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言
汉字是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经历了上千年的发展变化,具有体系庞大、形体众多、结构复杂的特点,见字知音的程度很低,属于正字法深度极深的文字。汉字既存在表音成分,又存在表意成分,与西方字母文字多为表音文字比起来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在书写方面,汉字是以笔画为基本单位的方块字,其结构是在平面上的二维组合,存在横向、纵向、包围等多种结构形式,这与线性排列的拼音文字存在着根本差异。而且,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显示,拼音文字的认知只涉及大脑左半球,而汉字认知要涉及大脑两个半球和比较复杂的加工传递程序(周小兵,1996)。汉字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学习汉字对于非汉字背景的留学生来说绝非易事。“教什么”、“怎么教”、“如何学”是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研究的三个基本问题。目前,关于汉字教学方面的研究已经相当丰富,以“教”为着眼点的成果较多,但站在“学”的角度对学生汉字学习过程的研究还比较薄弱。但随着“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逐渐深入,一部分研究者也逐步将注意力放到学生学习汉字的过程上来,也就是学习者是怎么学习汉字的,他们在汉字学习过程中使用了哪些学习策略,起到了什么作用。而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研究所得出来的规律恰恰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它将减少教学的盲目性,提高教学效率。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里的“鱼”在二语教学中指的是语言知识,“渔”则指的是学习方法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关于初学生使用什么样的策略学习汉字,其中哪些较为有效,已经有了一些研究成果(江新,2001,2002)。柳燕梅(2009)也已经证实了“授之以渔”即进行策略培训是必要的、可教的和有效的。
............
第二章 研究背景
2.1 汉字学习策略的描述性和介入性研究
第二语言学习策略是指外语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为促进学习所采用的具体的行为、步骤、方法或技巧,它可以促进第二语言的内化、存贮、提取或使用(秦晓晴,1996)。江新(2000)指出,学习策略就是学习者用来促进学习,使学习更加迅速有效的方法或行为。据此定义,汉字学习策略就是学习者自觉运用来促进和帮助自己进行汉字学习的方法、手段或技巧,例如反复抄写来识记字形,把形体或读音相近的字归纳在一起进行记忆,利用汉字进行记录和写作等,这些都是具体的汉字学习策略。我们的教学对象是成年二语学习者,吴勇毅(2001)指出,既然成年人学习第二语言是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认知活动,那么他们采用何种方法、何种策略去学习就成为学习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对“学习策略”研究也因此成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
2.2 语文分流模式下的汉字教学介绍
以往的汉字教学往往依附于读写课的生词教学,以词带字,采取语文并进的模式,随着生词的出现学习大量的汉字。这样的模式和方法,只顾及到了语言点理解难度的由易到难,却没有顾及到汉字出现顺序的由简到难,从而使学生产生了很重的学习负担,对于没有汉字文化背景的学生,就极容易产生畏难情绪。李德津(1987)等人最早提出“读写课任务比较重,可以考虑单独开设汉字课”的设想。张朋朋(1992)明确提出了“字本位教学”的概念,认为应打破生搬硬套拼音文字教学的词本位,注重教授汉字及其代表的语素义,这样学生就能通过汉字语素义有意义的逻辑联系对所学汉字进行组合,迅速扩大词汇量。但是口语是以词为中心的,书面语才是以字为基本单位划分的,因此对汉字教学进行语文分进就显得很有必要。王碧霞等(1994)研究了留学生识记汉字的心理过程,教学启示中指出汉字教学应有独立性(独立于其他课程)、针对性(针对不同国家不同阶段的学生)、科学性(由易到难)。周小兵(1999)提出汉字教学应当采取“多项分流,交际领先”的原则,输入与输出,即对汉字认读与书写,在总量和掌握要求上进行分流。
第三章 实验设计....................................................12
3.1 实验目的......................................12
3.2 实验变量..............................................................12
3.3 被试对象...............................................................12
3.4 实验程序.................................................13
第四章 实验过程....................................................15
4.1 培训前策略使用情况调查.................................................15
第五章 实验结果对比分析............................................38
5.1 培训后策略使用情况调查结果分析................................................38
5.2 培训后汉字学习能力测试结果分析................................41
第五章 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5.1 培训后策略使用情况调查结果分析
为了了解实验组培训后策略使用频率的变化情况,我们用这八项策略的后测值减去前测值,得到被试策略使用频率的变化值,如果变化值为正数,说明培训后此项策略的使用频率提高;如果变化值为负数,则说明培训后此项策略的使用频率降低,结果见表 5-1:上表结果显示,实验组培训后这八项策略的使用频率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字形策略和应用策略的使用频率有所下降,其余的六项皆有所上升。使用频率上升幅度最大的为进行了策略培训的归纳和部件两项策略。笔画策略、音义策略和计划策略也有小幅提升,复习策略的升幅最小。为了探究这些策略使用频率的变化有没有达到显著,我们对结果进行了配对样本 t 检验分析,结果见表5-2:配对样本 t 检验的结果表明,培训前后实验组学生对字形、部件、归纳这三项策略的使用频率在 p=0.01 的水平上达到显著性差异。说明策略培训之后,学生整体字形策略的使用频率显著下降,而部件策略和归纳策略的使用频率显著上升,这显然是策略培训带来的结果。笔画策略和音义策略不是我们的培训项目,但在培训后使用频率也有显著上升,这可能是随着学习时长的增长学生自然习得的结果。
5.2 培训后汉字学习能力测试结果分析
配对样本 t 检验的结果显示,培训后的测试成绩在 p=0.01 的水平上显著高于培训前的测试成绩。即在策略培训之后,实验组学生在辨析相似字、通过形旁猜字义以及辨析汉字结构这三方面的学习能力较培训前有了显著的提高。从第一次培训开始到进行第二次学习能力测试,总共有 5 周的时间,因此,该测试结果并不能完全排除随着学习时长的增加,学生自然习得的这一因素。所以,我们还需要比较实验组与控制组培训后的测试结果,在排除自然习得这一因素的条件下,考察培训给学习能力带来的影响。
.........
第六章 小结与不足
首先,在二语学习过程中,有很多学习者的个人因素影响二语的学习速度和结果,其中包括学习者的智力、语言能力倾向、语言学习动机、语言学习策略、语言焦虑、个性等认知和情感因素。许多研究表明,能力倾向和学习动机是预测语言学习成绩的最重要因素。作为二语教师,想要去影响和改变成人而与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倾向、学习动机或其他个性因素绝非易事。但对于学习策略则不一样,我们可以鼓励和引导学生采取更积极有效的学习策略去完成语言学习任务。其次,汉字的正字法深度较深,与拼音文字相比具有较为明显的特殊性,往往是非汉字文化圈学习者汉语学习路上的一大拦路虎。见字不知音、字音与字义对应不唯一、结构是平面上的二维组合而不是线性排列,这些都是二语学习者在汉字学习中的具体难度。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有必要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一些有效的汉字学习方法和技巧,直观地通过策略培训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并反思自己在学习中所运用的策略,提高有效策略的使用频率,尽量避开不利策略,提高学习者的汉字学习效率。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