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艺术教育评价是幼儿园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
教育评价是幼儿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2001 年国家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将教育评价同总则、教育内容与要求、组织与实施并列作为重要部分提出进行了单独阐述,从评价过程、评价主体、评价内容等各个方面为幼儿园教育评价工作指引方向,凸显出教育评价对幼儿园的发展、教师专业成长和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幼儿园美术活动是幼儿园五大领域教育中艺术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绘画、手工、美术欣赏三大内容,是引导幼儿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有效途径。首都师范大学杨景芝在第二届国际创新儿童艺术教育研讨会上的演讲中指出:“美术教育能够培养孩子的智能和悟性,让儿童经过自己的思维去创造艺术表现,用图像表现对生活的感悟和理解,并发展其视觉思维的创造力,让幼儿在美术体验中提升其审美情趣。”幼儿的美术作品是在美术教育活动中的幼儿创作成果,对幼儿美术作品评价是幼儿园美术教育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幼儿对美术作品的评价不仅仅是为了帮助教师进行有效引导,让教师更加了解幼儿,也能从幼儿的角度出发优化教师的评价,以更好地指导幼儿园美术教学实践。
1.1.2 我国关于大班幼儿美术作品评价的研究较少
大班幼儿已经能够根据自己的审美标准对周围的客体或艺术品作出评价与判断。周燕指出,幼儿审美评价能力的发展能够反映出幼儿审美心理的发展,5-6 岁幼儿的审美评价已经带有明显的个性倾向,会用自己的评价标准对作品进行评价和判断。①研究者在实习期间,通过多次观摩大班年龄阶段的美术集教活动,发现在美术创作过程中,许多幼儿会用自己的评价标准对自己或是同伴作品进行审美判断和审美评价。例如,在一次主题为《线描鱼》的大班美术集体教学活动中,糖糖画了一半,转头看了看航航画的房子,然后叫到,“老师,你快来看他画的房子,好好笑,哪里有这样子的房子嘛!”旁边的然然听到了,看了一下说,“你这个房子歪歪扭扭的,都不能住人了,涂得黑黢黢的,看都看不出来了。”
.........................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通过梳理有关美术评价的相关研究发现,在幼儿园教育评价方面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教师和幼儿美术作品上,幼儿主体的美术作品评价较少。本研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在美术作品评价中加入幼儿主体的评价,借助幼儿美术作品对幼儿及教师进行作品评价的访谈,并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深度剖析幼儿和教师的美术作品评价标准。这有助于丰富美术领域中的美术作品评价相关理论与知识,也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儿童理论方面的理解。
1.2.2 实践意义
从儿童角度出发,揭示幼儿对美术作品的评价标准,探索教师美术作品评价标准对幼儿的影响,提高幼儿教师在美术教学实践与评价能力,为幼儿园以及广大一线幼儿园教师在美术教育实践活动中开展美术作品评价提供一定的思路、启发和建议。
评价是指对一件事或人物进行判断、分析后的结论。在中文《辞海》中,“评”有“议论是非高下”和“评论批评”两个解释,“评价”是评论货物的价格,泛指衡量人物或事物的价值。《学前教育评价》一书中对评价的解释是:“事实判断+价值判断”,是在事实判断的基础上的价值判断。①也就是说,评价是以事实把握为基础的价值判断过程,既要对客体的事实加以描述和把握,又要从主体的目的、需要出发,对客体的价值做出判断,是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统一。
........................
2 大班幼儿对美术作品评价的分析
2.1 大班幼儿对作品构图的评价
2.1.1 画得“满”就是好
儿童评价作品的标准之一是美术作品的内容是否饱满、丰富。在研究者收集的资料中一共有 49 个儿童将内容的满与空、多与少作为判断一幅美术作品的好与不好的标准,且大多都是呈现在一组作品的对比评价中。比如在作品 Z1、 Z2 和作品Z5、Z6 的对比评价中,幼儿认为作品 Z1 和 Z5 的画面内容饱满。
“这个要饱满一些,东西要多一些,然后这个内容也要多一点,这个也没有空白的。”(作品 Z1/幼儿 W02-7)
“怪兽画得很大,小人也画得很大,房子也画得很大,把那些空位都画满了。”(作品 Z1/幼儿 W03-6)
“这幅画画得比第二幅画好多了,因为第二幅画,全是空空的,这个画呢,这一幅画就比较多。”(作品 Z5/幼儿 L03-4)
对于作品 Z2 和 Z6,幼儿认为东西太少,画面太空,希望在画面上再加上一些东西。
“有点空荡荡的,天空上这么空,可以在天上再画一些鸟或者是小云朵,我觉得这样子的天空才有意思,你看这儿这么大的空,只要是填上东西就行,为什么不给天上,为什么不涂点蓝蓝的天呢?”(作品 Z2/幼儿 W01-6)
“这一幅画还有一些空的没有画,应该画些花花草草。”(作品 Z5/幼儿 L02-3)
幼儿认为作品 Z3、Z4 画面内容的丰富程度与作品 Z2、Z6 相比较为丰富,与作品 Z5 相比,幼儿认为作品 Z3 的内容多,但是却不够多,如果在空白的地方再添加一些东西就更好了。
.............................
2.2 大班幼儿对作品构思的评价
从收集到的幼儿资料来看,多数幼儿都能感知到画面的内容情节,例如幼儿W03-9 将每幅作品都起了一个名字,给作品 Z1 命名为怪物大作战,Z2 命名为草坪游戏怪,Z3 命名为彩虹大作战,Z4 命名为煮菜大冒险,Z5 命名为怪兽消灭,Z6 命名为去旅行。可见,在幼儿的眼中,每幅作品都是有着情节的展现,但是只有 11名幼儿将情节是否生动、合理作为判断一幅作品好与坏的标准,数量较少,这也与张奇(1992)的研究有着一致性。
2.1.1 情节构思要合理
根据研究者收集的资料来看,在主题情节的评价中,有 11 名幼儿是从情节展现是否合理来进行评价。比如幼儿认为怪兽是可怕的,怪兽都来了,幼儿应该是害怕的,在作品 Z1 中有幼儿指出只有一个人很害怕,而另外一个却是笑着的。 “我就觉得怪兽都来了,他就在吼,为什么他就不在吼?然后他为什么不在吼?”(作品 Z1/幼儿 W02-9) 作品 Z2、 Z3 和 Z6 中的人和怪兽在一起,没有把怪兽来了的紧张感画出来
“因为怪兽来了,人都没有着急。”(作品 Z2/幼儿 W02-7)
“可是我觉得还是有点问题,因为呀他把这两个小人画得离怪兽很近,这些小人不对,就像小人跑的不快一样。”(作品 Z2/幼儿 W04-10) “好搞笑呀,因为呀,怪兽来了,这个人还不跑。”(作品 Z5/幼儿 L01-8)
“它太大了,小孩子还不害怕,他还笑着的,太奇怪了。”(作品 Z6/幼儿 W02-2)
可见,在构思评价中,大部分幼儿的心目中,怪兽都是可怕的,呈现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都应该是害怕或者逃跑的状态,由此认为作品 Z1、Z2、Z3 和 Z6 中的情节呈现不合理,不符合逻辑。
.......................
3 美术作品评价的分析 ................................. 35
3.1 教师对作品构图的评价 ..................... 36
3.1.1 倾向于更多内容的呈现 ................................... 36
3.1.2 留白使画面有呼吸的“空间” ............................. 38
4 大班幼儿与教师美术作品评价观点的比较 .............................. 53
4.1 大班幼儿与教师美术作品评价的共性 ............................ 53
4.1.1 教师与幼儿对作品的评判 ................................. 53
4.1.2 教师与幼儿对作品的构图评价 ............................. 54
5 结论与讨论 ................................... 64
5.1 结论 .................... 64
5.2 讨论 ............................ 65
4 大班幼儿与教师美术作品评价观点的比较
4.1 大班幼儿与教师美术作品评价的共性
4.1.1 教师与幼儿对作品的评判
之前提到过,研究者将所选择的六幅美术作品划分为三组,其中作品 Z1 和作品 Z2 是构图与构思的标准评价中评分高与评分低的一组,作品 Z3 和作品 Z4 是色彩的标准评价中评分高与评分低的一组,作品 Z5 和作品 Z6 是造型与结构的标准评价中评分高与评分低的一组。研究者在教师和幼儿的访谈中会对每组美术作品进行对比评价的提问,比如“第一幅画和第二幅画中,你觉得哪一幅画画得更好?”下表中是教师和幼儿对每幅作品的选择人数: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在第一组作品和第二组的评判中,教师和幼儿更倾向于选择标准评分高的作品。在第一组美术作品的评价中,教师和幼儿大多都认为作品Z1 的内容比作品 Z2 丰富,在第二组美术作品的评价中,教师和幼儿大多都认为作品 Z3 的色彩比作品 Z4 鲜明、丰富,涂色更均匀饱满,相比之下造型更完整。在第三组美术作品的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出幼儿大多选择作品 Z5,而 3 位教师选择了作品 Z5,在对访谈进行分析后,研究者发现选择作品 Z5 的幼儿及教师大多是更看重对造型的评价,而另外三位教师更多的是看重作品中幼儿的想象和创造。由此可见,教师较为重视幼儿能够在创作中有自己的想法,除此之外,根据研究者所选的三组美术作品,教师及幼儿的评判相似度较高。
.............................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在对幼儿访谈资料分析后,研究者得出幼儿会从作品的构图、构思、色彩、造型以及主观感受出发进行评价。其中在构图中,幼儿偏爱画面丰富有留白、布局均衡合理的作品;在对构思的评价中,喜欢情节生动、合理的美术作品;在对色彩的评价中,偏爱颜色丰富鲜明以及涂色均匀的美术作品,部分幼儿在评价中会要求与固有颜色相符合;在对造型的评价中,幼儿更喜欢造型具体形象且有创意的美术作品,其中造型不仅要求外形轮廓要形象,人物结构特征和细节的刻画也不能有错误;除此之外,幼儿还会根据个人对作品中事物的偏好、个人性别以及对作者绘画技巧的感受方面出发来评价美术作品。
在对教师访谈资料的分析后,研究者发现教师会从作品的构图、构思、色彩、造型以及幼儿的想象和个性这几个方面进行评价。在对美术作品的构图评价中,教师偏向于画面内容丰富有留白、画面均衡且主体突出以及有空间感的美术作品;在对美术作品的色彩评价中,教师偏向于色调和谐、色彩鲜明丰富、合理运用深色、涂色均匀的美术作品;在对美术作品的造型与结构的评价中,教师偏向于独特、生动形象且造型结构比例和细节整体感较强的美术作品;在对美术作品的构思评价中,教师偏向于情节生动合理,主题明确的美术作品;除此之外,在美术作品的评价中,教师会更喜欢想象力丰富的美术作品,在评价中也会从幼儿的心理层面去解读幼儿的美术作品。
在分析与对比幼儿和教师的评价后,我们可以发现,幼儿与教师的评价标准存在一些相同之处,他们都会从作品的构图、构思、色彩、造型这几个方面进行美术作品的评价,具体表现为:在构图中,教师和幼儿都表现出对画面丰富且均衡合理的美术作品的偏爱,在对作品 Z1 和作品 Z2 的评价中,大多选择了画面内容较为丰富的作品 Z1;在色彩中,教师和幼儿偏爱色彩鲜明丰富且涂色均匀的美术作品,在对作品 Z3 和 Z4 的评价中,教师和幼儿大多偏向于选择色彩鲜明丰富且色彩饱满均匀的作品 Z3;在造型中,教师和幼儿偏向于喜欢具体的、生动形象的、创意的且造型细节和比例正确的美术作品,在对作品的选择中,教师和幼儿大多认为作品 Z1、Z3 和 Z5 的人物造型明显比作品 Z2、Z4 和 Z6 好。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