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和”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5727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教育论文,本文通过对儒家“和”思想的研究,从个人身心和谐、群体人际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四个方面、四个层次进行展开,从个人主体、高校发展、社会环境三个方面入手,融入儒家“和”思想的精髓和哲学智慧,直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尚未解决的各种问题,深入探讨借助儒家“和”思想观点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创新和发展,同时増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度和认同感,真正让儒家“和”思想走进学生的心里,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五千多年的演变,至今仍然焕发勃勃生机,其优秀思想已根植于我们的内心深处,灌注于我们的灵魂,更成为我国长期发展的思想根基和源泉。

改革开放初期,在“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的大背景下,国家领导人通过对当今世界形势和格局变化的洞察分析,确定了党的发展方向,同时将“和谐”思想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相结合。2004 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要坚持调动全部可以利用的积极因素,并使之得到最普遍且最充分的应用,持续增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能力。这是在党的文件中首次公开将构建和谐社会这一工作与经济、政治及文化等三个方面的建设任务并重,以突出其重要性。中共中央在 2006 年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审议通过《有关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若干问题的决议》,这是建国以来我党首次在正式文件中明确任务,即要建设基于社会主义事业视角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中国,将“和谐”列在富强民主文明之后。文件提出要坚持各个环节协调发展,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社会管理,保障公平正义,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和谐文化,促进和谐社会的全面发展。中共十七大报告中“生态文明、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服务型政府”等新名词不断涌现,解读它们需要新的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需要强大的文化积淀才能不断推进人们思想上的创新,使我国的政治持续稳定、经济快速发展、文化更加繁荣,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成为促使我国繁荣的必经之路。从国家的整个发展历程来看,传统中华文化在现代社会发挥出愈发明显的促进作用,国家不断强化对优秀传统文化及思想的保护和应用,在不同的场合对传统文化进行弘扬和宣传,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国际影响力。
....................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儒家中的“和”思想及其基础问题研究的文献成果
其一,针对儒家“和”思想演进过程的研究成果。任意某一具体概念的产生与发展,皆要历经由起源直至完善再到成熟的不同阶段,研究“和”的概念同样要经历不同历史时期。在针对儒家“和”思想进行分析前,不少专业人士对“和”概念的产生与发展展开探讨。学者詹万生认为,“和在我国传统古文化的思想内涵较为丰富[2]”。其起源于原始社会,当时“和”含义接近于“调”。在《说文解字》内查找“和”的阐释可知,“和”解任相应之意。随后“和谐”是“和”最普遍的用法,“谐”意味着“配合得当、适宜”之意。蔡方鹿指出,所谓“和谐”最早记载见于《左传·襄公》,其文有云,“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3]”,这里所谓的“和谐”即为音乐层面的创作境界。随后至春秋战国时期,“和”之内涵更为宽泛,并与“合”进行连用。《国语·郑语》有云:“商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这其中的五教即为父者仁义、为母者慈爱、为兄者友善、为弟者恭敬、为人子者孝顺。由此可知,当时人们己明确“和”在家庭伦理关系处理的重要性。王晓霞认为,“仁”是处理宗亲及社会人际关系的内在准则,同时辅以“礼”为外在整合手段,以此实现社会整体人际关系的和谐[4]。

其二,关于儒家“和”思想本质内涵的研究成果。“和”涵盖内容极为丰富和广泛,学者就这方面的论述集中如下方面:第一,以“和谐”视角探讨“和”的内涵即身心、人际与天人三个层面的和谐统一。学者陈丽指出,“和”为自然万物和谐融洽的最高境界[5]。第二,为哲学视角探讨“和”的内涵,主要反映于世界观、辩证思维及价值观等方面。孙熙国指出,所谓“和”存在的前提条件,是万物的无限性与多彩性[6]。第三,以“和”发展视角探讨其内涵。张文立创新提出“和合学”的相关理论,他指出“和”涵盖和生、和处、和立等具体内容,从不同的视角阐述“和合学”观点,以达到渗透社会运作的各个层面[7]。

...........................

2 儒家“和”思想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2.1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概念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政治性的活动,它的出现是与无产阶级政党的出现相伴随的,二者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1847 年,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创立下正式出现在历史上,在该政党出现的同时也作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即任何一个共产党员都要“具有革命毅力并努力进行宣传工作[17]”。“宣传工作”在那时的提出与现在有着不同的意义,当时的“宣传活动”主要是在党内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1902 年前后,布尔什维克党正式创立,它的创始者列宁在创立过程中提出两个重要概念,即“政治工作”和“政治教育工作”。在新中国的思想政治历史上,从建党之初至新中国建立前,沿用俄国的说法即“政治工作”以指代“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的正式提出时间在 1957 年,提出者是毛泽东。在后来的一段时间内,对于表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术语几次发生变化并交替使用,但他们发挥的职能保持统一。随后我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规范用词,正式成为新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域的规范术语。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在具体内容上可以理解为特定的阶层、政党及社会群体依照人类思想道德规则而形成的发展定理。是以某种思想理念、政治立场或道德标准为主要手段,对社会内的成员形成相应的影响,主要体现为成员思想及行为与特定社会及阶层所需的思想道德相符的实践活动[18]。从上述,我们可清楚得到一个结论,即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它在内容上涵盖了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及其所有相关要素,但它又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从具体角度进行论述,思想政治教育原理涵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内容,它在内涵上十分的丰富,而它具有的意义在思想领域建设中也是相当必要的。它所涵盖的内涵具体可以分为四大体系,即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主客体、介体、环体以及载体。这一结构系统的形成,在成为文化研究的具体语境的同时,将更多的新鲜血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2.2 儒家“和”思想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从造字法上来看,“和”字的构成为“禾”与“口”,前者在古汉语中象征农业庄稼之意,口则指嘴,指饮食[19],即古人造出“和”字意味着其本质是满足自身日常生活的基础性需求,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随后汉字的演变过程中,“和”均有“禾”之意。《说文解字》中也有“凡禾之属皆从禾”。“龠,乐之竹管,三孔,以和众声也[20] ”。这些现象是对人们当时一种特定生活的表现,即庆祝丰收时的喜悦场景。杨遇夫在其《论语注疏》对“和”的意义进行了阐述,他认为“和”是一种美好的状态,它可以是悦耳的音乐,也可以是美味的食物或协调完美的图案。外国学者李约瑟认为:“古代中国人在整个自然界寻求秩序与和谐,并将此视为一切人类关系的理想[21]”。

中国人对于“和”的认知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以前,并且在那个时代人们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认识。对于这个概念的表达,“协”、“雍”、“燮”等不少汉字的起源均有表达和谐中正之意。此外,“和”的内涵发展是一个不断扩展的过程,具体可以表现为从神到人,由部分上升到整体,它始终渗透在古代所说的“神人以和[22]”,“燮和天下[23]”等观念。在这一时期人们对“和”概念的认识并不是间接的、系统的,是来自于人的直观经验,在总体上表现为零碎而缺乏系统性,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哲学高度。《尚书·尧典》中赞美尧典有“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其中的“雍”即有“和”之意。其意表述为尧是一个圣明的君主,他在执政时明察秋毫,对是非的判断十分准确,可以选拔任用各种有才能的人,使人民整体相处和睦友善,民风淳朴、社会安定。随后《尚书·多方》中有,“自作不和,尔惟和哉。尔室不睦,尔惟和哉。尔邑克明,尔惟克勤乃事。”此表述意为家庭和睦的必要前提是内部成员之间能够保持身心调和,而家庭和睦又是治国安邦的必要条件。综上对“和”观念的阐述我们知道,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对“和”的探讨主要是从政治与伦理道德方面着手,在对“和”概念有一定认知时,对其十分推崇。
...............................

3 儒家“和”思想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17
3.1 儒家“和”思想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17
3.1.1 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协调的发展 ................................17
3.1.2 有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17
4 儒家“和”思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状分析..............................21
4.1 儒家“和”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21
4.2 儒家“和”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21
5 儒家“和”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27
5.1 充分提升大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作用.........................................27
5.1.1 增强大学生提高个人文化素养的理论自觉..................................2
5.1.2 鼓励大学生多读优秀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27

5 儒家“和”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

5.1 充分提升大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作用
5.1.1 增强大学生提高个人文化素养的理论自觉
大学生文化底蕴的积淀多寡,决定着他们对人类精神成果的分享程度,决定着他们对世界理解的广度和深度,决定着他们之间的相互交流交往的层次和品味。
将儒家“和”思想的优秀品质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鼓励大学生对儒家“和”思想进行自我学习。在此过程中就要求大学生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方面,在课余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专业老师的引导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论或者相关著作进行系统的学习,对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知识进行积累和掌握。通过不断地研读,深化对儒家“仁”、“礼”、“和”等思想的理解,从而实现内心认同,以此来规范个人的行为方式和道德标准,养成正确的处事方式、价值观念、思想观念,不断提高自我学习的综合能力,提升个人文化底蕴,成为一个内外兼修和谐发展的人。另一方面,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大学生的使命担当。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融入日常个人行为规范和人际交往中,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的感知度和认识度,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的行为准则、思维方式、处事态度,使其朝着更好的方向前进。自我学习的同时带动周围人一起,这有利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出去,不断扩大社会文化正能量传播的影响范围,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充分发挥出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

6 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不可复制的宝贵基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理论基础,凝聚着人们多年来的共同精神追求,它是国家实现真正强盛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国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不可忽略的重要文化软实力。面对新时代新背景新形势,党和国家领导人为迎接挑战,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召开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会议,由此可见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以及对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心和信心。基于此,本文通过对儒家“和”思想的研究,从个人身心和谐、群体人际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四个方面、四个层次进行展开,从个人主体、高校发展、社会环境三个方面入手,融入儒家“和”思想的精髓和哲学智慧,直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尚未解决的各种问题,深入探讨借助儒家“和”思想观点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创新和发展,同时増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度和认同感,真正让儒家“和”思想走进学生的心里,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与此同时,儒家“和”思想具有深渊的历史发展期,而本人自身学术研究能力水平有限,对经典著作的研读过程中,可能会对其思想的把握不是特别准确和详细,因此对问题的研究有些还不够透彻,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对此,本人后期会随着自身知识的储备与社会实践的发展而继续加以深化。希望本文对儒家“和”思想的研究,特别是儒家“和”的智慧对促进高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的创新展开研究,对促进当代大学生全面而协调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学术启发和实践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