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传统孝道教育的现代在场
(一)时代呼唤传统孝道教育
1.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
作为一个伦理本位的社会,中华民族十分重视伦理道德对人的约束作用,而孝一直被誉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传统伦理道德体系中最基本的道德,也是中国人内心坚定的伦理信念。《论语·学而》中有“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也”。可见,孝道在整个传统伦理道德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中国人具有重视孝道教育的传统。
提起孝道教育,就不得不谈及儒学。儒家思想是中国两千多年的正统思想,其创始人孔子对孝道教育有着非常深刻的理解,以《论语》为代表的儒家经典著作中与孝道有关的内容将近二百多个。儒学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而“仁”的根本是“孝悌”,儒家认为,“孝 ”是人的立身之本,一个人的道德修养首先就体现在孝道上。当然,在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并非只有儒家重视孝道教育,诸子百家对孝道教育的论述虽不及儒家系统,在具体主张上亦有所差异,但对孝道教育的肯定和重视是一致的。孝道作为传统农业社会最核心的价值观,不管是道教还是佛教,都需要提倡孝道来维持自身的发展。
中国的孝道观念是从血缘亲情开始的,对每个人来说,血缘亲情都是客观且普遍存在,甚至无法割舍的,以血缘关系为根基使孝道教育具有最坚实的基础。因此,即使中国社会经历了多种政治制度的变迁,但血缘宗法的纽带和传统农业生产为基础的社会环境的不变,孝道教育依然长期处于中国社会的核心地位。数千年历史的发展,传统孝道教育的内容和地位在不断变化,但其作为调节人际关系的伦理规范,对维护家庭和谐、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始终没有改变。
重视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孝道影响了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中华民族长期的发展进程中,“孝”不仅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而且超越了亲子关系,成为中国文化与社会的标志性概念。
...........................
(二)传统孝道教育的合理性因素
1.亲子关系具有永恒性
孝道教育与亲子关系并非相互独立的两个概念,二者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孝道教育等同于亲子关系的教育。一方面,亲子关系是孝道教育的核心内容,亲子关系的质量对孝道教育的成效有直接影响,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孝道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另一方面,孝道教育是维系良好亲子关系的保障和根本途径,孝道教育也能够修复破裂的亲子关系,促进家庭和谐。总之,孝道教育与亲子关系是相互依存的,探究孝道教育必然离不开亲子关系。
第一,从生物学视域看,亲子关系以血缘为基础,是一种与生俱来、不可改变的关系。按照达尔文的“进化论”,人类是由动物进化而来,与其他哺乳类动物一样,人类具有繁衍后代的生理功能,养育、庇佑后代的自然情感也随之承继而来。比动物更高级的地方在于,父代给予子代生命,并为养育子代作出巨大贡献,而子代对父代天然产生依赖心理和感恩之情,子女对父母的感恩表现在道德层面就是孝道,表现在行为层面就是孝行。一般来说,人在出生前亲子关系就已经确定了,这种血缘联系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在当前的科学技术水平下,也尚未有某种外在因素可以切断这种关系,而且这种关系是永久存在的,伴随着人的一生,无法自由选择和随意更改。
第二,从社会学视域看,亲子关系是我们每个人都具有的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对其他人际关系有重要影响。正如马克思所说“家庭起初是唯一的社会关系,后来,当需要的增长产生了新的社会关系”①。对社会发展来说,亲子关系与人类历史共存亡,只要有家庭的存在,就有亲子关系的存在,而且亲子关系是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的前提和基础,和谐的亲子关系对处理其他社会关系具有积极影响;对个人来说,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父母与子女间血浓于水的关系是不会改变的。费孝通认为中国的亲子模式是一种“反馈模式”,即“甲代抚育乙代,乙代赡养甲代,乙代抚育丙代,丙代又赡养乙代,下一代对上一代都要反馈的模式”②,这种下一代对上一代的反馈通常表现为孝道行为。
......................
二、传统孝道教育的现代困境
(一)等级观
1.维护传统农业社会秩序
“人类的精神生活及精神产品,都是以一定的自然环境、自然条件为基础和前提的,是由特定的生产方式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社会结构所决定。”①传统孝道教育是建立在传统农业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由于受政治体制和经济因素的影响,体现着浓厚的等级思想。农业是中国社会的经济基础,传统农业社会由于生产力落后、科学技术不发达,农业生产规模小,大多是一家一户的分散的小农经济,农业产量大多依赖于农业生产的经验以及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而家庭中的长者具有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和技术,自然对生产劳动拥有指挥权,长期下来形成了长者的权威地位。后辈崇拜和尊重具有丰富经验的前辈长者,年轻人孝敬、服从老年人,逐渐演变为顺理成章的事,并转化为一种内在的道德义务,于是孝道就必然产生了。此所谓“对祖先的崇拜,就是人类自身对历久以来的劳动经验的崇拜”②,也即孝道教育源于对祖先的崇拜,这也是传统等级观的萌芽。
传统孝道教育中蕴含的等级观与宗法制相融合。在宗法家族中,提倡“父为子纲”和“夫为妻纲”,要求子代对父代行孝,女性对男性的顺从,子代在家庭中的地位也是不平等的,而是依据血缘关系的亲疏为标准,嫡长子与其他子女在家庭中的地位是有差别的。这种通过血缘关系的亲疏来区别家族成员地位的尊卑的目的在于维护整个家族的绝对统治,把这种制度推广到社会中,必然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造成严重的等级观念。比如,西周时期,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和庶民之间的关系是极其明确的,严禁僭越,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要遭到惩罚。在法律上,“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原则的实施,更将贵族和庶民之间的关系清晰地划分出来。
........................
(二)愚孝观
1.加强专制统治的需要
从孝道的最初内涵看,子女对父母爱敬、善养的行为就可称之为孝,如《说文解字》中:“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尔雅释训》也对其解释:“善事父母为孝”。在后期对孝道内涵的不断扩充过程中,孝观念受到了严重扭曲,延伸出“愚孝”这种畸形的尽孝方式。以历史的眼光看,孝道发展为愚孝是传统社会君主专制统治的产物,也是维护专制统治的需要。
一方面,孝道的极端化。“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愚孝观将“孝”与“娶妻生子”相提并论,并强加因果关系,宣扬因为“无后”所以“不孝”的愚昧思想,是对子代婚育行为的武断干涉,将这一行为道德化,甚至上升为舆论谴责的地位。“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要求子代对父代的绝对盲从,臣对君的极端忠诚,实质是封建统治者为了加强专制统治,巩固君权,借助“愚孝”作为思想统治的工具,实际是“愚民政策”在文化领域的体现。《二十四孝》中郭巨埋儿、割股疗亲之类的愚孝故事让人细思极恐,以孝道的名义行违反人伦常识之事,现在看来是极具愚昧性的,但在传统农业社会广为流传,这与传统孝道教育的政治性有关。封建统治者用“孝”这种人性的本能,培养民众顺从于君王,臣服于君权的心理,消除民众的反抗意识,从而强化专制统治。
另一方面,孝道的神秘化。由于传统农业社会封建迷信思想的盛行,孝道教育在民间的传播过程中被赋予了神秘的色彩,孝道教育的意义和作用被夸大,愚孝现象愈发严重。何谓“愚孝”?愚孝就是失去理智的孝,其只重形式,不重内容和效果,从根本上说,不是真正的孝道。如《孝经感应章》直截了当地宣传了迷信思想:“宗庙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将孝道观念神秘化,从而愚弄民众;信奉“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的观念,侍奉父母,不论对错、曲直,绝对顺从;相信做出“至苦至奇之事”才是孝敬父母,竞相以割股疗亲、杀子奉母、随父同死等等野蛮、残忍的举动行孝道。在文人士大夫的宣扬下,愚孝被普遍视为美德,并在社会上产生相互攀比的现象。
..........................
三、现代孝道教育的错位.....................................39
(一)孝道教育中个体价值的欠缺......................................39
1.个人主体价值培育的不足...........................39
2.个人独立性宣传的缺失........................................41
四、传统孝道教育现代转换的具体路径..............................51
(一)现代家庭孝道教育..........................................51
1.尊重爱敬父母..................................51
2.培养独立人格................................52
四、传统孝道教育现代转换的具体路径
(一)现代家庭孝道教育
1.尊重爱敬父母
不管社会如何发展,传统孝道教育如何转换,尊敬父母都是最大的前提。首先,父母为养育子女做出了很多贡献。在子女的成长道路上,他们不仅是照顾子女生活的父母,更是传道授业的启蒙老师;父母在社会阅历和和社会生产中都有丰富的经验,是子女的先行者和奠基者,他们对子女有着指导价值,应当得到子女的尊敬。
尊敬别人,首先从尊敬父母开始。从与父母相处中学会处理人与人关系,从尊敬父母开始学会尊敬别人。这是社会有序化的基础,有先有后,有重有轻,先人后己就是在尊敬父母这个基础上养成的习惯。
“尊敬”与“孝敬”虽只有一字之差,其内涵却有不同。尊敬父母并不是无条件的顺从和依赖,而是尊崇敬重之意,尊敬的对象也不仅限于父母,一般来说,
我们对长者或德高望众之人难免心生敬意,这与孝敬是有本质区别的。同时,此二者又存在某些联系,孝敬是一种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比孝顺更高的道德标准和价值选择,基于尊敬之心的孝顺才是合乎情理的。正如孔子所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如果孝顺父母只是在给予物质方面的赡养,而内心没有对父母否认尊敬,那这与牲畜有什么区别呢?这表明儒家所宣扬的孝道教育不只是停留在表层,更注重精神层面的关怀,强调“敬养”父母,彰显出孝道教育的本质。
........................
结束语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