟、BMI、血脂;55-59岁人群为血压、血糖、吸烟、BMI、血脂。35-39 岁与 40-44 岁两个年龄段中,吸烟相关性最高;45-49 岁、50-54 岁与 55-59 岁三个年龄中,血压相关性最高。

(4)35-59 岁男性人群不同危险因素与绝对危险度相关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血压、年龄、吸烟、BMI、血糖、血脂;血压、年龄、吸烟是与绝对危险度相关性最高的前三项危险因素;规律且适量的体能锻炼能有效降低血压、总胆固醇、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的比,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的比,运动减肥能够有效减少体脂,提高瘦体重。

(5)不论从整体还是年龄分层来看,吸烟、血压、BMI、血脂具有高度相关性的危险因素。

.........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