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5715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教育硕士论文,笔者通过对“课程思政”对于学生产生影响的机制进行分析后,在新时代背景下,“课程思政”的内容体系构建应深入挖掘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着眼“课程思政”教育目标的“纵向衔接”;强调显隐性教育、人文与自然学科、思政教育新旧问题间的“横向贯通”;加强专业教育课、综合素养课和“第二课堂”的“三位一体”;切实将教材建设作为“课程思政”内容建设的重要依托。“课程思政”的方法体系构建应该着重构建“课程思政”的中国话语体系;打造适应于“课程思政”的线上线下系列化课程;有效利用“第二课堂”的多种形式进行“课程思政”教育;利用优秀传统教学法进行“课程思政” 教育。

第一章 绪论

1. 1 新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十分丰富,涵盖了社会主义建设各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文化和教育就是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又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并提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这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具体要求。同时习总书记还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1]。这和习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提出的“伟大梦想”、“伟大斗争”、“伟大工程”和“伟大事业”之间具有密切联系。四个伟大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党努力的宏大构想,也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遵循。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注重与教育的各项要素之间的协同联系,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延进行延伸,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充分发挥各项课程、学校各党建组织机构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营造氛围浓郁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

1.2 选题的提出及选题意义
高校是一个小社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富有规律性、实践性的学问,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科学阐述了新形势下高校立德树人工作应遵循的理念、路径和方法。当今社会出现价值多元、信息裂变、新生代成长、新媒体快速融合等新形势,高校要因时而进,立足人才培养,加强顶层设计,增进部门协同,建立“大思政”有机宣教体系,培育良好的育人文化生态。
思政课与专业课同为育人主阵地,只有牢牢把握专业成才和全人教育的共通点,构建全员、全课程的大思政教育体系,形成“课程思政,全员育人”模式,才能将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每一堂课。为此,高校只有将思想政治工作“润物细无声”融入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才能真正实现从实现“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课程思政”的提出是改进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是落实教书育人的主体责任,推动实现三全育人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和质量的强大推动力。
“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坚持高校社会主义办学特色、育人导向的必然要求。只有通过挖掘各门课程的价值意蕴,完善课程体系建设,落实“教书育人”这一核心要求,才能确保新时期高校培养目标顺利实现。“课程思政”是学习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渠道,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其他学科与课程的引领作用,推进教书育人有机统一的必由之路。

“牵牛要牵牛鼻子”,把“课程思政”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抓手,强化对学生的品德塑造,使课堂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锤炼心志、养成品性的载体,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实现育人效果最大化。
.........................

第二章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

2.1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设置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取得了很大成绩。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引导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新的形势对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当今世界错综复杂的形势,把握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增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肩负的历史使命,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必须认真研究解决的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面对新的变化和新的情况,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还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学科建设基础比较薄弱,课程内容重复,教材质量参差不齐,教学方式方法比较单一,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教师队伍数量不足,素质有待提高,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缺乏。一些学校不同程度地存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管理不到位的情况。在新的形势下,要认真总结经验,解决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1]。
在此情况下,2004 年国务院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对思政教育提出新要求,2005 年中宣部办颁发了《〈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即思政课程体系“05方案”。

...........................

2.2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沿革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伴随着其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发展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按照时间大体上经历了六个阶段:
2.2.1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提倡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新中国成立初,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被摆在十分重要的教育地位,尤其是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1949 年颁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提倡理论与实际一致的教育方法。次年召开的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会议又明确要求思政教育应保持理论与实际一致;理论学习要多采用自学和集体讨论的方式;在进行理论学习的过程中还应配合实际活动。
1956 年高等教育部下发的《关于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考试评分问题的意见》中,也提出考试方法和学习方法都必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意见》还指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领会马列主义的精神实质,正确地应用马克思主义去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而并非形式主义的进行死记硬背的理论学习。这种改革思路对于学生自身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这种思路下,教育过程中全面落实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教学被严格执行,学生们也善于利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中国是历史和实际问题,诞生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研究成果,以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最为显著。
2.2.2 第二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注重启发式教学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仍然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教学的过程中组织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1964 年下发的《关于改进髙等学校、中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详细规定了启发式教学的教学方法目的在于提升政治理论课的活力,让师生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共同提升。启发式教学的过程主要是教师提出问题并指定学习材料,引导学生就问题进行读书思考并钻研问题。在充分的理解钻研问题之后引导学生进行激烈的的讨论各抒己见;在一系列过程结束后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争论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总结和疑难解答,提升学生的问题认知水平。启发式教学推行后去了得了良好效果,的产生了一大批新的成果。但是,启发式教学却没有坚持多久,就被新的方式代替了。
............................

第三章 高校思政教育的新途径——“课程思政”.......................................23
3.1 “课程思政”的内涵..................................... 23
3.1.1 “课程思政”概念界定................................... 23
3.1.2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关系定位...........................24
第四章 高校“课程思政”对学生的影响机制分析................................................31
4.1 “课程思政”教育中显性课程对学生产生影响的机制分析..............................31
4.1.1 知识传授............................................ 31
4.1.2 促进学生学习过程.................................. 32
第五章 高校“课程思政”的教育内容与方法体系的构建......................................36
5.1 “课程思政”教育内容体系构建......................................... 36
5.1.1 挖掘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先决条件...........................................36
5.1.2 着眼“课程思政”教育目标的“纵向衔接”...................................37

第四章 高校“课程思政”对学生的影响机制分析

4.1 “课程思政”教育中显性课程对学生产生影响的机制分析
在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过程中,显性课程主要指长期居于主导地位的思想教育理论课程,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四门理论课程。这四门课程发挥着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主体作用,对学生产生直接的教育影响,并指引着明确的方向。一般而言,“课程思政”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显性课程是通过知识传授、促进学生学习过程和教学评价的方式来影响学生。
4.1.1 知识传授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现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而知识传授是“课程思政”教育中显性课程对学生产生影响的具体化机制,是显性课程对学生影响的外在表现。目前,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研究多样,比较流行的是“四元论”和“五元论”。“四元论”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等。“五元论”比“四元论”多一个“法纪教育”。这两种理论其实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五元论”中的“法纪教育”己经融入“四元论”中的其他要素中,特别是在“政治教育”中[1]。
知识传授是“课程思政”教育影响学生的主要机制,侧重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着重解决主观和客观一致性的问题。主要包括“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艰苦奋斗精神教育;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无神论教育;辩证思维方式教育、科学精神教育和创新精神教育等”。

..........................

第五章 高校“课程思政”的教育内容与方法体系的构建

5.1 “课程思政”教育内容体系构建
毋庸置疑,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虽一再高举“德育生活化”和“全课程全学科思政”的大旗,但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却被限定在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里,其他课程及任课教师也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程思政”这一课题的提出旨在从根本上提高各党政机关、课程、任课老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积极性,将当下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两张皮”现象从根本上扭转。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需要进行思考和整理,全面响应“课程思政”的根本目的,重新整合教育内容,打造全方位的“课程思政”教育内容体系。
5.1.1 挖掘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先决条件

所有课程都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一方面,“课程思政”建立在每一门课程的基础之上,要与学科体系建设相结合,明确学科育人资源,建立学科育人共同体。比如,哲学社会科学课程要注重政治导向和文化的育人功能;自然科学课程要挖掘其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培养创新意识、生态文明和工匠精神教育;应用技能型工科课程则可以探讨通过有效的实践活动形式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学生受到多学科的熏陶,更容易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培养其理性平和的心态、富于人文关怀的情感和高尚的审美情操。
另一方面,要着力探索“课程思政”的课程标准和教学规范,明确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教育教学全部环节,明确育人要求,将提高“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质量落地落实。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