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教育部于 2017 年 7 月 10 日发布的《201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显示,2016 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42.7%,比 2012 年增长 12.7%。根据马丁·特罗提出的高等教育阶段理论,教育部预计中国在 2019 年能够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以上。据 2016 年新疆统计年鉴显示,至 2016 年,新疆地区总人数为 2302.31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为 1475.36 万,占总人口的 64%。至 2016 年,新疆普通高等院校已由 2010 年的 32 所增至 41 所;普通高等学校在校人数也由 2010 年263835 人增至 339089 人;然而,2016 年新疆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学生人数仅为154404 人,占总体高等院校学生人数的 45.53%,不难看出从人口的比重来看,接受高等教育的少数民族比重偏少。新疆地处我国西北边境,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民族群体之间的友好团结是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发展的前提条件。新疆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不仅影响着该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而且其涉及的公平问题也影响着新疆各民族间的友好团结氛围。随着阶层背景对高等教育入学的影响日益明显,不同社会阶层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入学机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1) 教育公平是教育学者不懈追求的目标
我国古代的教育学家孔子就曾提出“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教育思想,旨在打破官学,创立私学,从而使得贵族官僚一直垄断教育的局面得以打破,使更多的平民子弟能够接受教育。从古至今,教育公平的问题依旧是现今教育研究者所面临的难题。如今的教育工作者若想在真正的层面上缓解教育不公平现象,那就需要社会、政府和高校之间的共同助力。众所周知,政府为促进教育公平的健康发展,提出了一系列促进公平的政策:推行针对少数民族的“少数民族优惠政策”,提升中西部地区基础教育资源层次,缩小城乡教育差异等等。这一系措施毋庸置疑地促进了高等教育向健康公平的方向发展,如今,更多的学者积极致力于缩小高等教育公平问题中的民族差异问题。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1.2.1 国内研究现状
本文主要研究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相关联的三类要素,包含社会分层、家庭背景和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研究三项内容,并对以往文献进行总结整理,为下一步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1)关于社会分层的研究
(a)社会分层与教育公平
教育分层也是社会分层中的重要内容。在社会分层研究中必须要考虑到教育公平这一因素,从而对教育分层的具体机制有进一步理解。教育公平问题在我国社会中极具敏感性,也是实现社会公平的一项重要工具,属于社会热点内容。在以往的社会分层与教育公平研究中,存在着较多的实例论证,主要研究社会分层与高等教育互动关系等相关内容,包括高等教育影响社会分层以及社会公平对教育公平的影响。在本文综述中采取先总后分的方法对该部分内容进行阐述。
刘精明提出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与此同时也带来了明显的影响,社会阶层也呈现两种变化趋势:优势阶层子女的教育投资偏向大学本科,并于普通阶层相比具有更多优势。若父母具备良好的教育,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上其子女也以获得更多的机会,并呈现逐渐增强的态势。并且高等教育与出身之间的联系 随着层级的增长逐渐提升,需要学生具备相应的个人能力。[1]在杨东平的调查中,我国的农村地区学子占重点高校比例呈现下降趋势,高等教育的扩招也并未改变这一现象,而高校的热门专业学生较多为优势阶层子女,同水平高校录取中低阶层子女的分数常高于优势阶层子女,两阶层存在明显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距且该差距持续扩大。[2]李祖超等提出,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的高校毕业生工作困难、就业不对口、教育投资与收益不成比例等情况,都反映了如今的高考已不能发挥原有的社会分层效果,也反映了当前高等教育质量不足。[3]李玉杰认为高等教育对社会分层产生影响主要有三方面内容:高等教育与社会阶层都具有层次性,两者相互呼应;社会阶层的分化张力较大与有限的高等教育资源有关;社会流动极为依赖高等教育,教育具有的共享性必然会带来社会流动。[4]朱家德提出,高等教育能够促进社会分层的发展,同时也体现了高等教育的特权属性。但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的已失去原有的调节功能,反而对社会分层起到促进作用。
因此,社会分层对于教育公平产生的影响为教育资源的固化,减弱教育资源的流动性,上层社会可以通过控制教育资源来实现自身阶层的传承,固化本阶层的优势地位并对企图冲破阶层界限的人进行限制,减弱普通阶层的跨越能力,从而维持社会的阶层秩序。
.............................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概述
2.1 重要概念界定
2.1.1 社会分层
社会分层是一个国内外学者积极尝试对其进行定义的概念,较为代表性的定义包括:克里斯·巴克 (Chris·Barker)所认为的社会学概念。即社会阶层是一个社会学的有关概念,它是指一种能够依照于每个人的不通社会经济情况而将人类划分为不同的群体集团的思想。
台湾社会学家张华葆则认为:人类社会组织结构中包含社会分层这一组成部分。在社会阶层体系中,每一位社会人士都会依据其所有的收入、职业、教育、家世等情况,从而被安排在一定的位置中。[2]
许嘉犹教授将社会阶层定义为社会上的一批人享有同等的或类似的社会资源,即因不同的经济地位、社会声望和政治权力而形成的不同社会层次。
长期以来,关于社会阶层划分标准或维度一直众说纷纭,没有得到统一的解释,分层标准或依据职业、或依据收入、文化水平等。目前我国关于社会阶层的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有陆学艺教授的“十大阶层说”、李培林教授的“七阶层说”、李强、孙立平、沈原教授提出的“四大利益集团说”等等。[4]本研究借鉴陆学艺教授划分标准将父母职业作为划分阶层的主要依据,即把社会阶层分为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
............................
2.2 相关理论概述
2.2.1 社会分层与教育机会均等
最为经典的关于社会分层的研究就是马克思和韦伯对于社会分层的研究,马克思认为,经济体制是社会阶层得以分化和形成的主要原因。由于在同一个经济体制中,不同的人担任不同的角色,其所承担的社会功能就会有所不同,从而就会形成不同的阶层。同时,马克思认为,在决定社会阶层的因素中,最重要也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是经济因素。一个人的经济条件决定其个人的社会权利包括政治权利以及社会声望等等,并且包括历史现象也可以通过经济条件加以说明,即一段时期内人们的思想状况及政治水平可以由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加以解释。
来自德国的社会学家韦伯则与马克思的理论有所不同,其采用了合理的多元分层划分标准。韦伯通过将社会层级划分为三个较为独立的层面:政治、经济与声望,证明每一个个体都会在三个社会层级中拥有独立的地位,但这些地位看似独立却又相互影响。同时,韦伯的理论介于价值中立的思想中,即一方面,韦伯并不强调不同阶级之间的冲突性,另一方面,韦伯也同样不强调不同阶级之间的配合与合作。韦伯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对产生这一阶层分化现象的真正原因加以解释说明。
教育机会均等(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这一概念则是在西方的教育学界中经历了一系列不断发展丰富的过程,之后所产生的、最后在 20世纪 60-80 年代美国的教育机会均等论证运动中得以传播。教育机会均等思想对政府部门进行教育政策的制定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不同学者、不同学科对于教育公平都有着不同的理解与视角,在当代社会,想要正确阐释教育公平的内涵,一定离不开对教育机会、教育权利和教育资源的讨论。教育公平要求每一个社会主体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这种权利上的公平要求社会在制度性安排和非制度性安排上都要保证社会给每个社会主体的受教育机会是平等的,这种机会不会受到种族、性别、家庭背景等因素的影响,更不会受到以上因素的制约。教育权利是一种主观的受到法律保护的规定,是对社会成员能否接受教育,或者说是一种接受教育可能性大小的设定。教育机会表述的是社会成员接受教育的可能性。而教育资源,则是社会成员接受教育的现实可能性的保障,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因此,教育权利是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的基础条件,教育机会受到教育权利和教育资源的客观影响,教育资源是教育权利和教育资源的现实保障,三者相互区别也相互联系。[2]涂尔干认为,若使社会中的每一个组成个体都能够发挥其效用,那就必须要确保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能够获得均等的教育机会。20 世纪初教育机会均等概念最正真的含义则是指人们进入不同中学的机会应该与其社会地位、出身相适应。
...............................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描述性统计 .................................. 24
3.1 研究假设.................................... 24
3.2 研究方法..................................... 24
第四章 实证研究 ........................... 33
4.1 家庭经济资本影响少数民族学生高等教育入学层次............................... 33
4.1.1 家庭经济资本基本状况 ..................................... 33
4.1.2 家庭月收入与高等教育入学层次 ............................... 38
第五章 少数民族入学阶层差异原因分析 ............................... 58
5.1 地域差异与基础教育质量差异.................................. 58
5.1.1 家庭所在地的地域差异分析 ................................. 58
5.1.2 基础教育质量差异造成高等教育分流 ........................... 60
第六章 对策与建议
6.1 正视阶层与地区差异,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由于地区的不同历史及发展原因,新疆地区的经济水平相较于的南北疆发展很不平衡,不平衡的经济水平必然会限制不平衡的人口量,结合其他多种因素导致不同的教育发展水平。除了南北疆的经济与教育水平等客观因素外,政府也需要制定相对的倾斜于弱势群体的针对性政策,采取有效的积极措施促进贫困学生的入学质量公平。
6.1.1 大力发展新疆经济,促进南北疆经济协同发展
由于经济是一个社会的基础,也是上层建筑的决定性因素。教育和经济,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发展,这是教育经济学的一般性原理。[1]由此而言,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从根本上决定了这个地区的教育水平。首先,经济发展为教育事业提供资金支持。经济发达的地方,人民的收入水平就相对较高,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人民的收入水平就相对较低。经过上文的实证检验,少数民族家庭的经济背景会对子女的高等教育入学质量产生影响,而家庭经济背景的主要衡量因素就是家庭的月收入。以此看出,家庭月收入较高的家庭可以在子女的教育方面给予很大的经济支持,例如帮子女找课外补习班、复读或是院校选择方面都有正向影响。同时,家庭的经济背景不单单是经济水平的循环往复,还会与家庭的文化背景与社会资本相互影响。经济水平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家庭中父母所从事的工作类型或社会阶层,而父母所从事的工作类型又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所接受的教育水平或教育层次。
........................
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由于家庭背景存在差异,导致新疆大学生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公平,不同家庭资本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在高等教育入学层次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并且,由此造成新的社会不公平现象的出现,与当前党和国家大力倡导的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与和谐社会的目标背道而驰,将不利于新疆的持续发展和长治久安。本研究通过将新疆大学生的家庭背景细分为父母的工作类型、父母亲受教育程度、家庭经济收入(家庭月收入)和家庭所在地等因素,综合分析家庭背景对新疆子女所能够就读的高等院校层次和高等院校类型所造成的影响,得出家庭背景对新疆大学生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十分重大的结论。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已经不仅仅表现在能否顺利进入高等院校就读方面,更加体现在能够进入的高等院校的质量方面。本研究选取了新疆 2 所 211 本科高校: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以及 3 所普通公办本科院校:塔里木大学、新疆农业大学、喀什大学的 862 位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主要调查对象。以家庭资本相关理论为基础,将家庭资本划分为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三大维度。其中,经济资本以家庭月收入为衡量因素,经研究发现,不同阶层经济资本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高校类型存在显著性差异,经济资本水平越高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就读的高校越好;文化资本以父母的学历、入学前父母对子女学业的关注度和父母亲密程度为衡量因素,经研究发现,不同阶层文化资本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高校类型存在显著性差异,父母为高学历者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更多地进入“211”工程院校;社会资本以父母的职业类型为衡量因素,经研究发现,不同阶层社会资本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高校类型存在显著性差异,父母职业处于优势阶层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就读的高校越好。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