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概述
1.1孙维刚其人
1.1.1四十年的教师经历
孙维刚老师,1938年12月6日生于山东省海阳县郭城。大学毕业后自1962年起在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学任数学教师兼班主任,国家特级数学教师。在长达近四十年的教师生涯中,孙维刚老师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以自己突出的智慧、渊博的学识和独特的教学教育方法,培养出了一批批全面发展,学有特色的优秀学生。
自1980年开始,孙维刚老师开始在二十二中进行从初一年级至高三年级的大循环实验,致力研究数学教学与学生能力培养,用德育促进智育,德、智、体全面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在数学实验教学和担任班主任的整个过程中,他将自己扎实的学科知识能力,深厚的文化素养功底和精湛的教学艺术,充分地加以运用和发挥,并用自己的灵魂去铸造学生的灵魂。将施教者与受教者的个性因素巧妙地融入了原本枯燥的课程。孙维刚的实验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为中学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990年,孙维刚老师患膀眺癌,1998年又患直肠癌,期间经历了多次大手术,但是他凭着顽强的毅力,同病魔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并始终坚持工作在教育、教学的第一线。而他的大部分成就,就是在他患病的这十年中取得的。为了表彰他为教育事业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党和政府给予了他许多荣誉:1986年被评为“北京市特级教师”;1989年被评为北京市首批“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并荣获“北京市劳动模范”称号;1990年获得“首都劳动奖章”,并被评为“北京市模范班主任”;1993年被评为“北京市十大杰出教师”并获“人民教师”称号;19%年荣获“孺子牛金球奖全国中小学一卜杰教师”称号,同年获得胡楚南北京中小学优秀教学成果奖;1998年荣获“全国十佳师德标兵”称号,同年成为“北京市精神文明奖章”获得者;1999年,获得北京市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的特等奖及全国苏步青数学教育一等奖。同年还获得第四届全国“卜佳职业道德标兵”称号和“首都楷模”称号;2000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除去日常繁重的教育教学工作以外,孙维刚老师还担任了许多社会性工作,他是中国数学会理事、北京市数学奥林匹克学校校务委员兼教练、东城区奥林匹克学校校长;先后当选为东城区第九届、第十届人大代表,北京市第一l一届人大代表和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
1992年,孙维刚老师执教的北京二十二中高三(4)班,高考平均分达534分,全班40人中有15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录取;1996一1997年度全国数学联赛中,全班共14人获奖;1997年高考,全班40名同学平均分为558.67分,数学平均分为117分,38人达到全国重点大学录取线,600分以上的9人,22人考入北大、清华。而在当年升入中学时,这个班2/3的学生,成绩低于区属重点中学的录取分数线。
1.1.2孙维刚教育思想
(1)始终如一抓德育
孙维刚老师一直强调,思想品德对一位学生来说,应该是第一位的,至关重要的,德育必须居于各项工作的首位。他认为德育是智育的基础,高水平的德育工作,能够使学生有明确的人生方向,产生学习的动力,同时良好的学习秩序和环境也得以保障;另一方面,他指出德育是智育的归宿,只有掌握了知识,增长了才干,才能为人民作出更多的贡献,但如果没有接受良好的品德教育,知识和能力也会转化为危害人民的可怕武器,抓德育的实效,就是要培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秀人才;其次,德育和智育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也是一个整体的两个侧面,它们互相制约,哪一项都需要花时间和精力去培养,同时它们也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知识的长进,使人易于了解社会和确定人生的正确方向,境界的提高,修养的超凡,决心和毅力也将非凡,而两个侧面中,德育的权重更大,绝不能轻视,尤其在学历教育阶段更是如此。
孙维刚老师一直坚持担任数学老师的同时兼任班主任工作,他认为通过班集体进行教育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班集体中蕴含着一股“别人都这样”的力量,如果在一个班上,周围的人都表现出一种进步的积极向上的精神,都在为远大的理想抱负而不懈努力,这对于还有些不足的学生来说,不正是十分强大的扭转力量嘛;同时,孙维刚老师用实践证明了落实建班方针的关键其实是班主任自身的行为,他常提到电影《带兵的人》中连长的一句话“这浇菜,要浇根;这教人,要教心”,如果身为班主任能够做到万事以身作则,真诚地对待孩子,那么由于真诚相待、关怀和爱护的力量从来都是相互的,班主任的这种行为其实已经内化为了对学生的一种无声命令,让学生没有办法拒绝。
(2)不断发展完善智力素质
孙维刚老师认为,智力素质是指人的思维方式和水平,具备了它,在任何挫折面前,都能运筹帷握、态意驰骋,决胜千里。能力的提高,智力素质的发展,不是凭空得到的。在教师,是通过知识的教育来影响学生;在学生,是通过知识的学习来得到。通过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智力素质,但这个教学不是随便怎么做都可以达到目的的。而是在教学的每个环节,每个细节都要周密思考,精心安排,自觉地为实现“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素质”这一目的服务。
孙维刚老师多次在书中提到爱因斯坦曾经援引劳厄的一段话,大意是这样的:当一个学生离开学校之后,如果把他学过的知识全部忘记了,那么,他所剩下的才是他的学校和老师在他身上进行的教学和教育的真正成果。应该说孙维刚老师对教育的理解很大程度上也是基于对这段话的理解,而在智力索质发展上的表现更加明显,正是奔着这样一个目标,孙维刚老师成功地实施了教育教学实验,他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学生的智力素质,所取得成就也是空前的、举世瞩目的。
(3)体育艺术两手抓
孙维刚老师认为,有多好的体育老师,就有多好的学校,体育锻炼可以塑造坚强的意志,通过坚持不懈的训练在竞技中获胜,不仅可以为集体和个人增添光环,而且强壮了体魄;而艺术的培养是全面发展和提高修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艺术上的熏陶,可以提升气质,易于留下良好印象,所以对于艺术的培养应该多利用集体中的有效资源,相互感染激发,不断积累沉淀,力争共同前进。
80年代的时候,曾有三所大学邀请孙维刚老师去任教,领导对他的工作也曾有意做过升一迁安排,但都被孙维刚老师婉言谢绝了,孙维刚老师说,他更愿意在中学当班主任,教数学,同时,他也兼教过物理、地理、历史和音乐,除了对教学和学生的热爱,孙维刚老师还很重视体育,热爱艺术,他在青岛二中上中学的时候,曾是标枪、铅球、4X100接力选手,还是校排球队、班篮球队队员,还当过青岛市业余游泳教练,二十二中体育队教练,担任过手风琴伴奏,他用自身行为阐述了全面发展的必要性。同样的,学生在这些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也是对孙维刚老师教一育思想的最好反馈,据孙维刚老师回忆,在1998年清华大学的田径运动会上,刘婷取得了800米第三,1500米第四的好成绩;在北京大学运动会上,张海飞男子铅球第三,桑朋芸800米第七,这还只是几轮实验班学生所取得的部分成绩,考虑到这两所学校在招生时降分录取了很多体育特长生,有这样的成绩已是难得。
1.2研究的缘起
西汉著名文学家杨雄在《法言》里有这样一句“务学不如务求师。师者,人之模范。希颜之人,亦颜之徒;希骥之马,亦骥之乘”。像孙维刚老师这样具有传奇色彩的名师并不多见,更值得我们怀着一颗无比敬仰的心去向他学习,挖掘并进一步领悟他在数学教学中所取得的突出成就。由于从事一线数学教学工作近四十年,孙维刚老师对学生,对班级文化的形成,对教学内容都有深刻认识,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这些都是一笔来之不易的无价资源,对这笔资源的有效开采将能为中小学数学教育提供可参考的方案和依据,本文也是基于此般意义而开展研究,希望能给现今数学教育一些启发性的观点。
孙维刚老师不仅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数学教师,更是一位谦逊的学者。在北京二十二中的校园里至今还摆放着一位美术老师为他所作的油画,画中的孙维刚老师带着红领巾笑容满面,被一群可爱的学生簇拥着。相信每一位正在从事或即将从事数学教学的老师,在看到这样一幅画后,都会对孙维刚老师肃然起敬,想要揭开“神奇的面纱”,了解“神奇老师”背后的故事。
第二章 孙维刚结构教学.......................... 15-45
2.1 “该学什.................................” 15-16
2.2 “从哲理上得到收获.................................... 16-29
2.2.1 案例一:三角形内角....................................... 16-24
2.2.2 案例二:多面体与.................................... 24-29
2.3 “我对教材内容重................................................... 29-45
2.3.1 案例三:三角形内角平分............................... 29-35
2.3.2 案例四:立体几何............................................. 35-45
第三章 孙维刚结构教...........................................析 45-51
3.1 首先培养结.......................................... 45-46
3.2 来自于学生,更...................................46-47
3.3 尊重教材,再创造性使....................... 47-48
3.4 知识间融会贯通,既省时又在........................ 48-49
3.5 结构教学对教师素质提............................... 49-51
第四章 启示和展望 51-55
..........................................................
结语
在没有接触孙维刚老师的结构教学法之前,我对初高中的数学教学甚至高考都抱着几分悲观的想法,在有幸看到孙维刚老师的相关著作后,我的想法大大改观了。以前我总是会觉得高考扼杀了很多孩子的天性,导致其不健康地成长,后来认识逐渐深入,特别是在孙维刚老师成功的几轮教育教学实验后,我对高考都开始有了一种新的理解。
如果按照孙维刚老师的做法,中学六年应该会成为大部分学生人生旅途中很难忘而且具有决定性的一段时光。高考制度看起来很压抑,但其实在中国,高考可以说己经是最公平的竞争了,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应战高考,这不仅是内分的职责所在,更应该是一个很愉快的共同学习的过程。很多时候让学生不开心的并不是自身对知识的学习,反而是社会和家长等各方面强加在学生身上的各种压力,使得学生对高考形成了种种不正确的认识,往往陷入了争名夺利之中,导致其不能愉快地学习,还在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压抑感,甚至导致学生不能正常地渡过中学时光,吃不好也睡不好,总是一副不开心的模样。
所以,培养教师形成“以育人为本,全面育人”的教育教学思想是关键,但仅仅有了这样的认识也还远远不够。教师作为一名帮助“将军”(学生)打战的“谋士”,省时度势地分析“战势”(高考的命题趋势、考生的基本素质等)和“军势”(学生目前的学习状况、弱势和优势学科等)以及如何逐渐平衡两者之间的落差是一项基本职责,且任重道远,必须加以极度的重视,只有谋士胸有成竹了,将军打战时才不怕万无一失。而在我看来,很重要的一点是:孙维刚老师的结构教学法就如同《孙子兵法》一般,让作为“谋士”的我,如获珍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