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育教养方式对初中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道德认同和道德提升感的链式中介作用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5719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教育论文,本研究采用方便取样,在贵阳市某中学以班级为单位选取 800 名初中生填写父母教养方式量表、青少年亲社会行为量表、道德认同量表、道德提升量表。使用 SPSS 24.0、Mplus 8.2 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并进行德认同和道德提升感在父母教养方式和亲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分析和效应检验。

1 文献综述

1.1 父母教养方式
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对子女教育抚养的过程中出现的对子女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达的总和。其主要包含拒绝、情感温暖和过度保护 3 个核心维度。已有的研究对父母教养方式的基本概念界定和主要核心维度划分仍存在一定的争议。具体如下:

在父母教养方式的定义上,Darling&Steinberg 将父母教养方式定义为父母在对子女进行抚养和教育的日常活动中传达给子女的态度以及由父母行为所创造的情感氛围的集合体,具有跨情景的稳定性,也是亲自互动的一种表现方式(Darling; Steinberg,1993)。陈陈(2002)将父母教养方式解释为父母在抚育子女过程中始终秉持的教育理念和方式。王树青(2004)强调父母教养方式是一种包含父母教育观念和立场态度,在稳定的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行为和非语言表达的综合模式。赵汗青(2006)则把父母教养方式定义为是父母借助语言和行为向子女传达相应的态度和情感,既包括父母在履行教育职责表现出来的定向教养行为,也包括其它一些如在父母与子女相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眼神、手势和语调、情绪等非目标定向行为。综上所述,已有的研究关于父母教养方式的界定虽有不同,但均包含父母在对子女教育过程中内在的情感和外在的行为表现。

在父母教养方式的核心维度划分上,Symonds(1940)将父母教养方式分为支配—服从和接受—拒绝两个维度,Baldwin (1948)通过观察和访谈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子教育行为,把父母教养方式划分为民主和控制两个维度。Baurnrind(1967)则将父母教养方式分为专制型、放任型和权威型三个类型。Maccoby 等人(1983)则根据提出按照父母对儿童的要求性和反应性水平两个维度,划分出权威、独裁、溺爱和忽视四种父母教养方式类型。
..............................

1.2 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Pro- social Behavior)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为促使交往双方的和谐关系,有意识地做出有益于他人的行为。
Eisenber(1988)认为亲社会行为指符合社会希望并对行为者本身无明显好处,而行为者却自觉自愿给行为的受体带来利益的一类行为,它是一种积极影响的行为,它是行为者在帮助他人或团体获得收益的同时,也能给自身带来回报的行为,这种行为更多的考虑助人者的动机。黄希庭等人(2004)的研究认为,亲社会行为是指包括例如捐献、分享、同情、帮助、合作等的行为,这些行为符合社会规范,同时对他人和社会有益,能够带来积极影响。余宏波(2006)的研究认为,亲社会行为是个体真正的从他人的利益出发、以帮助他人为目的的所有行为,这种行为不是期望得到回报,或是为了避免某种惩罚。总之,亲社会行为有着不同的定义。

在心理学的研究中,主要是通过观察法、评定法、问卷测量法、情境实验法等对亲社会行为进行测量。Carlo 等人(2002)运用自身编制的亲社会倾向测量问卷(Prosocial Tendencies Measure,PTM)在国内外初高中群体中进行测量,经验证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该量表将亲社会行为划分为六个维度构成,分别是情绪性、公开性、利他性、匿名性、依从性和紧急性,全量表共 23 道题目。
.........................


2 研究目的、意义和假设

2.1 研究目的
家庭教育是青少年教育的关键环节,父母作为家庭教育的主要践行者其教养方式等因素会影响青少年的认知和行为。在教育教学生活中我们发现,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会增加青少年的问题行为,如旷课、打架斗殴、校园欺凌、学业成绩不良、观看或收听色情淫秽音像制品等。而良好的父母教养方式会提升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如助人、分享、谦让、自我牺牲等。近几年来,由于父母选择不当的教育方式引发青少年自杀、欺凌、犯罪等社会事件屡见不鲜。青少年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未来建设的主力军,培育和提升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必须要发挥家庭教育巨大潜能,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一环就是良好的父母的教养方式,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亲社会行为不仅是人与人之间形成和维持良好关系的基础,也是培养今天的独生子女在社会交往中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社会和谐、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柱。
青少年问题行为日益凸显,对培育和提升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愈发重要。道德认同是将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关键心理机制,道德提升感具有认知变化与行为动机成分的特点。基于此,本研究拟通过测量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进一步探讨道德认同、道德提升感在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作用,从而促进青少年道德认同、道德提升感的内化与亲社会行为表现,并为青少年父母的家庭教育方式及道德教育实践、促进青少年道德认同的内化与提升其亲社会行为水平提供理论依据,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

2.2 研究意义
2.2.1 理论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及道德认同与道德提升感之间的关系,以及道德认同感、道德提升感是如何在家庭教育与亲社会行为之间发挥中介作用,从而对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造成影响的。近年来探讨父母教养方式通过道德认同这一中介变量影响中学生亲社会行为的研究较多,但忽略了道德提升感这一关键变量,本研究将道德提升感加入进一步完善这类研究,同时为父母教养方式的选择及德育、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支撑。本研究对亲社会行为方面的理论进行了更丰富的探讨,又对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进行了更进一步的完善。

2.2.2 现实意义
本研究的结果能为青少年核心素养的培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进行了更丰富的完善,为父母如何更好地对孩子进行教育,改善家庭教育环境提供建议,为提高中学生亲社会行为倾向,促进其社会化良性发展提供依据,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

3 研究方法 .................................................... 12
3.1 研究对象 ................................................ 12
3.2 研究工具 ................................... 13
4 研究结果 ............................... 15
4.1 主要研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及相关性分析 .................................... 15
4.2 道德认同和道德提升感影响父母教养方式与亲社会行为关系的链式中介效应检验 ............................ 16
5 分析与讨论.......................................... 21
5.1 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 21
5.2 父母教养方式与道德认同和道德提升感的关系...................................... 22

5 分析与讨论

5.1 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父母教养方式与亲社会行为的相关性分析发现,父母拒绝与亲社会行为呈显著的负相关;父母情感温暖与亲社会行为呈显著的正相关与先前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Baeretal.,2015;Carlo.,2011;Padillaetal.,2012)。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在父母对青少年的教育中,会存在不同的教养方式,不同的教养方式会对青少年的行为产生不同影响。如果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是温暖支持型的,能够让孩子在充满温暖的、包容的、和谐的、紧张而有序的、平等的家庭中成长,青少年更容易收获爱与安全感,能够获得更为充分的情感资源,他们会潜移默化地将这种平等友善的方式转移到自身的社会化行为中,促进亲社会行为的产生。反之,如果孩子的父母是拒绝的,在生活中对孩子多是否定、拒绝、批评专治,则很可能会诱发孩子更少的亲社会行为,更容易采取攻击、说谎等不良的问题行为(Chou & Stauffer,2016)。
采用积极教养方式的父母对青少年的行为会定立清晰的标准,及时并一致指导孩子的亲社会行为,在孩子有需要的时候能够及时提供指导,以帮助他们独立地解决问题和内化社会的准则和期望以提高自我道德要求。采用消极教养的父母剥夺孩子独立解决问题和提高自我道德的机会,当孩子出现亲社会行为时,不能及时正确给予鼓励和指导,在此不利于孩子对社会规则的内化。

.........................

6 研究结论


在本研究中发现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生亲社会行为显著相关,特别是情感温暖的教养方式能显著的正向预测亲社会行为。家庭,是孩子成长中汲取营养最多,接触最多,也是最为重要的环境。孩子的性格养成、道德养成以及亲社会行为的养成,与家庭环境尤其是父母的教养方式息息相关。子女在童年时期经历的亲子关系会内化到孩子的内心,成为内在的关系模式,这种模式对子女未来的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为人父母,要能够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合理控制自己的情绪,营造出和谐的、融洽的家庭氛围。父母的情绪稳定,子女会更具有幸福感和安全感,能够更加自信的探索世界,能力也更容易得到提高,更能宽容他人,形成较强的社会观念和规则意识,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
为人父母,要能够尊重、支持、理解、呵护孩子,让孩子在自尊自爱的环境里成长。这种方式下,父母能够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让孩子懂得做人的道理,而不是强制的命令,强迫子女按照自己的意愿来生活,能使子女心悦诚服,那么孩子在与他人交往中也能够更加理解他人。

为人父母,要能够信任孩子,尊重孩子的意愿,以平等的方式进行彼此间的交流,对子女表现出更多的倾听和鼓励;为人父母,要学会勇敢的向孩子表达爱,让青少年能够感受到父母的关心与爱护,突破内心“羞涩”的瓶颈,爱就勇敢说出来。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