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教科书中的性别教育问题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5733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基于对性别平等的关注
男性与女性共同够成了人类群体,不同群体必然存在利益冲突。[1]出于某种原因,长期以来,女性群体无论在东方亦或是西方社会均扮演着被奴役、被压迫、被统治的角色,成为了社会中的流亡者。男性身为强势群体站在自身单一视角去观察、审视和评判女性,并借机衍生出一系列的制度、规则与文化,让女性服从甚至顺从男性需求,从而保障延续自己的统治地位。
然而事实上,男女两性作为紧密相连的群体,压制任何一种性别都会带来不良后果。穆勒(1806-1873)认为奴役女人是“社会进步的主要障碍之一”[3]。麦肯锡全球研究所(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报告指出,如果能够给予女性与男性同等的经济发展机会,她们会在 2025 年为全球 GDP 增加 28 万亿美元。[4]我们还要看到,社会对女性群体的压迫的同时男性也会受到伤害,如男性经常被迫表现出男性气质来迎合社会期待。更重要的是,性别平等还与人类属种尊严问题息息相关。因此,两性平等是关乎全人类利益的重大命题。

建国以来,我国女性地位发生了剧烈而深刻的变化,两性平等得到了政策上的认可。1995 年在第四次联合国世界妇女大会上许诺将社会性别主流化,并将性别平等作为基本国策。我国宪法第 48 条明确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5]2012 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也将男女平等作为基本国策写入报告。[6]然而即使政策层面上规定了男女平等,男尊女卑的思想在当代也似乎备受诟病,但传统性别文化仍在肆虐。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到 2018 年末,总人口男女性别比已达到 104.64:100(以女性为 100),更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性别结构严重失衡的现实情况下,社会一方面为男性婚配问题殚精竭虑,另一方面却很少关注到数千万女婴因刻意的性别选择而导致的生命陨落。两性人口差距只是性别平等问题的冰山一角,联合国 2018 年发布的《全球性别报告》从健康与生存、经济机会、政治赋权、教育程度四项指标对国家性别平等度进行测评并排名,结果显示中国在参与统计的 148 个国家中居于第 108 位。中国教育领导品牌新东方集团创始人俞敏洪甚至曾声称“中国是因为女性的堕落导致国家的堕落”[7]。性别歧视背离了公正的基本原则,也严重损害着人性的尊严,现实情况不容乐观。

..........................

1.2 研究目标
本研究将对北师大版《高中英语》和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从两性出现频次、语言、性别形象塑造三个维度进行研究,并试图完成以下四个目标:
(1)统计教科书两性出现频次(含主人公、杰出人物、插图、职业范围);
(2)统计教科书语言层面(成对结构序词、统称结构、标记性)的歧视用语;
(3)描述并归纳教科书中性别形象的特征;
(4)在分析两套英语教科书性别表现的基础上,针对教科书性别问题提出具体可行的应对措施。

教科书作为一种隐蔽的课程与性别话语体系,承载着教育内容,向学生潜移默化地传递着特定的社会性别意识。性别研究是多学科和跨学科的研究,综合运用了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相关理论与方法。[13]从社会性别视角对高中英语教科书进行解析,

对两性平等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本论文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理论意义:对教科书中的性别问题进行观察理解和描述,洞察教科书中的性别差异,深化对教科书性别平等问题的认知,使性别平等议题成为课程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丰富课程理论。
实践意义:其一,唤起教育工作者深度思考课程文化内容设置, 积极关注教科书中的性别导向作用,破除社会成见和单一的社会期待,促使教育工作者推动教育公平的进一步实现。其二,通过研究北师大版与人教版英语教科书中的社会性别因素,汲取北师大版教科书的可取之处,进而凝练出性别平等教科书编写原则。除此之外,还从教师与政策法规层面对弱化现行教科书性别不平等的影响提出了建议。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教科书中的性别现象描述
2.1.1 国外研究成果
西方学者对教科书中性别问题的研究历经数十年,涌现出大量论文与专著,对研究本课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下面将对其进行梳理。

教科书中的性别问题开始得到关注是在 20 世纪 40 年代。1946 年,学者莱文(Levine)最先将目光投射到教科书中的性别问题对学生行为的影响上来,提出“课本中的两性形象影响学生性别行为”这一假设,引起了学术界的巨大反响,然而由于客观数据的缺乏,其论点并不能得到有效支撑。学术研究需要做到客观中立,因此客观数据的支撑必不可少。到了 20 世纪 70 年代,随着西方女性主义运动者注意到教科书中的性别问题,学术界把定量统计法作为研究教科书中性别议题的主要研究方法,对教科书中的性别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通过统计教科书中两性人物出现频次来衡量两性地位的差异,他们发现,任何国家或地区的教科书,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性别偏见。

1972 年,加州大学教授兰诺·惠特曼(Lenore J. Weizman)分析了 100 多种小学教科书的性别形象,涉及拼写、阅读、社会等不同学科,其研究结果发布在《迪克和珍妮深受其害:儿童读物的性别模式》一书中,研究指出课文标题、内容、插图,发现其中的儿童性格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男孩倾向于勇敢进取,女孩倾向于胆小乖巧;成年的两性分工也具有显著差异,男性较多出现于公众场合,职业范围广阔,女性局限在家庭场合,职业范围狭窄,在社会中处于次要地位。伟茨曼对教科书中的偏见进行了分类,即遗漏、性别刻板化、歪曲和破碎化。[14]

..........................

2.2 教科书中性别问题的原因探析
2008 年,张玫在论文《浅析高中语文教科书中的性别角色》中分析了教科书性别刻板印象的原因,指出封建社会的社会关系是性别偏见形成的社会历史根源,加之教科书编制缺乏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教科书编写者内化了社会上的性别刻板印象,并且在选文上倾向于经典作品,导致内容落后于时代.
2012 年,原琳在论文《试论中小学教科书性别偏见问题》通过中国与新加坡教科书的对比,指出新加坡比大陆教科书在性别问题上更具平等性的原因是恶意的社会性别文化和编者的集体性别无意识。
2014 年,龙艳在论文《我国高中语文教科书中女性形象审视与重塑》中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女性自身条件和编者四个维度分析了性别偏见问题的原因。
最有代表性的是学者郑红雪,王玉琴,史慧琴的研究,他们在论文《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性别偏差的原因和对策》中分析了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性别偏差的原因:①传统文化根深蒂固。我国封建社会长期宣扬的男高女低的传统文化使得不同的群体形成了男尊女卑的集体无意识,而这种集体无意识又渗透到了教科书中。②社会的性别刻板印象。③不合理的教科书制度。教科书编制人员与所选文章的作者大多数为男性,而且缺乏系统合理的教科书审查与评价体系。④其它原因。政治、经济与对教科书中性别偏差研究的落后均会影响教科书中的性别公平。
上述研究对教科书中的性别不平等现象从社会历史、政治经济、女性自身条件与编者等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分析视角主要集中于从客观社会文化与主观教科书编写两个维度。
.............................

第三章 理论基础............................................9
3.1 概念界定....................................... 9
3.2 社会性别理论..............................................9
3.3 社会学习理论............................................ 10
第四章 人教版与北师大版教科书对比分析........................................ 12
4.1 研究方法........................................12
4.2 研究对象..........................................12
4.3 两性频次统计............................... 13
第五章 教科书性别平等问题应对策略..................................... 26
5.1 性别平等问题原因探析................................................ 26
5.1.1 编者的集体性别无意识..................................... 27
5.1.2 优秀历史女性形象难以挖掘............................... 27

第五章 教科书性别平等问题应对策略

5.1 性别平等问题原因探析
教育是一个保留着很多性别不平等现象的偏于保守化的社会子系统。两部教科书中的性别不平等现象绝非偶然,究其原因,可以从编者的集体性别无意识,优秀历史女性形象难以挖掘和缺乏政策法律约束三方面进行解释。
5.1.1 编者的集体性别无意识
心理学家荣格指出:“集体无意识是人类祖先遗留下来的心理积淀在现代人潜意识深处的反映,它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现代人的心理活动。从个体出生的那一天起,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就给每个人的行为提供了一套预先形成的模式,而这套模式是由集体无意识的内容所提供的。”[49]性别无意识指的是在性别规范或性别认知基础上,意识脱离明显的控制,被社会外显印象所控制的内隐社会印象。

中国自古以来的父权社会制度维持着男尊女卑的社会等级秩序,传统性别文化对两性的规范都是等级化不平等的,男性在诸多方面处于比女性更优越的位置,男性价值高于女性价值得到普遍认同。而且这种观念一直被视为金科玉律而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理决定命运论把两性之间的生理差异等同于社会差异和社会不平等,也意味着精心谋划的两性间不平等现象合理化、自然化,乃至科学化,名正言顺地剥夺女性的正当权利,更严重的是其通过媒体、文学作品、社会习俗、 家庭、等各种途径,悄无声息地内化成了人们共同的社会性别心理和集体性别无意识。男性意志被当做绝对重要的,男性有着绝对的权威和价值;使用男性标准去评价女性,而不是相反;在我国,社会劳动分工对男性有着不合理的优待,社会精英也以男性为主体。可见,社会资源分配对女性有所不利,“男尊女卑”的传统性别意识依旧是社会主流。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